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通渭縣馬營鎮油房村,只見一塊塊安裝在農家門前、屋頂的深藍色面板在陽關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甚是壯觀。“這就是多晶硅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它們正在借‘光’照亮貧困戶的脫貧路。”油房村黨支部書記楊濤介紹到。
“我家的光伏電板自去年11月并網發電以來,已發電2212度,收入2100多元,現在坐在家里,每月都會收入300多元。”油房村村民張曉峰指著門前的光伏板樂呵呵地說。張曉峰患糖尿病五六年了,每年要花五六千元買胰島素治療,妻子張麗霞也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不能用力勞動,這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光伏扶貧給張曉峰一家帶來的不僅是收入,也是希望。
楊永立是油房村典型的無經濟來源、無勞動力、無發展能力的“三無”家庭,妻子肢體殘疾,無勞動能力,兒子在外上學。“黨的好政策給我們送來了光伏扶貧項目,這一惠民工程讓我有了‘陽光’的收入。”楊永立說,他家的光伏發電設施建設原本需要2.4萬元,在政府投入扶貧資金和新能源企業的幫扶下,自己只出了2000元就建起來了,不到1年就可以把自籌的安裝費收回來,這剩下的20多年時間就有了穩定收入,至少增收7萬元。政策、科技、陽光疊加成了新的經濟來源,這對于一個“三無”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剛開始在村內安裝時,我還心存疑慮,擔心光伏板冬天凍、下雨淋,管理不好發不出電,掙不回安裝費,現在看完全是多慮了。”華川村后灣社村民馬玉海指著逆變器上不斷跳動的數字說,“這些‘藍板板’正在幫我掙錢呢,我們家這個光伏板總發電1807度了,今天已經發電13.84度了,這種坐在家里就能掙錢的精準扶貧項目,真是送給我們貧困家庭的‘聚寶盆’。”
該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該縣去年把光伏扶貧試點工作作為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堅持“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大力扶持、農戶自愿參與”的原則,將光伏項目精準“滴灌”到馬營、平襄、寺子3個鄉鎮的華川、油房、溫泉和鄭陽4個貧困村的200戶貧困戶,幫扶每戶建成一套3KW的光伏發電系統,從運行情況看,戶均每天發電9~12度,年發電量約3600千瓦時,年戶均可獲得收入3500元左右,可連續受益25年以上。光伏扶貧這種扶貧模式既符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又符合清潔低碳能源發展戰略,實現了光伏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有效防止了“脫貧再返貧”,開辟了一條新的扶貧渠道,照亮了貧困戶的脫貧路。
“我家的光伏電板自去年11月并網發電以來,已發電2212度,收入2100多元,現在坐在家里,每月都會收入300多元。”油房村村民張曉峰指著門前的光伏板樂呵呵地說。張曉峰患糖尿病五六年了,每年要花五六千元買胰島素治療,妻子張麗霞也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不能用力勞動,這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光伏扶貧給張曉峰一家帶來的不僅是收入,也是希望。
楊永立是油房村典型的無經濟來源、無勞動力、無發展能力的“三無”家庭,妻子肢體殘疾,無勞動能力,兒子在外上學。“黨的好政策給我們送來了光伏扶貧項目,這一惠民工程讓我有了‘陽光’的收入。”楊永立說,他家的光伏發電設施建設原本需要2.4萬元,在政府投入扶貧資金和新能源企業的幫扶下,自己只出了2000元就建起來了,不到1年就可以把自籌的安裝費收回來,這剩下的20多年時間就有了穩定收入,至少增收7萬元。政策、科技、陽光疊加成了新的經濟來源,這對于一個“三無”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剛開始在村內安裝時,我還心存疑慮,擔心光伏板冬天凍、下雨淋,管理不好發不出電,掙不回安裝費,現在看完全是多慮了。”華川村后灣社村民馬玉海指著逆變器上不斷跳動的數字說,“這些‘藍板板’正在幫我掙錢呢,我們家這個光伏板總發電1807度了,今天已經發電13.84度了,這種坐在家里就能掙錢的精準扶貧項目,真是送給我們貧困家庭的‘聚寶盆’。”
該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該縣去年把光伏扶貧試點工作作為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堅持“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大力扶持、農戶自愿參與”的原則,將光伏項目精準“滴灌”到馬營、平襄、寺子3個鄉鎮的華川、油房、溫泉和鄭陽4個貧困村的200戶貧困戶,幫扶每戶建成一套3KW的光伏發電系統,從運行情況看,戶均每天發電9~12度,年發電量約3600千瓦時,年戶均可獲得收入3500元左右,可連續受益25年以上。光伏扶貧這種扶貧模式既符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又符合清潔低碳能源發展戰略,實現了光伏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有效防止了“脫貧再返貧”,開辟了一條新的扶貧渠道,照亮了貧困戶的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