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美國對來自中國和印度價值72億美元的進口鋼鐵和太陽能電池板征收關稅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此案或將會對美國將關稅用作懲罰工具造成阻礙。
在WTO周一做出裁決之際,貿易談判代表準備于本周開始就全球“綠色商品”(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貿易展開一輪艱難談判。
這項裁決將挑戰2007年至2012年間美國政府采取的很多關稅措施,當時美國的商務部長是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
這兩件案子已調查兩年之久,案件的爭議在于,美國政府實施“反補貼關稅”的方式以及計算中國很多商品補貼的方法,根據WTO規定反補貼關稅僅適用于出口商為“公共機構”。
中國商務部在日內瓦發布聲明稱:“中國敦促美國尊重WTO裁決,糾正其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不當做法,并確保為中國企業創建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針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調查,美方表示這些企業受益于過度隱性補貼,這不公平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然而,周一WTO的裁決稱,根據WTO使用的狹義定義,美國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中國國有企業屬于“公共機構”。
美國在一份聲明中反駁稱,WTO駁回了中國提出的“多數指控”,還稱爭端解決委員會的結果“有好有壞”。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洛曼(Michael Froman)表示,這一裁決有利于中國,“美國政府正認真評估現有選擇,將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美國針對不公平補貼的救濟措施仍舊強力有效。”
在另一樁有關印度鋼鐵產品的WTO訴訟中,WTO爭端解決委員會未理會美國提出的主張——美國稱來自國有鐵礦石和煤礦企業的供應使得印度鋼鐵出口商可以被作為“公共機構”對待;不過,WTO駁回了印度提出的很多技術層面的主張。
有關中國出口產品的裁決也否定了美國政府利用基準(而非實際交易)來確定中國出口實際成本的做法。
裁決稱,在很多相關行業中(包括鋼鐵、太陽能電池板、鋁擠壓、造紙以及檸檬酸行業),是產能過剩以及激烈競爭導致中國產品在中國及海外的價格降至最低。
而對美國主張的——中國補貼扭曲了中國市場,中國產品價格不能作為合理基準——這一說法,WTO爭端解決委員會給予駁回。
在WTO周一做出裁決之際,貿易談判代表準備于本周開始就全球“綠色商品”(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貿易展開一輪艱難談判。
這項裁決將挑戰2007年至2012年間美國政府采取的很多關稅措施,當時美國的商務部長是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
這兩件案子已調查兩年之久,案件的爭議在于,美國政府實施“反補貼關稅”的方式以及計算中國很多商品補貼的方法,根據WTO規定反補貼關稅僅適用于出口商為“公共機構”。
中國商務部在日內瓦發布聲明稱:“中國敦促美國尊重WTO裁決,糾正其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不當做法,并確保為中國企業創建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針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調查,美方表示這些企業受益于過度隱性補貼,這不公平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然而,周一WTO的裁決稱,根據WTO使用的狹義定義,美國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中國國有企業屬于“公共機構”。
美國在一份聲明中反駁稱,WTO駁回了中國提出的“多數指控”,還稱爭端解決委員會的結果“有好有壞”。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洛曼(Michael Froman)表示,這一裁決有利于中國,“美國政府正認真評估現有選擇,將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美國針對不公平補貼的救濟措施仍舊強力有效。”
在另一樁有關印度鋼鐵產品的WTO訴訟中,WTO爭端解決委員會未理會美國提出的主張——美國稱來自國有鐵礦石和煤礦企業的供應使得印度鋼鐵出口商可以被作為“公共機構”對待;不過,WTO駁回了印度提出的很多技術層面的主張。
有關中國出口產品的裁決也否定了美國政府利用基準(而非實際交易)來確定中國出口實際成本的做法。
裁決稱,在很多相關行業中(包括鋼鐵、太陽能電池板、鋁擠壓、造紙以及檸檬酸行業),是產能過剩以及激烈競爭導致中國產品在中國及海外的價格降至最低。
而對美國主張的——中國補貼扭曲了中國市場,中國產品價格不能作為合理基準——這一說法,WTO爭端解決委員會給予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