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在羅馬艦隊大舉入侵西西里的時候,為防守方設計出“太陽烈焰”抗敵,用大片鏡子陣列聚光,使得“太陽光在空中引燃烈焰”,阿基米德操作鏡子,把“烈焰”引導到羅馬艦隊上,消滅了敵軍,這個傳說盡管相當動人,不過許多學者質疑故事的真實性,并且,即使故事真的曾經發生過,阿基米德的武器最終也只是局地戰術應用,沒能改變羅馬征服的戰略全局。
如今,太陽能真正成為國際戰略的要角,不是做為直接讓對手軍隊灰飛煙滅的武器,而是能源戰略博弈上的堅實護盾。
過去冷戰時代,歐美組成北約共同防御蘇聯威脅,最擔心的是紅軍的龐大陸軍實力,害怕鋼鐵洪流滾滾而來淹沒歐洲,隨著冷戰過去,雙方往來加深,如今俄羅斯對歐洲的潛在威脅,不僅僅是軍事力量,還包括能源安全,蘭德智庫(RAND)報告指出,歐盟有 11 國,從芬蘭到保加利亞,其能源命脈掌握在俄羅斯手中,有 90% 天然氣都購自俄羅斯,歐盟中心國家德國,也有 4 成天然氣購自俄羅斯,俄羅斯是德國最大天然氣進口來源。
當然,這并不表示俄羅斯對歐洲國家有一面倒的優勢,因為依賴是雙方面的,俄羅斯有超過 40% 外匯收入、36% 政府預算,都來自石化燃料出口,因此中斷出口將是兩面刃,雖然可造成歐洲國家的能源危機,但也同時會造成俄羅斯的經濟與財政危機,而 3 成俄羅斯國家預算填入國防預算中,維系俄羅斯的軍事能力,因此若發生財政危機,俄羅斯維持軍備的能力也將大為削弱。
在這樣的雙方“互相保證毀滅”情勢下,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盡管在諸多議題上談不攏,甚至走上貿易制裁,卻也并未真正互相全面抵制或是兵戎相向,不過,這樣的恐怖平衡對歐洲國家來說并不讓人安心,對以歐洲為重要盟邦的美國來說也不夠好,與其仰賴對方的理性,還是在基本戰略情勢上就弱點補強,更為腳踏實地。
轉移軍事費用或可補貼
應對俄羅斯的威脅所費不貲,北約要求成員國必須花費 2% GDP 于國防預算上,以維持國防戰力,雖然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遵守,28 國中僅有 5 國照辦,但支出總額已經很驚人,北約估計,北約成員國總計在國防上的開支,于 2017 年將達 9,210 億美元,其中美國占 6,220 億美元,其他國家共花費 2,990 億美元。
歐洲國家一方面跟俄羅斯買能源,造成能源依賴的戰略缺口,同時這些錢又被俄羅斯用來維系軍備,因而要動用大筆預算強化歐美軍備與之抗衡,若持續下去,實在是自找麻煩。
隨著歐洲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大幅成長,歐美開始思考,可再生能源可以成為戰略上的“防護盾”,若以太陽能為代表,可說是“阿波羅(太陽神)護盾”,假如歐洲各國未來逐漸以可再生能源為能源主力,降低進口天然氣的需求,一方面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降低,改善戰略缺口,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外匯與財政收入也將大不如前,因而被迫減少軍事經費,使得直接的軍事威脅性下降。
以拉脫維亞為例,身為從前蘇聯獨立,視鄰國俄羅斯為強大假想敵的小國,拉脫維亞全數天然氣都來自俄羅斯,其中 44% 天然氣用來生產 40% 的電力,這對拉脫維亞的戰略形勢可說相當尷尬,但是,據英國能源顧問公司 BVG Associates 報告指出,拉脫維亞的風能與太陽能資源,若是能充分利用,可發出兩倍于此的電力,或是,只要拉脫維亞與鄰國建立先進綠能電網,可從波蘭與德國購買風能與太陽能電力,2015 年,2 國的風能與太陽能所發出的電力超過拉脫維亞總用電的 10 倍。若拉脫維亞如此進行電力改革,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就大為減輕。
美國太陽能產業正在鼓吹這個新的想法,因為如果歐洲各國認同這樣的“太陽盾”看法,把軍事費用轉移一部分,用來繼續補貼促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那對即將面臨美國太陽能 ITC 補貼政策到期挑戰的美國太陽能產業來說,將可轉移到歐洲,又開辟一大片嶄新市場。
雖然這對太陽能、風能產業的確有利,但戰略上也言之成理,俄羅斯為了烏克蘭以及敘利亞問題與歐美關系不時緊張,讓歐洲國家對能源依賴的戰略弱點頭痛萬分,若是歐洲國家體認到“太陽盾”的戰略意義,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將進入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