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儲能越來越得到國家重視,各種儲能文件不斷出臺,尤其是3月份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更是為我國未來儲能政策實施明確了路徑。
政策助力下,業界預計儲能的春天或已來臨,與之相伴的是,不少企業爭相進軍儲能市場,加大投資布局,儲能風口已至。
正在起草儲能價格政策建議
儲能系統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與微網、調峰調頻、需求響應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對比動力電池的補貼政策,國家對儲能領域的重視程度相對要弱很多。“2013年開始行業就期待對儲能實施補貼政策,到現在也沒出來。”山東圣陽電源副總經理隋延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對儲能電池的支持比較少,這一點希望政府能夠很好的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這一發言代表了儲能行業的心聲。
《征求意見稿》提出,“未來政府將會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針對性的補償政策,研究建立分期補償以及補償退坡機制,將電力改革與儲能價格政策進一步結合。”
針對這一表述,不少企業在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盡快落實,“這樣儲能就有一個很好的預期。”
在華北電力大學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鵬看來,儲能行業發展有賴于良好的體制和政策支撐,未來要明確儲能和儲能服務的商品屬性,明確儲能在電力市場中擁有獨立的市場地位,確保儲能公平參與市場且價格商業化。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透露,為推動儲能行業發展,該協會與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正在起草關于支持儲能產業發展價格政策建議,暫定5月底和發改委價格司召開這一政策的閉門會議。
出臺儲能補貼可能性不大
相比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享有的大力度補貼政策,國家會否出臺儲能補貼?這在不少與會人士看來,“可能性并不大。”
王鵬坦言,現在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尚且存在很大的缺口,再要求對儲能進行補貼,幾乎是不可能的。
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處于爆發前夕的儲能行業該怎樣突圍?
王鵬呼吁,“一是建立一個好的市場體系,可以打破電改9號文及其配套文件的一些具體規定,堅持市場化原則;二是呼吁全產業鏈支撐儲能輔助服務市場體系。關鍵是我們要改變依賴政府補貼、依賴政府簡單支持的思想觀念,轉變成希望市場開放,希望市場進入比較規范化的渠道。”
隋延波建議,政府應該在政策上推動儲能。“可對標業界公認的最成熟、最經濟的抽水蓄能,呼吁開放抽水蓄能電站儲能政策(雙調電價、損耗公攤),合理設計退坡式儲能峰谷電價差政策,共推分布式儲能在源—網—荷—儲—用的建設,構建鏈接能源互聯網、支撐可再生能源快速高效發展的云儲。”
此外,隋延波還建議,儲能可從小(納米網、微電網、 局域網)入手,發掘儲能系統價值,將儲能與備電、需求側響應、電能質量管理等結合,滿足客戶需求導向,從而尋找可商用的機會。
探索儲能商業模式
相比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如高效性、多樣化和靈活性等,盡管有優勢明顯,但是經濟性是繞不開的檻,使得一些儲能商業模式無法實現盈虧平衡。如何體現儲能經濟性,凸顯儲能價值,不少企業已在積極探路。
南都電源自2015年底推出“投資+運營”的商用模式,為工業用戶提供削峰填谷及需求側響應、電能質量改善等節能解決方案,實現在沒有補貼情況下的商業化應用。
“2016年公司商用儲能電站項目推進迅速,目前累計已交付的示范項目及投資運營項目總容量已達到242MWh。”采訪中,南都電源總裁陳博告訴記者,“同時我們進行了投資與運營架構設置,成立能源互聯網運營公司,與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組建總規模為50億元的儲能電站產業基金也正在推進之中。”
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創新性地提出了金融租賃模式,“凡是國企的電廠、變電站,只要上儲能,銀隆可以做到零價供貨,靠金融租賃的模式讓運營方錢賺,運營方可以不投資,也沒有風險。鈦酸鋰電池長壽命、高可靠帶來的技術模型支撐了金融模型,而兩個模型支撐了銀隆未來發展儲能的商業模型。”
魏銀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盡管鈦酸鋰儲能初期投入大,“但一定要計算全壽命周期,要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全生命周期剖析透。這一模式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用戶不必一次性負債或借款或用自己的現金流進行投資;二是證實了產品的質量和生命周期;三讓技術模型進入市場變成商品。用戶通過直接衡量經濟效益,選擇是投資還是租賃。”
據悉,目前銀隆儲能的金融租賃模式剛剛啟動,今年其鈦酸鋰電池產能是去年的十幾倍,產能擴大、成本下降使鈦酸鋰儲能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山東圣陽電源則提出BOT(建設—運營—轉讓)的商業模式。“在儲能系統中,電池成本占到2/3,而電池長循環壽命在短期內難于驗證,成為投資方最大的擔憂。從風險可控角度,我們愿意用BOT方式跟業界合作,或是我們自己投資或是共同投資。”隋延波表示,“目前正在做項目對接。通過這一模式兜底,整合各方資源,將儲能資產變為具有固定收益的、風險可控的優質資產,從而有利于推動儲能商業化發展。”
