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金融已成為我國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能源產業的發展,中國能源作為經濟支柱的作用發生了新變化,出現了發展新常態。中國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倒逼能源結構優化迫在眉睫,通過金融資源配置促進能源結構調整也成為業界更加關注的焦點。
針對此話題,本報專訪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知名經濟學者、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濟師孫兆東。
選擇性支持才能更好促進發展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當前國內銀行的信貸政策或者金融大環境,對不同能源領域有什么樣的定位?
孫兆東:能源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銀行支持能源行業,一定要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或者是政策指向去進行。
目前中國能源成為經濟支柱的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常態。縱觀全球,過去以煤、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粗放型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能源價格持續走低。換言之,目前傳統能源這根“支柱”在變瘦,但是這個“支柱”同時正在張貼風、光、核這樣的“瓷磚”,這正是中國經濟需要的,也是新的發展常態。所以商業銀行,乃至各類融資渠道都要適應新常態,選擇性地支持發展好的新能源企業。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評價當前國內金融大環境對能源行業的整體支持力度?
孫兆東:能源本身就有結構的問題,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優化結構。金融支持能源的發展,也要選擇性地支持,關鍵是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有一個更準確的判斷。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傳統能源行業,如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支持力度都很大。相較于民營企業,傳統能源公司發展新能源,也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
新能源產業目前存在一些結構性風險。以光伏為例,部分企業的產品處于低端,很容易被低成本的技術創新替代,這類光伏企業可能會面臨融資困難,拿到銀行的貸款很難。
碳金融破題
中國能源報: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似乎已成大勢所趨,目前已有部分銀行開始積極備戰光伏項目貸款。例如,招商銀行率先把“光伏電站行業”由之前的限制類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您如何評價當前銀行對光伏產業的信貸政策?
孫兆東:從能源結構來講,光伏和風電、核能等新能源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光伏產業產能非常大,國內的金融機構對其信貸支持力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相對過剩。
產能相對過剩會催生一些行業性風險,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信心,也會影響到金融機構對這個行業的判斷。而銀行對某一行業的支持,取決于其過剩的風險程度,融資肯定是要尋找這個產業鏈中獲得重點支持、低風險的領域介入。目前光伏再次成為國家政策重點扶植的產業,發展前景逐漸明朗,銀行的政策也會做出相應調整,招商銀行的政策調整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能源報:您怎么看待未來銀行針對光伏產業的政策走向?
孫兆東:我是學光學工程技術專業出身的,從專業角度來講,我國的光伏產業起步晚但發展快。國內的光伏發電技術并落后于國外,無論多晶硅、單晶硅,還是薄膜光伏的制造能力都很強。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也非常快,有加速成本攤薄的可能,從更長遠的人類歷史進步角度講,我很看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時間推移,政策是動態的,光伏行業的發展變化也是動態的,如果前面提到的三個瓶頸解決了,光伏產業將由相對過剩變成大力發展。屆時各家銀行會進一步支持光伏產業,而光伏發電或許會成為商業銀行優先或重點支持的項目。
未來的光伏行業,會出現結構性的分化,淘汰低端,向高端發展,例如如低成本的薄膜光伏發電可能是一個方向。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新材料、新工藝的突破,在研發經費上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一定實力的光伏企業,這些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可以進行創新,比如用一些先進的知識產權進行融資等。
中國能源報:您對解決光伏企業當前的融資難題有何建議?
孫兆東:銀行對企業進行的信貸評級是基于其對宏觀經濟、政策、企業的行業地位、技術,以及企業面臨風險的綜合判斷。商業銀行傾向于支持發展比較成熟,有穩定現金流,并且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企業。
對企業而言,銀行的融資屬傳統手段,成本最低。一旦傳統融資不通暢,企業要免于破產就必須要尋找多元融資渠道,包括信托融資、租賃融資、股權融資等。我認為,對企業而言,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融資考慮,一定要按規律融資,避免風險。企業的常態融資,應該是債務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對企業而言,債務性融資相當于成長所需要的鈣和維生素。而股本性融資更適合企業在其發展“青壯年”時期,“嫁”給資本市場。
此外,我曾經在《中國金融雜志》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用碳金融方法解決光伏、風電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成本和發展瓶頸問題,即用“碳金融”方法,給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以補貼,降低其階段性成本,伴隨著技術進步,成本繼續攤薄,碳金融的扶持政策,可以由重減輕。
產融結合不是相互轉化
中國能源報:金融與能源行業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孫兆東:當前,其實很多行業的過剩都是結構性過剩,而非絕對過剩。解決結構性問題,就是讓金融更好地支持結構性薄弱的領域,規避一些階段性過剩的領域。金融有兩面性,有時對國民經濟能起到查遺補缺的作用,但也容易發生“馬太效應”,所以金融企業要避免金融過度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要想更好融合,一要熟悉金融規律,二要融資渠道便利,三要掌握產業技術發展路線。
我認為產融結合并不是相互轉化。比如石油公司金融化,或者是金融控股集團去辦石油,都做不到專業、專注,并且會催生更大的集中度風險。能源企業的產融結合更多是要學會使用一些金融產品,而不是盲目涉獵金融。產融結合是從金融服務這個產業的角度去做,而不是替代。
針對此話題,本報專訪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知名經濟學者、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濟師孫兆東。
選擇性支持才能更好促進發展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當前國內銀行的信貸政策或者金融大環境,對不同能源領域有什么樣的定位?
