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表示,將改革光伏發電價格形成機制并完善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直至取消補貼。
行業人士表示,上述表態,并沒有太多的新意,只不過進一步確立了一個共識。既在電力體制改革確立及還原電力商品屬性這一大背景下,作為仍然享受電價補貼的光伏發電,必須丟掉“暴利”甚至是高利潤的幻想,而要徹底的進入一個收益率相對穩定的時代,也不排除是“微利”時代。
熟悉的微利
實際上,“微利”對于光伏行業來說,并非陌生詞匯。自行業寒冬啟動開始,行業“微利”已持續多年。或許,相對于停產倒閉的諸多被“洗掉”的行業企業而言,微利已算最佳結果。更何況,不論是光伏發電所在的電力行業還是與光伏發電相關的制造業,微利本就是行業的合理選擇。在新能源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道路上,微利已成為主題,暴利早已不在,只有穩步前行,才能持久遠。
根據侯守禮的介紹,光伏電價補貼將集中在兩個方面,改革光伏發電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完善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
對于前者,將現行的根據電站所在資源區制定標桿電價的模式轉變為上網標桿電價或市場交易價格與定額補貼兩部分,將現有差價補貼向定額補貼轉變,同時鼓勵光伏項目參與市場競價,強化市場競爭在發電價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對照來看,這一調整與現行的分布式電站補貼方式類似,這也意味著其針對的主要是大型地面電站,未來兩者的補貼方式將一致。
對于后者,侯守禮表示,將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情況,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對于業界而言,補貼標準下調也是在意料之中,其最大的關注點在于下調的幅度。而以今年的例子來看,未來幾年的下調幅度可能會超過預期。根據發改委發布的通知,光伏發電2016年標桿電價I類資源區調整為0.80元/千瓦時、II類資源區0.88元/千瓦時、III類資源區0.98元/千瓦時,明顯要低于此前流傳的征求意見稿中的電價標準。
增值稅優惠之惑
近期,國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繼續執行光伏發電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是一大行業熱點。根據通知,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50%政策,從2016年1月1日延長至2018年12月31日。而行業媒體則表示,這一看似利好的政策,實際光伏企業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享受到,而未來又存在很大的政策變數,這使得這項稅收優惠成為了懸在半空中的一塊肥肉:都在說有也都看到有,但就是誰都沒有吃到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增值稅即征即退50%”與減半征收有本質區別,“即征即退50%”可以享受到的前提是增值稅額為正時才可以有退稅,如果進項稅還沒有抵扣完應交稅額為負則退無可退,“這個政策就是個空頭支票”。行業人士表示,“如果是直接減半,那才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優惠。”
而所謂“直接減半”,則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進項稅需要扺扣十年以上才能扺完,光伏發電產業十年內沒有增值稅上繳,這對于地方利益來說也確實難以割舍。
行業人士表示,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光伏電站進項稅不能抵扣,電費收入減半征收增值稅。這樣做,一方面,直接給光伏發電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扶持清潔能源產業,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會很歡迎,光伏電站建成發電后,馬上能收到增值稅,而現在的抵扣辦法下,是5、6年收不到一分錢增值稅的。
大有可為的微利之機
事實上,所謂矛盾,也不過是逐步進入“微利”時代的一種暫時的利益平衡。未來,面對持續微薄的利潤,擺脫了“貴”的帽子,各方仍然大有可為。
從政府角度而言,應出臺合理電價政策,當前出臺的電價政策,屬于過渡政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對電站建設、運營成本、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進行了解之后,制定更加合理、長遠的電價政策,使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設定準入和退出門檻,強化標準執行。在已有行業準入和嚴格標準的基礎上,對標國外先進光伏大國,避免企業因一時形勢好轉而盲目進入。
從行業組織角度而言,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行業自律。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反饋光伏企業的訴求;要加強與企業溝通,促進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推動產業鏈整合。大型企業之間不僅要在產品供需方面展開合作,更應該在研發方面加強合作,盡快地提高光伏產品的轉化效率,進而降低成本;要加強行業組織之間的合作,優勢互補,為企業提供更高效、更有質量的服務。
從企業角度而言,應優化電站建設,降低運營成本,進行科學的維護,保證發電量。合理的利潤是保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樣企業才有足夠的動力和充足的資金去研發先進的技術,從而降低成本。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經濟全球化已經到來,我國的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企業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與國際先進機構、龍頭企業在市場、技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這樣才能牢牢把握市場脈搏,掌握先進技術,引領光伏產業更快、更穩發展。
