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太陽能光伏產業并未形成領軍企業,行業整體在全國相對落后。
自去年5月底上海發力推動新能源等九大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以來,上海國資在核電、風電、太陽能、IGCC、智能電網等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漸成規模。
但在太陽能領域,大多數國資尚無清晰思路。與核電、風電等已有基礎的產業不同,上海太陽能光伏產業被認為“醒得早,起得晚”。產業發展的整體落后,使得上海國資在這一產業進行布局時,面臨比其它產業更多的挑戰。
滬上國企密集進軍新能源
2月28日晚間,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電氣)發布公告,調整了2009年4月發布的《非公開發行A 股股票預案》。上海電氣表示,此次調整后,募集的絕大部分資金將主要用于核電、風電產業,以強化其向核電、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發展的戰略定位。
此前的2月2日,總投資15億元,生產2-5MW大型陸上及海上風機的上海電氣風電東臺制造基地正式開工。上海電氣董事長徐建國表示,該項目的開工,吹響的是上海電氣進軍海上風電的“集結號”。
據悉,上海電氣獨立自主設計的3.6兆瓦海上風機樣機將于2010年6月下線,年內安裝下海。藉此,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望成為繼火電設備之后,第二個銷售過百億元的拳頭產品。
這兩次大動作,均表明上海電氣正加快其在新能源產業的布局,將優勢資源向核電、風電轉移。徐建國表示,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產業,上海電氣有市場、有優勢,下一步的任務是趁勢而上。
與此同時,另一國資巨頭上海申能集團已完成了其在世博太陽能項目上的大部分投資建設。世博太陽能項目總裝機容量4.6M瓦,總投資2億元。申能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1月11日,該項目已并網發電,目前日平均發電量6000度左右。
此前,申能投資建設的當時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并網型兆瓦級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臨港太陽能項目2008年已投入商業運營。其在風電、核電等產業的各個項目也正有序推進。
申能集團綜合管理部經理苗啟新告訴《上海國資》,申能集團十二五規劃正在制定中,其向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堅定不移。
這一點,從上海市第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的分布情況中清晰可見。上海市2009年第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共有53個,其中國資新能源項目9個,占近1/5。在這些項目中,企業的優勢行業被有意識強調。記者獲得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上海電氣共有16個項目進入第一批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首批資金下達項目,其中,核電6個,風電3個,約占2/3。
在上海的新能源領域,具有產業基礎優勢的行業,多由國資領軍。最典型的是核電。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王明彈認為,內地發展核電產業最具優勢的地區就是上海,因為上海具有產業基礎優勢。
上海電氣集團有關人士告訴《上海國資》,在核電領域,上海電氣已投資60億元,未來還將再投資10億元,形成年產4-6套百萬千瓦級核島主設備的能力、10套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機構的能力和32臺核二、三級泵的能力。
光伏產業起步早發展慢
相比于核電設備制造等行業,上海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可謂“醒得早、起得晚”。
上海國資早在2001年就進入了太陽能行業。其中,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SSEC)2000年1月注冊,出資方為上海航天機電、上海申能新能源和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交大泰陽于2002年11月成立,出資方為上海電氣集團、上海交大南洋、上海正隆科技。
目前,上海太陽能光伏產業并未形成領軍企業,行業整體在全國相對落后。
“上海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落后,表現在太陽能應用、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太陽能材料、太陽能裝備等各方面全方位落后。”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史表示。
2008年,全國光伏電池產量2570 MW,其中江蘇的產能就占到70%左右。而上海目前的產量只有100 MW,裝機量還不到10MW(包括世博園區4.6MW,臨港新城0.2MW、崇明項目1MW)。
“投資規模整體不大,缺乏良好的機制,以及沒有和資本市場對接,是上海太陽能光伏企業發展緩慢的最大因素。”勝道資本總經理邱紅光認為。
除此以外,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原因之一。據透露,太陽能光伏領軍企業無錫尚德初創之時,曾有意在上海投資,還找過蘇州、南京等城市,但最終,無錫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它。
邱紅光介紹說,無錫尚德起步之初,對創業資金的需求量較大。當時無錫市政府給出了一條“有點出格”的政策:支持國有企業對“經論證可行的項目”進行風險投資。經市領導出面協調,5家國企完成了對尚德的5000萬元資本注入,成為尚德股東(后尚德海外上市時退出)。從2001年到2005年,無錫市共為尚德爭取到了包括國家、省、市三級的11個項目,尚德發展至關重要的2003年-2004年,無錫市政府又無償撥付尚德支持資金3700萬元。
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