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上面是太陽能發電裝置,太陽能產生的清潔能源不僅能夠支撐大棚日常照明,而且可以將剩余電力輸入國家電網,讓千家萬戶使用上清潔能源;
大棚下面是嫩綠的蔬菜、花卉、茶葉,在背陰一側光照不足的地方,排列整齊的菌棒上面長滿了香菇、金針菇;
在大棚里的田間,50歲以上的當地農民變身成為大棚里的產業工人,過著朝九晚五的工廠化生活。
這是記者近日在地處即墨市普東中心社區的青島華盛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訪時看到的景象,作為太陽能小鎮產業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華盛綠能打造了“棚頂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生產”的“光伏農業”發展新模式。
在剛剛發布的2014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領先技術“藍天獎”評選中,華盛綠能憑借找到了“光伏”和“現代農業”這兩個未來極具潛力的行業的結合點而入圍。
取道“農業”拉長產業鏈
近年來,面對歐美的反傾銷,中國光伏產業受到很大打擊,而實際上,中國光伏產業一直存在著一個弊病,就是相對于光伏產業制造環節的強大,太陽能發電做得并不理想。這意味著,一邊是國內太陽能發電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另一邊是光伏制造企業只顧埋頭生產而不考量下游的具體使用。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攜新模式而來的華盛綠能誕生了。在母公司昌盛日電的產業架構體系中,華盛綠能只是太陽能產業的一個中間環節,上游由硅礦、多晶硅提純、光伏制造企業構成,下游則涵蓋了農產品(000061,股吧)物流配送、光伏農業品牌推廣等眾多環節,華盛綠能的價值在于尋找到了光伏和農業的結合點,并把光伏產業順利延伸到農業領域,價值鏈獲得延長。
中國能源和電力供應主要在西部,無論是煤炭的長途運輸還是電力的傳送都具有很大的損耗,因此,在東部尋找當地能源至關重要。就青島來說,并不是風能的優勢區域,同時潮汐能、生物質能等都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太陽能成為重要選擇。“但由于空間資源的匱乏,太陽能恰恰又是一個對空間資源有一定要求的能源,因此,華盛綠能尋找到了大棚發電這樣一個新模式。”華盛綠能執行總經理隋海周表示。
據隋海周介紹,華盛綠能首創的“棚頂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生產”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已在山東、湖北、江蘇、內蒙古等地得到推廣。同時,已在即墨市發展光伏農業科技大棚500多畝,另有2000多畝的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中,涵蓋食用菌、茶葉、有機蔬菜等多個種植領域。
“未來產業”攜手互補發展
近年來,進軍光伏的企業有很多,進軍現代農業的也有很多,但“光伏農業”卻是華盛綠能一手締造,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既需要懂得農業又需要懂工業的項目,所以常人難以尋找,而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個結合點的選擇問題,無論是光伏還是現代農業都是前瞻性較強的行業,這也被普遍認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問題在于,在當前的產業局面下,由于高成本,兩者的發展壓力都比較大,在這種背景下,兩者的結合不僅分擔成本,也讓這種模式的產業化之路順利一些。
針對光伏農業的成本還是相對較高的問題,華盛綠能的種植品種多數還是選擇一些適合光照條件少的高附加值品種。據隋海周介紹,今年春天,華盛綠能的光伏大棚茶葉首次進入春茶采摘期,成為國內首批成功在光伏大棚中生長收獲的“光伏茶”,這種采用“陰陽光伏大棚”技術,為太空茶品種提供了適度溫和的光照,同時避免了在自然界暴露狀態下的病蟲害問題,進而提升了品質,頭茬三兩三春茶叫價8000元。
目前,華盛綠能組建了直供團隊,在青島已經發展了1000多個會員,每戶每年繳納5000多元,就可以獲得華盛綠能的配送服務,華盛綠能的目標是成為家庭餐桌專家。
記者注意到,在現有的大資金才能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局面下,華盛綠能并沒有把自己的光伏農業緊緊抱住,而是放開心態,在運營模式上把華盛綠能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希望更多的具有空間資源和渠道資源的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共同發展。從這點來看,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光伏農業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
