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展問題備受“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政協一號提案就聚焦于低碳經濟,但其間仍有一些被遲滯的因素亟待受到重視。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全國政協常委、泰豪科技總裁黃代放坦言,針對鼓勵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法》未能按期出臺,主要是利益集團的阻撓。
《上網電價法》出臺擱淺與低碳經濟熱議之間,形成了強烈反差,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由概念層面走向實踐,仍需經歷漫長的過程,更需現實調控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實際行動來化解成本高企的市場門檻,其中的關鍵是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就此而言,光伏發電業界對《上網電價法》的翹首企盼,應當得到主管部門的積極回應,否則光伏產業很有可能面臨拐點危機。
相比傳統發電方式,新能源發電產生的污染有明顯降低。以發電每千瓦時的碳排放量看,煤電為304克、油發電為204克,而風電僅有6克、光伏發電為18克。在環保理念日趨成熟的大環境下,新能源開發已廣受各國推崇。
作為能耗大國,我國必然要將風能、太陽能發電推向戰略高度。正是在這一市場預期之下,民間資本對清潔能源產業趨之若鶩。2009年7月落定的敦煌10兆瓦發電項目招標,顯示出調控部門推動光伏發電的姿態,坊間投資熱度大增。其后,無錫尚德與中節能組團在西部四省簽訂了總量達1800兆瓦的光伏電站戰略合作協議;而阿特斯公司也與中國國電集團組成戰略伙伴,投資建設國內電站。發電企業紛紛涉足光伏領域,既有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計劃的考量,也是為了先期搶奪市場資源。
然而,與上游光伏設備建設如火如荼不相匹配的是,清潔能源發電卻面臨“入網難”的現實困境。其結果是,我國大規模投入的太陽能光伏設備并未帶來現實產能,多數只能轉型成為出口產品。據統計,2009年我國有95%以上的光伏設備出口。事實上,掣肘光伏發電走入市場的最大瓶頸正是其高于傳統能源的成本和定價,市場對此難以主動接受。所以,當前亟待行政之手給予財政補貼,在光伏發電經濟高成本與社會正效用之間尋求平衡點。
國際上,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獲得政府支持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用電方。例如,日本相關政策規定,每位居民每使用1千瓦清潔能源電力可獲得補貼7萬日元;二是出臺《上網電價法》,以法律強制規定電網公司高價優先收購光伏供電,再由財政對全國電網進行分攤補貼。當前,許多國家都采用了后一種方式,尤其是德國,該法出臺后,已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設備生產國。
反觀我國,目前的政策是向光伏項目開發商直接補貼,現實收效不容樂觀,并且容易引發與既有傳統能源產業的利益爭端。黃代放委員就認為,光伏項目補貼申請需經省、市、地區等各級政府總計10多個單位的材料審批,流程走得很長,并且現在有很多申請的目的是套取國家的錢,權力尋租非常容易。可見,當前急需盡快出臺《上網電價法》,封堵這些腐敗病灶,實現光伏發電大規模入網。
筆者以為,光伏產業的發展瓶頸同樣是“低碳經濟”現實演繹的寫照,因為幾乎所有的新能源產業都面臨著成本過高、市場開發困難的問題,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傳統能源產業的壓力。以此觀之,《上網電價法》能否及時走上前臺,關系到低碳產業在現實中被廣泛應用的進程。政協委員的提案,以及提案中所涉及到的產業發展問題,理應引起相關行政部門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