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光伏政策的逐步推進和調整,光伏分布式發電無疑成為2014年行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關于各地的地方政策、關于光伏屋頂的爭論、關于補貼機制如何完善,業界熱議使行業重煥生機。而美國則憑借著融資創新,以資產證券化為重要手段為光伏產業創造了新的騰飛,這種模式對中國光伏產業正是吸引力爆棚的新機遇。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
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面臨三大風險
eo:目前,業界最關心的議題是分布式光伏政策推進情況。國家從2013年開始就密集出臺了許多政策,一年8GW的目標如何實現,政策方面還有什么需要調整或細化的?
李仙德:事實上,8GW對整個中國的電力資源和規劃來說,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目前中國的屋頂資源和情況完全能支撐這樣的規模。但要完成目標,還是要靠行業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是一個投資性行業,要大力發展首先要讓資本進入,沒有錢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資金要進入一個行業,一定要有個非常完全、成熟的商業模型。
現在我們看到,整個分布式的商業模型是不成熟的,還存在很多缺陷。企業在做項目的時候,需要跟銀行不斷溝通,希望用銀行的杠桿來撬動投資收益率,這是投資者最看重的。而在這個溝通過程中,銀行更看重的則是項目有沒有穩定的消納群體。對銀行來說,消納群體的確定性和持續經營的能力都會影響發電廠的維續和盈利。我們做分布式時,會面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有實力很強的國營企業、醫院、機場,有民營企業,也有居民用戶,某些并不是特別穩定的群體,如一些小企業,就很可能會給我們在投資分布式項目的融資上造成困難。如果融資有困難,那分布式的大規模推進就會碰到瓶頸。
國家需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考慮,在政策上應該做一些調整。個人認為,分布式也完全可以參照大型地面電站的制度模型和補貼機制。我們直接與電網公司簽訂合同,讓電網公司來協調電網消納的問題。我認為這樣的政策可以更好地推進分布式在中國的發展。
eo:中國光伏企業剛剛度過艱難的兩年,至今融資仍是企業發展的難關之一,在下一個發展階段到來時,整個行業的融資環境會不會有所改善?
李仙德:從制造業角度來看,整個行業還在調整過程中。融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實際運營情況,銀行要看的還是公司的負債率、現金流和利潤。銀行肯定是非常現實的,公司經營情況好,肯定會提供更高的額度,融資環境自然較好。從電站的角度來看,銀行關心三個方面,一是電站本身的情況,包括財務模型和盈利模式是不是都沒問題,投資收益率是不是還比較高。第二是電站的手續是不是都齊全。比如,用地性質是不是都沒問題,購電協議是不是會有保障。手續齊全、確定,風險就是可控的,投資收益也有保障,銀行肯定愿意參與。第三就是投資主體的實力情況,一方面是資產負債率和運營狀況等基本條件,另外就是投資主體的專業性,因為太陽能還是一個專業性需求比較強的行業。
eo:相較于地面電站,當前國內發展分布式光伏存在哪些挑戰和風險?
李仙德: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的商業模型比較簡單,電站的投資主體自己來開發電站,發出的電賣給電網,電費則遵循標桿電價政策,分一類區、二類區、三類區三檔電價。這樣簡單的商業模型,我們可以通過投資成本,加上發電的情況,來計算出投資收益。
分布式電站就比較復雜,因為它牽涉到三個群體。一個是投資電站的企業,第二是消納企業,還有一個是電網。也就是說,投資分布式發電,首先要跟消納群體簽訂一個購電協議,因為你要使用消納群體的屋頂,購電協議里面可能會提供一個電費折扣,或者是屋頂的租賃費用。但某些消納群體并非一直都在使用這個屋頂所發的電,比如學校,放假時就沒有用電,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屋頂發的電消納群體用不完,這時余電就可以上網,賣給電網,讓電網來調節用電和消納的情況。但余電上網價格與消納群體用電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因為脫硫標桿電價就是4毛錢,但我們賣給消納群體的電價是8毛錢,而不管是余電上網的電價,還是消納群體的電價,都是國家給予4毛2的補貼。從這樣的一個政策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風險:
第一是產權的問題。因為你是在別人的屋頂上建電站的,屋頂產權不屬于建設方,如果這個屋頂拆了,太陽能電站的電池板怎么處理呢?第二是消納群體的持續性。比如說工廠,消納沒問題。但投資太陽能電廠是20年的租期,如果這個工廠破產了,消納能力就消失了,這就是風險。第三是消納的不確定性。比如消納群體是工廠,它可能今年的運營非常好,滿負荷全開,那可能拿到的電價就是8毛加4毛2,總共1塊2。要是效益不好,比如停產一個月,整個財務模型就變了,這一個月的電費就只有4毛加上4毛2了。
我提到的這些風險,銀行也會看到,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銀行資本還沒有進入這個行業的原因。我建議電網應該承擔這個責任,因為電網本身就有分配消納的義務,這個地方沒有消納能力,可以調節到其他地方去。如果一個工廠已經破產,沒有經營能力了,但電站還是在的,那它發的電還是應該調節到其他的工廠里面去,電網要承擔這種職責。
eo:2014年以來,除了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行業本身也出現新氣象。招商新能源眾籌光伏電站使融資創新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您認為融資創新,甚至資產證券化在中國有沒有機會?
