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扶貧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6日,國家扶貧辦開發指導司處長曹哲在首屆中國能源產業扶貧高峰論壇上表示。
產業扶貧是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國家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近4年時間里,我國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年以上,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個百分點。
針對“新能源貼不能及時到位”“收益分配使用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光伏農業難以推進”等在光伏扶貧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曹哲表示,在國務院的協調下,各部委明確要進一步加大光伏扶貧工作力度,開辟光伏扶貧“綠色通道”,在指標下達、補貼發放、電費結算、土地管理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確保光伏扶貧項目順利實施,實現預期收益。
為了更好地做好光伏扶貧工作,曹哲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明確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要求;二是完善收益分配,建立帶貧減貧長效機制;三是加強光伏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四是加強光伏扶貧模式創新。
曹哲透露,目前正在核實各地的新增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信息。初步估算,今年“十三五”期間上報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規模大概在1000多萬千瓦的水平。下一步,扶貧辦將會同國土資源部出臺光伏產業扶貧的意見,對國家下達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項目給予支持;會同財政部出臺支持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可再生能源補貼及時發放到位的文件;會同國家標準委制定國家標準,精準扶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與評價導責。規范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評價要求。同時,扶貧辦也正在制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并組織開展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系統的建設,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收益分配的使用機制,強化對各地開展光伏扶貧的進度與監管。
在水電扶貧方面,水電水利規劃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霽雪表示,2012年以來,規劃總院把水電建設和精準扶貧結合在一起。在移民安置規劃目標中把扶貧作為重要內容。
“一是給予建房困難戶補助,使其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搬遷安置后面積從6%增加到30%。二是合理補償基礎設施,并統籌考慮公共設施的發展建設情況,使通水率的提高增幅在12%到16%,廣電網絡覆蓋率提高幅度從15%到28%,文化教育設施匯聚率從26%提高到55%。三是為移民提供電工、焊工、廚師等方面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為其安置就業崗位,增加移民收入。”王霽雪說。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蒽在論壇上分享了《中國企業扶貧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63家定點扶貧企業的研究顯示,西北地區是企業定點扶貧的集中地,其中以教育文化方式扶貧最為集中,又以金融企業擁有的扶貧點最多。張蒽表示,多數企業扶貧管理缺少計劃性和組織性,且企業扶貧實踐NGO參與較少,有待挖掘多元化社會資源,溝通方式也有待創新。
能源產業扶貧離不開能源企業的積極探索。記者在會議現場了解到,國家電網大力推進的“陽光扶貧工程”,惠及9萬多貧困人口,僅2016年建立的7座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即可產生扶貧收益約700萬元,直接為5000多戶貧困人口提供資金保障;中國石化獨創的“以銷售帶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帶動稅收和就業,以稅收和就業帶動貧困地區持久脫貧”模式,讓西藏、青海、江西、安徽、湖南、甘肅、新疆等7省(自治區)11縣(市)的貧困地區走上了脫貧之路;三峽集團通過“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的理念,幫扶范圍覆蓋三個人口較少民族聚集的100個村近10萬人。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宣傳部主任、新聞發言人呂大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公益扶貧之外,產業扶貧的效果可能更持久。發揮我們自己的產業優勢,和地方上進行合作,用市場、渠道有效地推動扶貧工作,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大家達到一種共贏的方式,會更有價值。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能源產業扶貧方面也有諸多實踐。中利集團實施“貧困村光伏農場”特色農業、種養殖業,創新了“智能光伏+特色農業+農民就業”的精準脫貧模式,并與全國100多個貧困縣簽訂了“光伏+”的包縣脫貧協議,帶動貧困村農業技術、配套業、物流等綜合發展;林洋集團在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建立了扶貧光伏電站。
產業扶貧是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國家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近4年時間里,我國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年以上,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個百分點。
針對“新能源貼不能及時到位”“收益分配使用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光伏農業難以推進”等在光伏扶貧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曹哲表示,在國務院的協調下,各部委明確要進一步加大光伏扶貧工作力度,開辟光伏扶貧“綠色通道”,在指標下達、補貼發放、電費結算、土地管理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確保光伏扶貧項目順利實施,實現預期收益。
為了更好地做好光伏扶貧工作,曹哲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明確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要求;二是完善收益分配,建立帶貧減貧長效機制;三是加強光伏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四是加強光伏扶貧模式創新。
曹哲透露,目前正在核實各地的新增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信息。初步估算,今年“十三五”期間上報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規模大概在1000多萬千瓦的水平。下一步,扶貧辦將會同國土資源部出臺光伏產業扶貧的意見,對國家下達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項目給予支持;會同財政部出臺支持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可再生能源補貼及時發放到位的文件;會同國家標準委制定國家標準,精準扶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與評價導責。規范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評價要求。同時,扶貧辦也正在制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并組織開展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系統的建設,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收益分配的使用機制,強化對各地開展光伏扶貧的進度與監管。
在水電扶貧方面,水電水利規劃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霽雪表示,2012年以來,規劃總院把水電建設和精準扶貧結合在一起。在移民安置規劃目標中把扶貧作為重要內容。
“一是給予建房困難戶補助,使其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搬遷安置后面積從6%增加到30%。二是合理補償基礎設施,并統籌考慮公共設施的發展建設情況,使通水率的提高增幅在12%到16%,廣電網絡覆蓋率提高幅度從15%到28%,文化教育設施匯聚率從26%提高到55%。三是為移民提供電工、焊工、廚師等方面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為其安置就業崗位,增加移民收入。”王霽雪說。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蒽在論壇上分享了《中國企業扶貧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63家定點扶貧企業的研究顯示,西北地區是企業定點扶貧的集中地,其中以教育文化方式扶貧最為集中,又以金融企業擁有的扶貧點最多。張蒽表示,多數企業扶貧管理缺少計劃性和組織性,且企業扶貧實踐NGO參與較少,有待挖掘多元化社會資源,溝通方式也有待創新。
能源產業扶貧離不開能源企業的積極探索。記者在會議現場了解到,國家電網大力推進的“陽光扶貧工程”,惠及9萬多貧困人口,僅2016年建立的7座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即可產生扶貧收益約700萬元,直接為5000多戶貧困人口提供資金保障;中國石化獨創的“以銷售帶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帶動稅收和就業,以稅收和就業帶動貧困地區持久脫貧”模式,讓西藏、青海、江西、安徽、湖南、甘肅、新疆等7省(自治區)11縣(市)的貧困地區走上了脫貧之路;三峽集團通過“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的理念,幫扶范圍覆蓋三個人口較少民族聚集的100個村近10萬人。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宣傳部主任、新聞發言人呂大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公益扶貧之外,產業扶貧的效果可能更持久。發揮我們自己的產業優勢,和地方上進行合作,用市場、渠道有效地推動扶貧工作,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大家達到一種共贏的方式,會更有價值。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能源產業扶貧方面也有諸多實踐。中利集團實施“貧困村光伏農場”特色農業、種養殖業,創新了“智能光伏+特色農業+農民就業”的精準脫貧模式,并與全國100多個貧困縣簽訂了“光伏+”的包縣脫貧協議,帶動貧困村農業技術、配套業、物流等綜合發展;林洋集團在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建立了扶貧光伏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