行業人士表示,上述表態,并沒有太多的新意,只不過進一步確立了一個共識。既在電力體制改革確立及還原電力商品屬性這一大背景下,作為仍然享受電價補貼的光伏發電,必須丟掉“暴利”甚至是高利潤的幻想,而要徹底的進入一個收益率相對穩定的時代,也不排除是“微利”時代。
熟悉的微利
實際上,“微利”對于光伏行業來說,并非陌生詞匯。自行業寒冬啟動開始,行業“微利”已持續多年。或許,相對于停產倒閉的諸多被“洗掉”的行業企業而言,微利已算最佳結果。更何況,不論是光伏發電所在的電力行業還是與光伏發電相關的制造業,微利本就是行業的合理選擇。在新能源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道路上,微利已成為主題,暴利早已不在,只有穩步前行,才能持久遠。
根據侯守禮的介紹,光伏電價補貼將集中在兩個方面,改革光伏發電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完善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
對于前者,將現行的根據電站所在資源區制定標桿電價的模式轉變為上網標桿電價或市場交易價格與定額補貼兩部分,將現有差價補貼向定額補貼轉變,同時鼓勵光伏項目參與市場競價,強化市場競爭在發電價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對照來看,這一調整與現行的分布式電站補貼方式類似,這也意味著其針對的主要是大型地面電站,未來兩者的補貼方式將一致。
對于后者,侯守禮表示,將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情況,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對于業界而言,補貼標準下調也是在意料之中,其最大的關注點在于下調的幅度。而以今年的例子來看,未來幾年的下調幅度可能會超過預期。根據發改委發布的通知,光伏發電2016年標桿電價I類資源區調整為0.80元/千瓦時、II類資源區0.88元/千瓦時、III類資源區0.98元/千瓦時,明顯要低于此前流傳的征求意見稿中的電價標準。
增值稅優惠之惑
近期,國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繼續執行光伏發電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是一大行業熱點。根據通知,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50%政策,從2016年1月1日延長至2018年12月31日。而行業媒體則表示,這一看似利好的政策,實際光伏企業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享受到,而未來又存在很大的政策變數,這使得這項稅收優惠成為了懸在半空中的一塊肥肉:都在說有也都看到有,但就是誰都沒有吃到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增值稅即征即退50%”與減半征收有本質區別,“即征即退50%”可以享受到的前提是增值稅額為正時才可以有退稅,如果進項稅還沒有抵扣完應交稅額為負則退無可退,“這個政策就是個空頭支票”。行業人士表示,“如果是直接減半,那才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優惠。”
而所謂“直接減半”,則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進項稅需要扺扣十年以上才能扺完,光伏發電產業十年內沒有增值稅上繳,這對于地方利益來說也確實難以割舍。
行業人士表示,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光伏電站進項稅不能抵扣,電費收入減半征收增值稅。這樣做,一方面,直接給光伏發電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扶持清潔能源產業,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會很歡迎,光伏電站建成發電后,馬上能收到增值稅,而現在的抵扣辦法下,是5、6年收不到一分錢增值稅的。
大有可為的微利之機
事實上,所謂矛盾,也不過是逐步進入“微利”時代的一種暫時的利益平衡。未來,面對持續微薄的利潤,擺脫了“貴”的帽子,各方仍然大有可為。
從政府角度而言,應出臺合理電價政策,當前出臺的電價政策,屬于過渡政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對電站建設、運營成本、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進行了解之后,制定更加合理、長遠的電價政策,使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設定準入和退出門檻,強化標準執行。在已有行業準入和嚴格標準的基礎上,對標國外先進光伏大國,避免企業因一時形勢好轉而盲目進入。
從行業組織角度而言,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行業自律。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反饋光伏企業的訴求;要加強與企業溝通,促進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推動產業鏈整合。大型企業之間不僅要在產品供需方面展開合作,更應該在研發方面加強合作,盡快地提高光伏產品的轉化效率,進而降低成本;要加強行業組織之間的合作,優勢互補,為企業提供更高效、更有質量的服務。
從企業角度而言,應優化電站建設,降低運營成本,進行科學的維護,保證發電量。合理的利潤是保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樣企業才有足夠的動力和充足的資金去研發先進的技術,從而降低成本。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經濟全球化已經到來,我國的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企業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與國際先進機構、龍頭企業在市場、技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這樣才能牢牢把握市場脈搏,掌握先進技術,引領光伏產業更快、更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