孫兆東:能源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銀行支持能源行業,一定要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或者是政策指向去進行。
目前中國能源成為經濟支柱的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常態。縱觀全球,過去以煤、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粗放型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能源價格持續走低。換言之,目前傳統能源這根“支柱”在變瘦,但是這個“支柱”同時正在張貼風、光、核這樣的“瓷磚”,這正是中國經濟需要的,也是新的發展常態。所以商業銀行,乃至各類融資渠道都要適應新常態,選擇性地支持發展好的新能源企業。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評價當前國內金融大環境對能源行業的整體支持力度?
孫兆東:能源本身就有結構的問題,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優化結構。金融支持能源的發展,也要選擇性地支持,關鍵是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有一個更準確的判斷。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傳統能源行業,如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支持力度都很大。相較于民營企業,傳統能源公司發展新能源,也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
新能源產業目前存在一些結構性風險。以光伏為例,部分企業的產品處于低端,很容易被低成本的技術創新替代,這類光伏企業可能會面臨融資困難,拿到銀行的貸款很難。
碳金融破題
中國能源報: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似乎已成大勢所趨,目前已有部分銀行開始積極備戰光伏項目貸款。例如,招商銀行率先把“光伏電站行業”由之前的限制類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您如何評價當前銀行對光伏產業的信貸政策?
孫兆東:從能源結構來講,光伏和風電、核能等新能源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光伏產業產能非常大,國內的金融機構對其信貸支持力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相對過剩。
產能相對過剩會催生一些行業性風險,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信心,也會影響到金融機構對這個行業的判斷。而銀行對某一行業的支持,取決于其過剩的風險程度,融資肯定是要尋找這個產業鏈中獲得重點支持、低風險的領域介入。目前光伏再次成為國家政策重點扶植的產業,發展前景逐漸明朗,銀行的政策也會做出相應調整,招商銀行的政策調整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能源報:您怎么看待未來銀行針對光伏產業的政策走向?
孫兆東:我是學光學工程技術專業出身的,從專業角度來講,我國的光伏產業起步晚但發展快。國內的光伏發電技術并落后于國外,無論多晶硅、單晶硅,還是薄膜光伏的制造能力都很強。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也非常快,有加速成本攤薄的可能,從更長遠的人類歷史進步角度講,我很看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時間推移,政策是動態的,光伏行業的發展變化也是動態的,如果前面提到的三個瓶頸解決了,光伏產業將由相對過剩變成大力發展。屆時各家銀行會進一步支持光伏產業,而光伏發電或許會成為商業銀行優先或重點支持的項目。
未來的光伏行業,會出現結構性的分化,淘汰低端,向高端發展,例如如低成本的薄膜光伏發電可能是一個方向。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新材料、新工藝的突破,在研發經費上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一定實力的光伏企業,這些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可以進行創新,比如用一些先進的知識產權進行融資等。
中國能源報:您對解決光伏企業當前的融資難題有何建議?
孫兆東:銀行對企業進行的信貸評級是基于其對宏觀經濟、政策、企業的行業地位、技術,以及企業面臨風險的綜合判斷。商業銀行傾向于支持發展比較成熟,有穩定現金流,并且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企業。
對企業而言,銀行的融資屬傳統手段,成本最低。一旦傳統融資不通暢,企業要免于破產就必須要尋找多元融資渠道,包括信托融資、租賃融資、股權融資等。我認為,對企業而言,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融資考慮,一定要按規律融資,避免風險。企業的常態融資,應該是債務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對企業而言,債務性融資相當于成長所需要的鈣和維生素。而股本性融資更適合企業在其發展“青壯年”時期,“嫁”給資本市場。
此外,我曾經在《中國金融雜志》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用碳金融方法解決光伏、風電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成本和發展瓶頸問題,即用“碳金融”方法,給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以補貼,降低其階段性成本,伴隨著技術進步,成本繼續攤薄,碳金融的扶持政策,可以由重減輕。
產融結合不是相互轉化
中國能源報:金融與能源行業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孫兆東:當前,其實很多行業的過剩都是結構性過剩,而非絕對過剩。解決結構性問題,就是讓金融更好地支持結構性薄弱的領域,規避一些階段性過剩的領域。金融有兩面性,有時對國民經濟能起到查遺補缺的作用,但也容易發生“馬太效應”,所以金融企業要避免金融過度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要想更好融合,一要熟悉金融規律,二要融資渠道便利,三要掌握產業技術發展路線。
我認為產融結合并不是相互轉化。比如石油公司金融化,或者是金融控股集團去辦石油,都做不到專業、專注,并且會催生更大的集中度風險。能源企業的產融結合更多是要學會使用一些金融產品,而不是盲目涉獵金融。產融結合是從金融服務這個產業的角度去做,而不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