記者手記
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和諧共生
一邊是堪稱未來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擎之一的新能源產業制造,一邊是與現代工業制造企業和諧共生的農業生產和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在看慣了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侵襲之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在普東這個太陽能小鎮,農業傳統生產方式和現代化工業大生產之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記者注意到,昌盛日電、華盛綠能等企業的進駐在深刻地改變著即墨普東周邊居民的生活,一方面,年輕人在厭倦了制鞋工廠等工種之外,可以在更加清潔的太陽能企業工作。另一方面,不能外出打工的卻有農業種植經驗的中老年人有了用武之地,隨著光伏農業的推進,需要大批量經驗豐富的農民來工作。這些農民一邊將土地出租給企業獲得一份租金,一邊自己作為農業產業工人賺取工資。
更為重要的是,在光伏設施大棚下種植蔬菜,實現了對土地的二次利用,企業獲得光伏發電與蔬菜產出疊加收益,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整體收益。在華盛綠能的具體實踐中,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企業統一建成光伏食用菌大棚,然后農民再與企業合作或租賃家庭單元式光伏大棚的經營權,成為“家庭農場主”,產出的蔬菜由企業統一進行收購、包裝、銷售,這樣農場主獲得了土地流轉與蔬菜經營雙份收益,整體收入大幅提高。
據了解,太陽能光板的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而按照青島的光照條件計算,自用和賣給國家電網的電能將在七八年收回投資,其余十幾年將全部成為企業的盈利空間。當然,這還需要國家在電力供應領域的改革作為支撐。
截至目前,普東中心社區初步形成了以昌盛日電、隆盛晶硅、薩納斯光電、華盛綠能等七個太陽能上下游企業為支撐的太陽能產業體系,一個從原料制備、設備生產、光伏組件、科普應用一體的太陽能產業集群正在蓬勃發展。而他們所展現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和諧發展也許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大棚下面是嫩綠的蔬菜、花卉、茶葉,在背陰一側光照不足的地方,排列整齊的菌棒上面長滿了香菇、金針菇;
在大棚里的田間,50歲以上的當地農民變身成為大棚里的產業工人,過著朝九晚五的工廠化生活。
這是記者近日在地處即墨市普東中心社區的青島華盛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訪時看到的景象,作為太陽能小鎮產業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華盛綠能打造了“棚頂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生產”的“光伏農業”發展新模式。
在剛剛發布的2014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領先技術“藍天獎”評選中,華盛綠能憑借找到了“光伏”和“現代農業”這兩個未來極具潛力的行業的結合點而入圍。
取道“農業”拉長產業鏈
近年來,面對歐美的反傾銷,中國光伏產業受到很大打擊,而實際上,中國光伏產業一直存在著一個弊病,就是相對于光伏產業制造環節的強大,太陽能發電做得并不理想。這意味著,一邊是國內太陽能發電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另一邊是光伏制造企業只顧埋頭生產而不考量下游的具體使用。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攜新模式而來的華盛綠能誕生了。在母公司昌盛日電的產業架構體系中,華盛綠能只是太陽能產業的一個中間環節,上游由硅礦、多晶硅提純、光伏制造企業構成,下游則涵蓋了農產品(000061,股吧)物流配送、光伏農業品牌推廣等眾多環節,華盛綠能的價值在于尋找到了光伏和農業的結合點,并把光伏產業順利延伸到農業領域,價值鏈獲得延長。
中國能源和電力供應主要在西部,無論是煤炭的長途運輸還是電力的傳送都具有很大的損耗,因此,在東部尋找當地能源至關重要。就青島來說,并不是風能的優勢區域,同時潮汐能、生物質能等都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太陽能成為重要選擇。“但由于空間資源的匱乏,太陽能恰恰又是一個對空間資源有一定要求的能源,因此,華盛綠能尋找到了大棚發電這樣一個新模式。”華盛綠能執行總經理隋海周表示。
