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新能源消納是一道繞不過的難題,但國家確立的蒙東能源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這里,電網風電滲透率超過了全球風電消納最好的丹麥,風電年利用小時數達到3300小時,大幅高過其他省份2015年的數據。
通過資源、電、下游產業的聯動,蒙東能源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實現對資源的充分使用,已經成為當前地方新能源消納的一種新思路。
產業鏈協同發展拉低用電成本
循環經濟很早就被列入發展重點。2009年循環經濟法進入實施,2013年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要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
按照當時的部署,以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化學、建材、造紙、食品、紡織十大產業為主的傳統高能耗產業將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為此,國家確定循環經濟十大示范工程,給予財稅等扶持政策。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6批循環經濟示范工程落地。《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提出,推行定點集中利用,構建煤—電—鋁—建材產業鏈,并“在十大重點行業推行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
位于內蒙古通遼市的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體現了煤、電、新能源、鋁行業的融合。通過循環經濟實踐,這一2013年投產的項目,不斷實現綠色收益的提升,抵御了產業鏈下游產品電解鋁的市場低迷。
通過循環經濟實踐,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的實施者蒙東能源2015年相比循環經濟投產前的2013年成本下降,效益提升。
蒙東能源副總經理王鐵軍認為,電解鋁市場價格已接近盈虧平衡點,通過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才保證成本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優勢。2015年示范工程全年供電單位成本降低0.0698元/千瓦時,折合電解鋁噸鋁供電單位成本降低949元/噸,降低供電成本8.07億元。低成本保證了下游產品的競爭力,電解鋁依然在行業中處于有利地位。
就地高比例消納風電的綠色模式
近年來,棄風限電形勢加劇。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728小時,同比下降172小時,;全年棄風電量339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5%,是風電發展以來棄風率最高的年份。全國光伏發電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33小時,棄光也開始露出端倪。
棄風限電在三北地區尤為突出,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測算,從棄風問題抬頭的2010年算起,截至2015年累計棄風電量接近1000億千瓦時,這一數據與2015年三峽大壩與葛洲壩發電量持平。
國家能源局三令五申要加強可再生能源消納,政策密集。今年2月份,國家能源局發文要求,挖掘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電能消納潛力和電力系統輔助服務潛力,解決棄風、棄光問題。3月出臺《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設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制度。
3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落地,對地方政府、電網、發電企業均承擔收購可再生能源責任。4月11日,國家發改委批復甘肅、內蒙、吉林進行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
目前提出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市場交易、發電權置換促進風電消納。蒙東能源的循環經濟示范,則以綜合方式提高了風電消納,風電幾乎全部消納。蒙東能源的資料顯示,示范工程內30萬千瓦風電年利用小時數高達3300小時,全部消納配合劣質煤發電煉鋁,實現了傳統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有效結合。
這一風電利用小時數比內蒙古2015年的1865小時高出一大截。蒙東能源將火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整合進入當地智能局域電網,電網風電滲透率在我國首次達到了38.25%。蒙東能源還利用露天煤礦閑置排土場建成2萬千瓦光伏電站,所發電量用于露天煤礦開采。
推廣經驗需構建能源消費端
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是中國首個“風—電—鋁”綠色產業鏈,其所有產業鏈都在示范地內構建。霍林河地區已形成年就地消納2600-2800大卡劣質褐煤1000萬噸、180萬千瓦火電、30萬千瓦風電、81萬噸電解鋁產能的煤電鋁產業集群。
火電、風電都被整合在一個智能局域電網中,即按照循環經濟的特征,煤、風、電、鋁產業鏈的產品是電解鋁。
王鐵軍解釋說,電解鋁是高耗能產品,同時也是高載能產品,蒙東能源把污染環境的劣質煤轉化為了電解鋁。在電解鋁生產中,還用到十分之一的風能,將它也儲存到電解鋁中,實現了變廢為寶。
蒙東能源副總經理劉建平分析說,智能局域電網風火互補電力調度技術的運行參數和經驗,對今后提高高載能行業和高排放行業接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能力,積累大規模風電非并網運行的經驗,具有借鑒作用和示范意義。
蒙東能源下一步還計劃將光伏發電也整合進局域電網。蒙東能源董事長劉明勝透露,下一步將進一步增加綠色能源的配比,智能局域電網將不僅包含風電,還將融入太陽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白音華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符合霍林河模式復制的要求,下一步將復制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