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光伏產業未來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記者專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
光伏制造調整中向好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孟憲淦:光伏產業有兩大塊,一個是制造業,另一個是發電市場。從上半年光伏制造業看,總體上運行得不錯,屬于調整、發展的狀態。
截止到今年6月份公布的數字,多晶硅產量是6.2萬噸,比去年增長了100%,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9.3%。上半年的組件產量是15.5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4.8%,價格比去年上漲了7.3%。這就是說,光伏制造業經歷了去年的調整,現在,主要的產品,無論是多晶硅還是光伏電池組件,都出現了產量上升、價格上漲。
從進出口看,上半年,多晶硅進口4.5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整個光伏產品包括硅片、光伏電池、組件等,上半年出口額是8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9%,而去年全年,我們才出口了100億美元。所以,從主要指標看,光伏制造業總體形勢不錯。
從發展趨勢看,光伏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前十家組件企業的總產量占全行業的60%,前五家多晶硅企業的總產量占全行業的80%。行業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晶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比去年大概提高了0.5%。總的來看,光伏制造業比去年好多了,處于調整階段,但是正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再來看光伏發電市場,上半年總共完成了3.3吉瓦,分布式光伏大概是1吉瓦。從數字看,完成得不好。因為今年年初定的指標,全年是14吉瓦,如果平均來看,上半年應該完成7吉瓦,但是只完成了3.3吉瓦。差距比較大的是分布式光伏。上半年地面電站完成了2.3吉瓦,分布式全年目標是8吉瓦,上半年應該完成4吉瓦,卻只完成1吉瓦。大概就是這么一個狀況。
大而強才能“戰無不勝”
經濟運行的“新常態”會對光伏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孟憲淦:我首先要說明一點,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既然如此,按照中央文件所寫,政府的政策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以,光伏產業和其他產業有關聯,但是不是絕對的“大鍋飯”。
從最近國家高層的講話以及國家能源的文件看,清潔能源被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國家高層近日特別強調了清潔能源的問題,提出了把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我認為,無論國家經濟結構如何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是優先被保障的。
光伏企業如何抓住經濟“新常態”的機遇?
孟憲淦:對于光伏產業來講,我們最大的一個挑戰是改變增長方向。
既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靠什么到國際市場去打拼?得靠核心競爭力,就是科技進步。過去,我們的發展靠的是規模效益。買材料、買設備、組織生產、擴大規模,然后低價送到國際市場。公眾常說“三頭在外”:原材料在外、設備在外、市場在外。這樣一個產業,無論做得多大,都是沒有基礎的。不僅光伏行業,中國很多產業都是規模效益。我們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需要依靠技術效益,轉向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光伏產業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短板。
沒有技術進步,僅僅是大,但是不強,只能不斷地被歐美去“雙反”。中國光伏行業應該拿出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這樣才能“戰無不勝”,這僅僅靠規模,是不行的。我們的產業需要的是真正的大而強。不管發展到什么時候,這都是一個必須要強調的問題。
現在,光伏產業的運行狀況好了一些,很多企業又慢慢開工了,如果再次重復老路,是不好的。我剛才介紹產業集中得越來越高了,這是好事。光伏行業首先要把一大批產能過剩、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掉,或者進行兼并重組。一定要有一些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要讓它們來做好核心競爭力的工作。
補貼不能持久,遲早需要“獨立”
發展中的光伏行業面臨哪些問題?
孟憲淦:其實,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市場是靠什么做起來的。
如果靠補助、加大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給錢,去發展光伏,這是不能持久的。任何一個靠財政補貼的市場,是沒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沒有市場競爭,就沒有發展。補貼是暫時的,如同小孩沒有長大的時候,每個家庭都給他盡義務、盡責任,但是一旦他長大了,他必須要獨立去面向社會。
現在,我們發展光伏產業有一個誤區,就是國家給錢了,才去做,不給錢,誰也不做。這是一個短視行為。《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發展光伏、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是一個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應該從責任和義務的角度來發展光伏,而不是把爭奪利益放在第一位。否則,中國光伏永遠也發展不好。
慶幸的是,國家能源局已經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2020年分布式光伏在用戶側發電,不再給補貼了。我們應該利用這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趕緊把光伏的價格降下來,以便在市場上有競爭力。
需在管理上多想些辦法
為了發展光伏行業,政策出臺了不少。未來還需要著力做些什么?
