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型光伏電站EPC(設計、采購、施工)服務商IBC SOLAR公司,開始在日本建設百萬瓦級光伏電站。日前,記者就日本與德國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業務的未來等,采訪了該公司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歐洲光伏產業協會理事長Udo Mohrstedt。
——您怎么看日本百萬瓦級光伏電站建設的現狀?
Mohrstedt:隨著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的實施,百萬瓦級光伏電站的市場呈爆發性增長。與德國相比,日本的速度可謂非常快。德國是從1MW到2MW,然后再到10MW、20MW、30MW這樣規模一點一點逐漸擴大的,而日本一上來就建設了20~50MW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最好應該是一邊積累經驗一邊擴大規模。所以我覺得,日本建設的發電站里,應該有品質不高的。
——人們說日本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建設成本要比德國高。
Mohrstedt:日本的光伏發電系統成本比德國高15%左右。在系統成本以外,尤其是不動產的成本也很高。不過,系統成本會隨著施工的進步而降低。德國已經建設了約38GW的光伏發電設備和37GW的風力發電。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各種努力削減了成本。我認為日本今后應該也能輕松降低5~10%左右。
——日本的光伏設備認證激增,部分電力公司暫停了并網等,出現了前景不明感。
Mohrstedt:采用了FIT制度的國家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在剛開始時會像淘金熱一樣蜂擁而至。但實際上沒有建的也有許多。德國也一樣,雖然有些混亂,但可再生能源占電力的比例仍提高到了27%。在導入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成為問題的反倒是現有電力公司的經營惡化。或許也有電力公司為了維護自身的經營,抵制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導入的因素。
電力公司此前的收益模式,是以白天用電高峰時段的高電費盈利,但隨著光伏發電的大量普及,火力發電站白天的開工率要降低,這種經營模式就不再成立了。德國目前還有8GW的煤炭火力發電設備在運轉,但德國政府打算陸續廢除這種發電方式,從而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40%。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大型電力公司E.ON將經營重心由火力發電轉換成了可再生能源。IBC SOLAR已接受E.ON公司的委托在開發光伏發電。
——在日本,用戶都很擔心可再生能源因FIT的增加,收購費用的增多會導致電費上漲。
Mohrstedt:這里面有很大的誤解。的確,在短期內支撐制度實施之初的高收購價格的費用會導致電費上漲。但在收購價格逐漸降低的同時,大量建設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開始折舊。太陽能和風力不需要燃料費,因此發電成本會降到極低。德國開始實施電力自由化后,在2002年至2008年間電費是上漲的,但之后就開始下降。原因是,在白天的用電高峰時段開始大量供給光伏電力,電力市場的價格降低了。
——日本的FIT收購價格降到了32日元/kWh,有觀點認為2015年度會降到30日元/kWh以下。這個價格也能確保業務可行性嗎?
Mohrstedt:我認為若是全量售電的業務模式,收購價格在30日元以下的話,是有業務可行性的。德國也經歷了收購價格的急劇降低,克服了這個課題的企業實現了增長。當然,為了應對這個問題,相關人士需要想方設法降低各方面的成本。
——聽說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業務模式在由全量售電向自家消費型過渡。
Mohrstedt:從全量售電向自家消費型的過渡是可再生能源業務的第二個階段。從3年前開始,德國光伏發電的發電成本迅速降低,住宅和企業開始在屋頂上設置光伏發電設備來滿足自家消費。日本也一樣,當收購價格降到20日元/kWh以下時,在家庭用途,自家消費型的經濟效益更高。
屆時,利用蓄電池增加自家消費量的商務模式將受到關注。德國已在摸索家庭用8kWh,中小企業用400kWh蓄電池設置的業務模式。截至目前已經設置了3500臺系統,但蓄電池的價格還比較高,每kWh的成本約為32美分,超過了家用電力的單價28美分。但今后,如果設置臺數能增加到10萬臺左右,蓄電池的成本就會降低,能夠確保業務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