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中美光伏貿易糾紛發生了極具諷刺意味的劇情反轉。就在9月份習主席訪美前夕,以知名多晶硅企業REC為代表的美國多晶硅企業竟然主動提出可以協調美國方面在對華光伏“雙反”中做出“讓步”,“幫助”中國光伏電池組件重返美國市場。不過REC們“讓步”的條件卻似乎不太對等——中方須取消對美國產多晶硅的“雙反”措施。
為了催促啟動中美光伏和多晶硅雙向談判,REC們很著急。9月23日,在習主席仍然在美國加州訪問的當口,REC總裁ToreTorvund在其官網表示,中美光伏電池組件貿易談判幾乎停止,原因是中方拒絕在多晶硅談判上讓步,造成中美雙方也無法在光伏談判中達成和解,為此REC不得不宣布再停產一部分多晶硅產線。9月28日,REC又通過公司聲明改口,表示中美間光伏談判仍在繼續。10月28日,美國15位兩院議員聯名致函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言辭激烈地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多晶硅產業做出讓步。
如果從頭回顧一下這場貿易糾紛,會很容易發現,自美國2011年率先發起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以來,在兩國光伏貿易的多次拉鋸戰中,美國始終保持著主動的姿態,高舉“雙反”大棒,頻頻向中國光伏業發難。兩次對華光伏“雙反”將中國產光伏電池組件拒之門外,而美國產光伏用多晶硅原料卻可以不受任何制約地沖擊中國市場,造成中國多晶硅和光伏產業均處于被動挨打局面。反觀中國方面卻似乎一直被動應對,只能接受美國制定的游戲規則。
那么,之前一直趾高氣揚,甚至公然對外聲稱不受中國“雙反”影響的REC們為何突然放下身段主動示好?因為他們終于感受到遲來的“雙反”帶來的切膚之痛——而這種傷痛,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承受了多年,并且傷口已慢慢愈合。
從今年第二季度末開始,REC們明顯受到了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措施生效的影響,急于重新奪回中國市場。而中國的光伏電池組件企業則反響平淡。實際上,對于今年年初實行的美國對華第二輪“雙反”制裁,中國光伏企業就曾漠然以對,與第一輪“雙反”時的反應可謂天差地別。國內光伏企業普遍感到,目前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成為光伏應用的主力,美國市場的重要性早已今非昔比,而且中國光伏企業也通過對外投資建設產業基地來規避“雙反”,以供應美國市場需求。
說難聽點,您把我們禍害夠嗆,我們忍耐許久剛反戈一擊,您就求和想不玩了?天下有這等好事?
中美光伏博弈上演“反轉劇”
眾所周知,高純多晶硅作為電子工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在現代工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質高價廉的多晶硅產品,中國光伏產業在國際上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話語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賴進口,而太陽能光伏組件產品的應用主要依賴出口歐美市場。但是歐美等國憑借技術封鎖控制多晶硅原料生產和市場定價,在光伏應用市場方面上又通過濫用貿易救濟手段封堵中國光伏產品。
通過多年的核心技術研發,國內多晶硅產業快速進步,以江蘇中能、特變電工、新疆大全為代表的一批多晶硅企業,不僅能夠在產量上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能夠生產對品質要求更高的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2011年開始,中國成為全球多晶硅生產第一大國,改變了此前中國光伏產業原料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同時,在產業不斷進步、光伏產品成本快速下降和政府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刺激下,中國的光伏裝機量也從2014年開始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光伏產業徹底擺脫“兩頭在外”的發展瓶頸,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產品和應用端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牢牢攥住了主動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歐美一方面通過貿易壁壘封堵中國光伏產品,另一方面大肆壓低多晶硅產品價格沖擊成長中的中國多晶硅產業。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制造國,也擁有全球第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中國光伏產品已經不依賴任何的單一市場。中國多晶硅有國內光伏制造業的用料支撐,而美國等國際多晶硅企業更高度依賴中國光伏制造業的巨大原料市場。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多晶硅企業而言,失去了中國市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措施生效之后,美國多晶硅企業坐不住了。
出口銳減 美國多晶硅企業如坐針氈
2014年1月20日,中國商務部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至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但由于中國特殊的加工貿易政策,美國多晶硅可以通過加工貿易渠道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針對規避情況,商務部和海關總署2014年8月14日發布58號文,決定從當年9月1日起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但事實上,在“58號文”發布后的兩周時間里,基層部門突擊審批了總額逾10萬噸的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備案,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進口額,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過2014年12月31日,最長簽到了2015年的8月份。
截止2015年8月,“58號文”執行前兩周突擊審批的10萬噸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申請終于陸續執行完畢。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大幅減少至1926噸,占當月總進口量的22.5%,環比和同比分別大幅減少52.3%和69.5%。值得關注的是,來自美國的進口量創歷史新低至198噸,環比大幅下降65.2%,其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為25噸,環比大幅減少92.4%,占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的12.5%,相比1~8月份累計加工貿易占比92.3%低79.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58號文件的順利執行在控制美國進口量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受此影響,REC宣稱,如果對華出口的美國太陽能級多晶硅仍需繳納高達57%的懲罰性關稅,則REC將不得不關閉位于華盛頓州摩西萊克的廠房,并將現有的720名員工裁至400名。REC并沒有提到,由于國外多晶硅在中國的大量傾銷,國內的多晶硅企業已經全面陷入虧損甚至停產。
未完待續!