李仙德:招商新能源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注重大型地面電站的投資,正如剛才所說,大型地面電站的商業模型是比較成熟的,因此銀行也都愿意給這樣的項目貸款。至于說到光伏電站資產證券化,首先吸納更多低成本的資金進入行業肯定是一個好現象,而且我們要明確,光伏電站的產品屬性確實比較適合應用這樣的融資模式。因為光伏電站前期投入大,但未來收益非常穩定,不會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我們可以對比煤電市場,煤價的升降對電站的運營和盈虧會產生影響,這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波動。太陽能的能量供應是陽光,這不會出現大的波動,電費又是一項穩定的收益,所以資產證券化這種模式是適合這個行業的發展的。但要實現這種模式首先要有一個公共交易的平臺,能讓太陽能電站作為資產在這上面交易。然而,當前中國的金融環境和政策問題還很多,這種模式的推進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國外尤其是美國電站的資產證券化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國內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搭建這樣一個完善的機制和平臺。
光伏企業轉型需謹慎
eo:據了解,晶科的電站業務將拆分上市,晶科對這個板塊的未來規劃是怎樣的?經過行業調整,光伏制造商向下游電站轉移,向能源供應商的方向轉型這一趨勢是否正日漸凸顯?
李仙德:從晶科的角度來看,我們前期是制造商,如果我們進入下游電站領域,就會成為一個能源供應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業務模型。為什么我們要搞分拆上市呢?因為我們整個管理層認為,晶科的業務類型里有投資也有制造,這兩塊業務沒有區分導致我們公司并沒有被資本市場正確認識,我們認為晶科的市值還是被低估的。晶科是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美國投資者對中國電站投資的政策是不夠敏感的,加上我們還這樣夾著制造板塊,導致一些資產沒有被正確評估,但其實我們的運營情況是非常不錯的。因此,晶科要就這兩種業務模型做分割上市。
電站投資業務從啟動到現在已有兩年,經過了一個摸索的過程,我們在這個板塊仍然保持謹慎推進。目前,我們已經完成并持有200MW的電站資產,2014年我們計劃完成400MW的電站建設,此外的項目儲備也有1GW。晶科非常重視從制造商到能源供應商的轉型,這是我們相當重要的戰略方向。晶科在光伏制造業領域已經鞏固了自身的優勢,但向下游的延伸也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路徑,分拆上市的計劃會在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完成,屆時我們將構建一個更完善的融資平臺。
制造企業進入應用市場是目前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晶科在行業里是比較早做這件事的。這種轉型中,大家都比較關注企業的現金流問題,光伏電站的前期投資非常大,而后期的運維成本則相當低,后續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還是非常可觀的。制造企業向電站運營商轉型,更應該關注的是其資產周轉率,從光伏產品到電站,這個行業的資產周轉率是很快的,以此來保證企業的現金流。
eo:行業經過一輪深度調整,有公司破產,有公司渡過了難關,也有像晶科這樣繼續鞏固優勢的。您如何評價目前的行業格局?
李仙德:從制造端來說,光伏制造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完整的產業鏈意味著成本上的優勢。加上目前中國的光伏制造商已經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技術,整體來看,中國光伏制造業在全球仍然是處于一個領先的位置。在應用市場方面,歐美國家有更好的電網結構,更完善的金融平臺,這是他們獲得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美國、歐洲,接下來仍會是持續、穩健的發展階段。但中國應用市場則面臨很多問題,主要是政策上的調整,補貼資金需要通過政策細則發放到位,當然還有電網的建設需要不斷完善。35GW其實不是很大的量,但35GW的背后,怎么讓這個行業持續發展才是最考驗政府和領導人的,同時也考研我們這個行業的智慧。
光伏行業從2014年開始,整個市場的需求每一年都是上升的,2013年需求在35GW到36GW之間,這樣的趨勢2014年會持續下去,接下來可能還會有15%到24%的需求增長。但問題仍然存在,比如說美國雙反貿易,各種市場壓力需要解決和疏導。此外,最大的關注重點就是中國分布式政策的推進。我認為,光伏行業應該引領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選自《南方能源觀察》201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