孟憲淦:我總覺得,政策還不太到位。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做得不多。為什么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呢?還是政策的問題、管理的問題。政府也許不愛聽這樣的話,可事實就是這樣。政策對頭了,市場就有積極性;管理到位了,做得就順暢了。所以,問題出在管理體制上。
對于光伏產業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它進行認知。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搞懂為什么要發展光伏。我一直強調責任和義務,就是說,它是未來能源的替代,大家都必須積極認知、積極參與、積極支持,形成合力。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形成這個合力。
國家能源局的文件很多是鼓勵性的,總說應當怎么做。它沒有太大的權威,還統籌不了光伏發電的方方面面,包括地方政府、電網、企業等。現在,國家層面很著急,因為清潔能源太重要了,中國過度依賴進口的石油、天然氣,能源安全形勢非常嚴峻。地方政府為了拉動經濟,也非常積極。唯有中間這塊還沒有很好地統籌協調管理,所以應該在管理上、在政策上多想些辦法,進行調控。
光伏制造調整中向好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孟憲淦:光伏產業有兩大塊,一個是制造業,另一個是發電市場。從上半年光伏制造業看,總體上運行得不錯,屬于調整、發展的狀態。
截止到今年6月份公布的數字,多晶硅產量是6.2萬噸,比去年增長了100%,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9.3%。上半年的組件產量是15.5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4.8%,價格比去年上漲了7.3%。這就是說,光伏制造業經歷了去年的調整,現在,主要的產品,無論是多晶硅還是光伏電池組件,都出現了產量上升、價格上漲。
從進出口看,上半年,多晶硅進口4.5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整個光伏產品包括硅片、光伏電池、組件等,上半年出口額是8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9%,而去年全年,我們才出口了100億美元。所以,從主要指標看,光伏制造業總體形勢不錯。
從發展趨勢看,光伏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前十家組件企業的總產量占全行業的60%,前五家多晶硅企業的總產量占全行業的80%。行業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晶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比去年大概提高了0.5%。總的來看,光伏制造業比去年好多了,處于調整階段,但是正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再來看光伏發電市場,上半年總共完成了3.3吉瓦,分布式光伏大概是1吉瓦。從數字看,完成得不好。因為今年年初定的指標,全年是14吉瓦,如果平均來看,上半年應該完成7吉瓦,但是只完成了3.3吉瓦。差距比較大的是分布式光伏。上半年地面電站完成了2.3吉瓦,分布式全年目標是8吉瓦,上半年應該完成4吉瓦,卻只完成1吉瓦。大概就是這么一個狀況。
大而強才能“戰無不勝”
經濟運行的“新常態”會對光伏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孟憲淦:我首先要說明一點,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既然如此,按照中央文件所寫,政府的政策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以,光伏產業和其他產業有關聯,但是不是絕對的“大鍋飯”。
從最近國家高層的講話以及國家能源的文件看,清潔能源被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國家高層近日特別強調了清潔能源的問題,提出了把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我認為,無論國家經濟結構如何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是優先被保障的。
光伏企業如何抓住經濟“新常態”的機遇?
孟憲淦:對于光伏產業來講,我們最大的一個挑戰是改變增長方向。
既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靠什么到國際市場去打拼?得靠核心競爭力,就是科技進步。過去,我們的發展靠的是規模效益。買材料、買設備、組織生產、擴大規模,然后低價送到國際市場。公眾常說“三頭在外”:原材料在外、設備在外、市場在外。這樣一個產業,無論做得多大,都是沒有基礎的。不僅光伏行業,中國很多產業都是規模效益。我們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需要依靠技術效益,轉向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光伏產業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短板。
沒有技術進步,僅僅是大,但是不強,只能不斷地被歐美去“雙反”。中國光伏行業應該拿出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這樣才能“戰無不勝”,這僅僅靠規模,是不行的。我們的產業需要的是真正的大而強。不管發展到什么時候,這都是一個必須要強調的問題。
現在,光伏產業的運行狀況好了一些,很多企業又慢慢開工了,如果再次重復老路,是不好的。我剛才介紹產業集中得越來越高了,這是好事。光伏行業首先要把一大批產能過剩、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掉,或者進行兼并重組。一定要有一些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要讓它們來做好核心競爭力的工作。
補貼不能持久,遲早需要“獨立”
發展中的光伏行業面臨哪些問題?
孟憲淦:其實,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市場是靠什么做起來的。
如果靠補助、加大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給錢,去發展光伏,這是不能持久的。任何一個靠財政補貼的市場,是沒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沒有市場競爭,就沒有發展。補貼是暫時的,如同小孩沒有長大的時候,每個家庭都給他盡義務、盡責任,但是一旦他長大了,他必須要獨立去面向社會。
現在,我們發展光伏產業有一個誤區,就是國家給錢了,才去做,不給錢,誰也不做。這是一個短視行為。《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發展光伏、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是一個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應該從責任和義務的角度來發展光伏,而不是把爭奪利益放在第一位。否則,中國光伏永遠也發展不好。
慶幸的是,國家能源局已經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2020年分布式光伏在用戶側發電,不再給補貼了。我們應該利用這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趕緊把光伏的價格降下來,以便在市場上有競爭力。
需在管理上多想些辦法
為了發展光伏行業,政策出臺了不少。未來還需要著力做些什么?
孟憲淦:我總覺得,政策還不太到位。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做得不多。為什么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呢?還是政策的問題、管理的問題。政府也許不愛聽這樣的話,可事實就是這樣。政策對頭了,市場就有積極性;管理到位了,做得就順暢了。所以,問題出在管理體制上。
對于光伏產業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它進行認知。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搞懂為什么要發展光伏。我一直強調責任和義務,就是說,它是未來能源的替代,大家都必須積極認知、積極參與、積極支持,形成合力。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形成這個合力。
國家能源局的文件很多是鼓勵性的,總說應當怎么做。它沒有太大的權威,還統籌不了光伏發電的方方面面,包括地方政府、電網、企業等。現在,國家層面很著急,因為清潔能源太重要了,中國過度依賴進口的石油、天然氣,能源安全形勢非常嚴峻。地方政府為了拉動經濟,也非常積極。唯有中間這塊還沒有很好地統籌協調管理,所以應該在管理上、在政策上多想些辦法,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