政策助力下,業界預計儲能的春天或已來臨,與之相伴的是,不少企業爭相進軍儲能市場,加大投資布局,儲能風口已至。
正在起草儲能價格政策建議
儲能系統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與微網、調峰調頻、需求響應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對比動力電池的補貼政策,國家對儲能領域的重視程度相對要弱很多。“2013年開始行業就期待對儲能實施補貼政策,到現在也沒出來。”山東圣陽電源副總經理隋延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對儲能電池的支持比較少,這一點希望政府能夠很好的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這一發言代表了儲能行業的心聲。
《征求意見稿》提出,“未來政府將會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針對性的補償政策,研究建立分期補償以及補償退坡機制,將電力改革與儲能價格政策進一步結合。”
針對這一表述,不少企業在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盡快落實,“這樣儲能就有一個很好的預期。”
在華北電力大學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鵬看來,儲能行業發展有賴于良好的體制和政策支撐,未來要明確儲能和儲能服務的商品屬性,明確儲能在電力市場中擁有獨立的市場地位,確保儲能公平參與市場且價格商業化。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透露,為推動儲能行業發展,該協會與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正在起草關于支持儲能產業發展價格政策建議,暫定5月底和發改委價格司召開這一政策的閉門會議。
出臺儲能補貼可能性不大
相比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享有的大力度補貼政策,國家會否出臺儲能補貼?這在不少與會人士看來,“可能性并不大。”
王鵬坦言,現在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尚且存在很大的缺口,再要求對儲能進行補貼,幾乎是不可能的。
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處于爆發前夕的儲能行業該怎樣突圍?
王鵬呼吁,“一是建立一個好的市場體系,可以打破電改9號文及其配套文件的一些具體規定,堅持市場化原則;二是呼吁全產業鏈支撐儲能輔助服務市場體系。關鍵是我們要改變依賴政府補貼、依賴政府簡單支持的思想觀念,轉變成希望市場開放,希望市場進入比較規范化的渠道。”
隋延波建議,政府應該在政策上推動儲能。“可對標業界公認的最成熟、最經濟的抽水蓄能,呼吁開放抽水蓄能電站儲能政策(雙調電價、損耗公攤),合理設計退坡式儲能峰谷電價差政策,共推分布式儲能在源—網—荷—儲—用的建設,構建鏈接能源互聯網、支撐可再生能源快速高效發展的云儲。”
此外,隋延波還建議,儲能可從小(納米網、微電網、 局域網)入手,發掘儲能系統價值,將儲能與備電、需求側響應、電能質量管理等結合,滿足客戶需求導向,從而尋找可商用的機會。
探索儲能商業模式
相比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如高效性、多樣化和靈活性等,盡管有優勢明顯,但是經濟性是繞不開的檻,使得一些儲能商業模式無法實現盈虧平衡。如何體現儲能經濟性,凸顯儲能價值,不少企業已在積極探路。
南都電源自2015年底推出“投資+運營”的商用模式,為工業用戶提供削峰填谷及需求側響應、電能質量改善等節能解決方案,實現在沒有補貼情況下的商業化應用。
“2016年公司商用儲能電站項目推進迅速,目前累計已交付的示范項目及投資運營項目總容量已達到242MWh。”采訪中,南都電源總裁陳博告訴記者,“同時我們進行了投資與運營架構設置,成立能源互聯網運營公司,與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組建總規模為50億元的儲能電站產業基金也正在推進之中。”
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創新性地提出了金融租賃模式,“凡是國企的電廠、變電站,只要上儲能,銀隆可以做到零價供貨,靠金融租賃的模式讓運營方錢賺,運營方可以不投資,也沒有風險。鈦酸鋰電池長壽命、高可靠帶來的技術模型支撐了金融模型,而兩個模型支撐了銀隆未來發展儲能的商業模型。”
魏銀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盡管鈦酸鋰儲能初期投入大,“但一定要計算全壽命周期,要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全生命周期剖析透。這一模式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用戶不必一次性負債或借款或用自己的現金流進行投資;二是證實了產品的質量和生命周期;三讓技術模型進入市場變成商品。用戶通過直接衡量經濟效益,選擇是投資還是租賃。”
據悉,目前銀隆儲能的金融租賃模式剛剛啟動,今年其鈦酸鋰電池產能是去年的十幾倍,產能擴大、成本下降使鈦酸鋰儲能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山東圣陽電源則提出BOT(建設—運營—轉讓)的商業模式。“在儲能系統中,電池成本占到2/3,而電池長循環壽命在短期內難于驗證,成為投資方最大的擔憂。從風險可控角度,我們愿意用BOT方式跟業界合作,或是我們自己投資或是共同投資。”隋延波表示,“目前正在做項目對接。通過這一模式兜底,整合各方資源,將儲能資產變為具有固定收益的、風險可控的優質資產,從而有利于推動儲能商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