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趨勢經濟學家 杰里米·里夫金
■中國能源報總編輯 解樹江
解樹江: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在中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現在,您的新作《零邊際成本社會》又公開出版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是《零成本社會》,這和您的本意是不相符的。
里夫金:這是出版商犯下的一個小錯誤,漏印了“邊際”。出錯的書會在兩周之內被回收,并重新上架。有趣的是,就像那些因為印刷錯誤而大幅升值的郵票一樣,您現在拿到的這本書很可能會是絕版,它或許會為您帶來額外的價值。
解樹江:《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是否深化或否定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某些觀點?
里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的重要性遠超《第三次工業革命》,前者全面強化和完善了后者提出的觀點。《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是簡單地為新時代畫了一幅素描,《零邊際成本社會》則非常細致地描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演進過程和即將出現的變革。
解樹江:您認為,到2050年,協同共享很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主導性的經濟體制,并斷言協同主義的時代即將到來。我的問題是,協同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相似性?
里夫金:我認為協同共享的經濟模式兼具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特點,它是二者精華的有機融合。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物聯網正在讓全球數十億人以近乎零邊際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音樂、視頻、新聞、電子書乃至汽車、住房等。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而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正是資本主義的商業傳統,但在更宏觀的層面,這種經濟體系又與資本主義有所不同。
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商人總是在追逐私利而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但他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也促成了社會整體的發展和富足,這是資本主義的理論框架。但當前社會的企業精神已與亞當·斯密的定義有很大出入。年輕的一代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企業家、商人,他們堅信個人獲得最大化回報的途徑是協作共享、為公眾和社區提供服務,而這正是共產主義精神的體現。
解樹江:您剛才提到物聯網,請您進一步闡釋一下這個概念的內涵,它又將如何在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發揮作用?
里夫金:問答這個問題必須觸及歷史。已經完成的兩次工業革命和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都曾經或正在劇烈改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結構,而這些重大變革都是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通信、能源和物流。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成了蒸汽機動力印刷、煤炭和火車的大范圍使用,社會結構產生巨變,英國因此成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業革命以更先進的技術將通信與能源粘合起來,人們開始用集中的電力、電話、無線電和電視去管理更復雜的石油管道網、汽車路網,美國借此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現在,中國和德國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戰場,無處不在的通信網絡正在與發展初期的可再生能源互聯網、處于萌芽狀態的自動化物流和交通運輸網絡相連接,這三個網絡融為一體,稱之為物聯網。
無論規模大小,未來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將與物聯網相連接,并使用大數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使用,進而在現實世界中將許多實物生產的邊際成本降低至接近零,從而不再受到市場力量的約束。
這樣的變革已在發生。我們看到數以億計的人在利用阿里巴巴、谷歌、推特等互聯網企業創造的平臺制作、分享和消費各式各樣的互聯網產品。過去,我們總是認為物理世界和互聯網世界之間有一道防火墻,物聯網將突破這層藩籬,讓零邊際成本成為普遍現象。
中國有很好的條件去主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因為數字化能源互聯網的存在,中小型企業乃至個人都可以成為電力的生產者。屆時全國小型電力生產商可提供的電量將超越核電、火電廠的發電量,只需要做好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和儲能,以發達能源互聯網為基礎生產的新能源電力邊際成本基本為零,后續生產的電力都將免費。
在這場變革中,夾在通信網絡和物流運輸網絡之間的能源互聯網是核心,但需要強調的是,物流運輸網絡也將出現新的變化。新一代的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分享精神,10年后,電動或燃料電池汽車將成為主流,而使用它們的方式會從“擁有”變為“分享”。屆時全球80%的車輛將消失,剩下的20%被所有人共享。換言之,物流運輸也將以近乎零的邊際成本運作。
目前全球各國的經濟增速都在放緩,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經濟紅利已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達到峰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出的石油經濟已經抵達終點,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來自基于物聯網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今天的中國還在大量投資,但這些錢大多流向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留下的經濟基礎,這么做是在浪費中國的潛力,只需將其中的一小部分轉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物聯網建設,中國經濟就能再次起飛。
解樹江:在我看來,《零邊際成本社會》描述了一個人類社會的悲觀圖景。根據您的分析,隨著產銷者和智能經濟時代的來臨,從體力勞動者到知識型勞動者都將成為犧牲品。工人、教師、商人等各類工作都將會被機器替代,而他們是否能夠零成本地獲得生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卻是個未知數。
里夫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要分長期、中期、短期來看待這個問題,短、中期(大約持續40年)內仍將需要大量的傳統工作者,例如工程師、建筑工人、設計師、運輸工等,去建設和完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物聯網平臺,首先需要完成電網相關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以中國為例,你們從無到有,用了大概40年的時間,才逐漸有能力大規模接受可再生能源。
但從長遠看,當由通信、能源和物流互聯網組成的物聯網建成后,它將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智能系統,我們會看到一個個智慧城市、智慧國家乃至智慧星球,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也將隨之降低,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不少高度自動化的工廠,這個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將如何面對這一局面呢?
未來隨著傳統勞動力市場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我們將看到劇烈的“職業遷徙”現象,大量資本市場的勞動力將轉向社會人文領域。事實上,這種趨勢在歐洲和美國已經出現,未來也會出現在中國。
解樹江:隨著智能技術逐漸替代傳統勞動力,企業得以更智能、更高效、更節能地開展商業活動,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將降至接近零。大數據、高級分析、算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正在整個制造業、服務業和娛樂行業取代人類勞動。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里夫金:從長遠看確實如此,特別是3D打印技術的應用將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制造業產生顛覆性沖擊。奧巴馬總統提出,美國的每一所高中和大學都應該有一臺3D打印機。這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美國領導人提出過一個類似的口號:每一所高中和大學都應該擁有一臺電腦,現在這早已成為現實。不久前,全球首輛3D打印電動汽車Strati已出現在街頭。未來10到15年內,年輕一代將有能力以零邊際成本制造和生產實用產品,3D打印也將大范圍商用,這將是個非常可怕的趨勢,而且不可逆。
那么傳統制造業該如何應對呢?從歐美的經驗看,歷次工業革命的更迭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后兩次工業革命總有一段相伴相克的時期,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需要50年左右的時間。成功完成過渡的企業在維持現有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在積極嘗試新工業革命的商業模式,中國企業也將經歷這個過程。在這方面,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去年,這家傳統的電網公司宣布未來將出資820億美元建設智能電網,這為中國的能源互聯網建設開了一個好頭。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可能在明天就告別第二次工業革命,但到2050年時,化石能源將不再是全球主流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因此企業必須提前布局,做好迎接全新時代的準備。我個人非常看好中國,希望你們能像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美國一樣,成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