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蔚是路透專欄撰稿人,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香港10月21日電---中國政府積極扶持環??萍籍a業不過兩年,已經開始對其進行打壓.從保到壓的快速變化顯示中國政府固然在刺激產出方面有超常的能力,但正因為如此,一放就亂的風險也就更大.
中國發改委周一再次強調,將盡快出臺新的產業政策,通過從嚴審批,和控制信貸與資本市場籌資的方式,從源頭上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發改委點名的行業除了鋼鐵和水泥等傳統工業外,新興行業,比如如用來制造太陽能面板的多晶硅,和風電設備也名列在其中.
和大多數產業一樣,新興的的太陽能和風電行業也遭遇同樣"中國痼疾"--即市場分散,生產一哄而上,但總體需求疲弱.國內太陽能電板生產規模已經全球居首,占全球逾40%的份額.中國也許高估了海外需求而過度建設,另外,盡管有政府補貼,國內需求依然疲軟,去年中國僅占全球太陽能市場份額的1%.
每次國家對某個行業出臺擴張政策,中國企業就能抓住機會迅速擴張.在中央政府創建更環保經濟的號召下,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銀行最愿意放貸的行業之一,地方政府亦不遺馀力減稅,出讓廉價土地吸引企業入駐.
根據發改委統計,去年國內多晶硅工廠產能利用率僅為20%,這卻并沒有阻止他們繼續建設的熱情,目前在建的產能相當于已有的四倍.政府相信,既然它能夠把這個產業扶起來,也就能夠再壓下去.這顯示計劃經濟體制心態在中國依然根深蒂固.過去20年間,中國從未間斷過各種行業調控政策,但這并不能意味中國政府在預測供需方面有超強的本領.
事實上政府對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在80年代末,政府限制小型汽車發展,認為如果中國10億人開上車,交通負擔會過重.五年之後取消了禁令,而現在汽車行業被視為最能創造就業的產業.但可能是一直被迫招架政策的反復,中國汽車制造行業喪失了發展的先機,目前只能追趕海外競爭對手.
在2003-2004年,政府認為中國鋼鐵過剩嚴重,但之後的地產建設熱潮和汽車銷售潮消化了過剩的產品.2005年政府調整鋼鐵品種,要求央企積極上馬附加值高的板材.板材大量用于造船,但去年國際航運市場大幅萎縮,板材一下子出現過剩.而之前認為不值得發展的長材,則因為國內基建項目快速上馬而一下子大受歡迎.
現在,政府意識到多晶硅項目能耗過多,所以不鼓勵出口,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過剩狀況.太陽能行業產能過剩是個全球性問題,但在其他國家,金融危機發生後,新的項目上馬自然放緩,而在國內,資金依然重組,行業難以自己整合.另外,中國太陽能和風能在過去兩年內過度發展,現在突然要減速,難度會很大,畢竟已經上馬的那麼多產能難以全部勒令停止.
相信大多數國家對中國動用經濟資源的能力望塵莫及,但強大的能力應該謹慎地使用.與其幾年過後發覺現在出臺的行業政策有不足的地方,還不如讓那只看不見的手發揮更大作用.(完)
(本文刊出時,顧蔚對文中提及之證券未有任何直接投資,但可能透過基金間接持有相關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