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保監會提交了一份光伏行業新險種的備案文件。據業內人士分析,不出意外的話,它將成為國內第一份涉及光伏電站運營期損失的險種。6月20日,中國人保財險龍灣支公司成功承保溫州最大光伏發電項目,為該項目提供1800萬元的風險保障。這將是溫州市保險(和訊放心保)行業承保的第一筆光伏發電項目。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遭遇歐美“雙反”余波未平,國內市場的分布式項目又因“融資困難”而舉步維艱,此時,保險業試水光伏電站運營險(即發電量保險),對于國內光伏企業來說實屬“雪中送炭”。據悉,中國光伏業內已運行的險種有光伏組件質量保險和工程質量責任險,而近期熱議的發電量保險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發電量保險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或許能夠破除銀行貸款障礙,幫助光伏行業實現融資突圍。
據了解,目前很多銀行都十分謹慎地將分布式光伏作為嚴格審查甚至禁止的項目。以前只需依靠企業自身信譽就可贏得銀行為其產品保駕護航,現已時過境遷。為此,4月24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聯合人民銀行、銀監會有關司局召開光伏發電銀企溝通會。會上,眾多金融機構表示質疑光伏設備質量和項目發電量,對提供貸款表示擔憂。這說明產品質量和電站的真實發電量是銀行最為關注的問題。此時,保險行業的進入,對于光伏產業的整合極為有利,開發光伏發電量方面的保險項目,能為相關利益主體分散風險、提供保障,對銀行來說,貸款風險降低,自然也有極強的吸引力。
但是銀行能否接受企業貸款,必須要考慮該項目的“可融資性”(Bankable)。可融資性(Bankable)是金融機構的行業術語,是指從融資銀行的角度出發來衡量融資的風險程度,它是歐洲光伏企業非常熟悉的一個詞語。
對于光伏項目融資,銀行會結合多種因素進行鑒別,通過定量和定性評估,其中包括產品是否獲得IEC認證,分析制造商資產負債表的健康狀況。“保險公司”給銀行提供額外的保護,要能獨立核實組件是否符合保險條例。從而降低光伏系統的現金流風險,相應的也降低了融資銀行的風險,債務責任保險范圍的不確定性也隨之降低。
如此看來,即使國內出現第三方發電量保險項目,保險公司對于光伏產品的質量和真實發電量也必定要進行風險評估,這是最基本的準入機制和投保前提。所以,無論是保險行業,還是第三方驗收機構的進駐,都只是對行業結構的整合和完善,解決光伏融資困難、維持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產品質量和真實有效的發電量,這對光伏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次更為嚴厲的考驗。
為此,行業內一線企業正在積極行動,不斷研發產品技術、確保質量,從內部進行風險管控。其中,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好組件,關注25年真實發電量”為理念,不斷升級產品,提升組件實際發電量,降低投資商和客戶的運營風險,已贏得了一大批新進如者的信賴和認可。
總之,隨著保險行業、第三方驗收、運維規范等方案的出臺,將有利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整合與完善,對于光伏行業“融資”突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無論如何,產品質量和電站真實地發電量是整個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產品制造商、供應商安身立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