據隋海周介紹,華盛綠能首創的“棚頂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生產”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已在山東、湖北、江蘇、內蒙古等地得到推廣。同時,已在即墨市發展光伏農業科技大棚500多畝,另有2000多畝的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中,涵蓋食用菌、茶葉、有機蔬菜等多個種植領域。
“未來產業”攜手互補發展
近年來,進軍光伏的企業有很多,進軍現代農業的也有很多,但“光伏農業”卻是華盛綠能一手締造,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既需要懂得農業又需要懂工業的項目,所以常人難以尋找,而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個結合點的選擇問題,無論是光伏還是現代農業都是前瞻性較強的行業,這也被普遍認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問題在于,在當前的產業局面下,由于高成本,兩者的發展壓力都比較大,在這種背景下,兩者的結合不僅分擔成本,也讓這種模式的產業化之路順利一些。
針對光伏農業的成本還是相對較高的問題,華盛綠能的種植品種多數還是選擇一些適合光照條件少的高附加值品種。據隋海周介紹,今年春天,華盛綠能的光伏大棚茶葉首次進入春茶采摘期,成為國內首批成功在光伏大棚中生長收獲的“光伏茶”,這種采用“陰陽光伏大棚”技術,為太空茶品種提供了適度溫和的光照,同時避免了在自然界暴露狀態下的病蟲害問題,進而提升了品質,頭茬三兩三春茶叫價8000元。
目前,華盛綠能組建了直供團隊,在青島已經發展了1000多個會員,每戶每年繳納5000多元,就可以獲得華盛綠能的配送服務,華盛綠能的目標是成為家庭餐桌專家。
記者注意到,在現有的大資金才能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局面下,華盛綠能并沒有把自己的光伏農業緊緊抱住,而是放開心態,在運營模式上把華盛綠能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希望更多的具有空間資源和渠道資源的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共同發展。從這點來看,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光伏農業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
記者手記
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和諧共生
一邊是堪稱未來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擎之一的新能源產業制造,一邊是與現代工業制造企業和諧共生的農業生產和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在看慣了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侵襲之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在普東這個太陽能小鎮,農業傳統生產方式和現代化工業大生產之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記者注意到,昌盛日電、華盛綠能等企業的進駐在深刻地改變著即墨普東周邊居民的生活,一方面,年輕人在厭倦了制鞋工廠等工種之外,可以在更加清潔的太陽能企業工作。另一方面,不能外出打工的卻有農業種植經驗的中老年人有了用武之地,隨著光伏農業的推進,需要大批量經驗豐富的農民來工作。這些農民一邊將土地出租給企業獲得一份租金,一邊自己作為農業產業工人賺取工資。
更為重要的是,在光伏設施大棚下種植蔬菜,實現了對土地的二次利用,企業獲得光伏發電與蔬菜產出疊加收益,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整體收益。在華盛綠能的具體實踐中,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企業統一建成光伏食用菌大棚,然后農民再與企業合作或租賃家庭單元式光伏大棚的經營權,成為“家庭農場主”,產出的蔬菜由企業統一進行收購、包裝、銷售,這樣農場主獲得了土地流轉與蔬菜經營雙份收益,整體收入大幅提高。
據了解,太陽能光板的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而按照青島的光照條件計算,自用和賣給國家電網的電能將在七八年收回投資,其余十幾年將全部成為企業的盈利空間。當然,這還需要國家在電力供應領域的改革作為支撐。
截至目前,普東中心社區初步形成了以昌盛日電、隆盛晶硅、薩納斯光電、華盛綠能等七個太陽能上下游企業為支撐的太陽能產業體系,一個從原料制備、設備生產、光伏組件、科普應用一體的太陽能產業集群正在蓬勃發展。而他們所展現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和諧發展也許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