下文鏈接:http://m.hutangcun.com/news/show-71451.html
為了催促啟動中美光伏和多晶硅雙向談判,REC們很著急。9月23日,在習主席仍然在美國加州訪問的當口,REC總裁ToreTorvund在其官網表示,中美光伏電池組件貿易談判幾乎停止,原因是中方拒絕在多晶硅談判上讓步,造成中美雙方也無法在光伏談判中達成和解,為此REC不得不宣布再停產一部分多晶硅產線。9月28日,REC又通過公司聲明改口,表示中美間光伏談判仍在繼續。10月28日,美國15位兩院議員聯名致函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言辭激烈地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多晶硅產業做出讓步。
如果從頭回顧一下這場貿易糾紛,會很容易發現,自美國2011年率先發起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以來,在兩國光伏貿易的多次拉鋸戰中,美國始終保持著主動的姿態,高舉“雙反”大棒,頻頻向中國光伏業發難。兩次對華光伏“雙反”將中國產光伏電池組件拒之門外,而美國產光伏用多晶硅原料卻可以不受任何制約地沖擊中國市場,造成中國多晶硅和光伏產業均處于被動挨打局面。反觀中國方面卻似乎一直被動應對,只能接受美國制定的游戲規則。
那么,之前一直趾高氣揚,甚至公然對外聲稱不受中國“雙反”影響的REC們為何突然放下身段主動示好?因為他們終于感受到遲來的“雙反”帶來的切膚之痛——而這種傷痛,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承受了多年,并且傷口已慢慢愈合。
從今年第二季度末開始,REC們明顯受到了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措施生效的影響,急于重新奪回中國市場。而中國的光伏電池組件企業則反響平淡。實際上,對于今年年初實行的美國對華第二輪“雙反”制裁,中國光伏企業就曾漠然以對,與第一輪“雙反”時的反應可謂天差地別。國內光伏企業普遍感到,目前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成為光伏應用的主力,美國市場的重要性早已今非昔比,而且中國光伏企業也通過對外投資建設產業基地來規避“雙反”,以供應美國市場需求。
說難聽點,您把我們禍害夠嗆,我們忍耐許久剛反戈一擊,您就求和想不玩了?天下有這等好事?
中美光伏博弈上演“反轉劇”
眾所周知,高純多晶硅作為電子工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在現代工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質高價廉的多晶硅產品,中國光伏產業在國際上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話語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賴進口,而太陽能光伏組件產品的應用主要依賴出口歐美市場。但是歐美等國憑借技術封鎖控制多晶硅原料生產和市場定價,在光伏應用市場方面上又通過濫用貿易救濟手段封堵中國光伏產品。
通過多年的核心技術研發,國內多晶硅產業快速進步,以江蘇中能、特變電工、新疆大全為代表的一批多晶硅企業,不僅能夠在產量上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能夠生產對品質要求更高的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2011年開始,中國成為全球多晶硅生產第一大國,改變了此前中國光伏產業原料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同時,在產業不斷進步、光伏產品成本快速下降和政府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刺激下,中國的光伏裝機量也從2014年開始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光伏產業徹底擺脫“兩頭在外”的發展瓶頸,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產品和應用端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牢牢攥住了主動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歐美一方面通過貿易壁壘封堵中國光伏產品,另一方面大肆壓低多晶硅產品價格沖擊成長中的中國多晶硅產業。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制造國,也擁有全球第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中國光伏產品已經不依賴任何的單一市場。中國多晶硅有國內光伏制造業的用料支撐,而美國等國際多晶硅企業更高度依賴中國光伏制造業的巨大原料市場。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多晶硅企業而言,失去了中國市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措施生效之后,美國多晶硅企業坐不住了。
出口銳減 美國多晶硅企業如坐針氈
2014年1月20日,中國商務部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至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但由于中國特殊的加工貿易政策,美國多晶硅可以通過加工貿易渠道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針對規避情況,商務部和海關總署2014年8月14日發布58號文,決定從當年9月1日起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但事實上,在“58號文”發布后的兩周時間里,基層部門突擊審批了總額逾10萬噸的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備案,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進口額,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過2014年12月31日,最長簽到了2015年的8月份。
截止2015年8月,“58號文”執行前兩周突擊審批的10萬噸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申請終于陸續執行完畢。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大幅減少至1926噸,占當月總進口量的22.5%,環比和同比分別大幅減少52.3%和69.5%。值得關注的是,來自美國的進口量創歷史新低至198噸,環比大幅下降65.2%,其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為25噸,環比大幅減少92.4%,占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的12.5%,相比1~8月份累計加工貿易占比92.3%低79.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58號文件的順利執行在控制美國進口量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受此影響,REC宣稱,如果對華出口的美國太陽能級多晶硅仍需繳納高達57%的懲罰性關稅,則REC將不得不關閉位于華盛頓州摩西萊克的廠房,并將現有的720名員工裁至400名。REC并沒有提到,由于國外多晶硅在中國的大量傾銷,國內的多晶硅企業已經全面陷入虧損甚至停產。
未完待續!
下文鏈接:http://m.hutangcun.com/news/show-7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