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17年光伏行業延續了火熱的發展狀態,而這種火熱的發展狀態不僅僅體現在裝機規模的擴張上,還體現在技術的升級以及成本的下降上面,同時也體現在光伏企業的業績上面。從已發布三季度報的光伏上市公司來看,超過80%的光伏上市公司實現了營收增長;超過60%的光伏上市公司實現了凈利增長。在此情況下,航天機電2.44億元的凈利虧損多少讓人覺得有點“掉隊”。
逆勢虧損
近日,航天機電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根據報告,2017年1-9月,航天機電營業收入43.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1.04%。截止2017年9月,航天機電總資產為138.48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57.97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4.81%。
對于營業收入的增長,航天機電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因為上年一季度上海愛斯達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未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內及本期光伏組件出貨量同比增加所致。而對于2.44億元的利潤虧損,航天機電則表示是由于公司光伏組件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及投資收益同比減少所致。
資料顯示,航天機電是中國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應用產業。根據航天機電2016年度報告,其2016年營業收入為54.48億元,其中光伏業務營業收入為31.90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9%左右,可見光伏業務是航天機電的重心。其實航天機電作為一個老牌光伏企業,經歷了光伏行業從低谷到崛起的過程。按理來說在近年來行業的連續爆發中,老牌光伏企業應該搭乘行業東風大賺一筆才是,然而查閱航天機電歷年來的業績可以發現,航天機電的業績卻貌似屢受光伏業務拖累。
從近年來航天機電獲得的凈利潤來看,2014-2016年航天機電所獲得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1.73億元、2.02億元。但是航天機電在連續兩年實現凈利增長的背后,其營業成本也在逐步上升。從2014年到2016年,航天機電的營業成本從31.06億元增加到了45.29億元。而根據航天機電2017年三季報,其營業收入增長22.18%的同時,營業成本也上升了33.11%。分析認為,航天機電營業成本的攀升與主要原因在于光伏業務成本的增加。對于2017年三季度2.44億元虧損,航天機電也表示是由于公司光伏組件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及投資收益同比減少所致。可見航天機電的虧損主要是光伏業務不給力導致。
光伏成為拖累
近年來,光伏各產業鏈的價格雖然會有所起伏,但是總體價格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但盡管如此,成本的下降與技術的提升依然讓光伏產業充滿了活力。各大光伏企業都在強勢增長,為何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會成為拖累呢?
事實上,從初期的多晶硅、組件,再到后期布局光伏電站EPC、運營,航天機電是光伏產業中少有的集硅片、電池片、組件制造,電站開發、建設、運維服務為一體的光伏企業。據了解,截止2016年,航天機電具備15600萬硅片、900MW電池片及900MW組件的產能。一般如協鑫、晶科、通威等涉足多個光伏產業鏈的企業都是行業大佬。但是航天機電與以上幾個企業相比,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在研發方面,航天機電的優勢在于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及組件核心技術,主要是nPERT電池,其試制平均效率達到21.5%,單片最高效率突破22%。2016年初,航天機電的N型PERT“銀河太陽能組件”,經國際權威機構TUV Rheinland檢測認證,其峰值輸出功率可達到345.7Wp,刷新同類型組件產品行業新紀錄。航天機電研發團隊2016年還將多晶硅片效率提升0.3%,攻克了多晶金剛線切片、黑硅制絨技術難關,高效黑硅中試平均效率達到18.9%以上;黑硅PERC電池試產平均效率達到19.5%以上;單晶PERC電池中批量平均效率達20.8%以上。
此外,航天機電還具備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和運維核心技術開發能力。在微電網多能互補的網絡結構優化技術、雙向故障穿越技術、智能電網間的通訊調度技術、GW級光伏電站群O2O協同運維技術、大數據挖掘和評估技術以及分布式電站監控應用軟件開發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不僅如此,據航天機電方面公告,其公司還在聚光技術研究、集散式逆變器應用研究、光伏電站與農業大棚種植的研究、移動式檢測裝備開發、光伏遠程實時監控系統及運行APP軟件開發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2017年初,航天機電在土耳其建立的首個海外工廠于正式啟運,這是第一座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之下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海外制造工廠,占地約30000平方米。作為中東地區現有最大的光伏工廠之一,航天土耳其工廠目前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達到300兆瓦和600兆瓦,并將根據市場需求提升產能,該工廠已為土耳其當地提供了約500個就業機會。據了解,除了土耳其,航天機電已經開拓了日本、印度等海外市場。
原因何在?
由以上可見,無論是研發、產業布局、海外市場的開拓,航天機電都做的很好。但是在光伏行業補貼下調,晶硅、電池片、組件價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航天機電還是出現了虧損。筆者認為,光伏業務之所以會成為航天機電的拖累,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雖然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覆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集成、電站運維等各個環節,卻沒有真正的優勢產業。譬如協鑫,是以多晶硅起家,對多晶硅產業鏈有極大的統治力,譬如天合光能、晶科,是全球一流的組件供應商,譬如通威,目前在電池片環節做到了全球領先。而航天機電呢?貌似并沒有哪個產業達到了全球一流的水平。所以雖然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覆蓋面非常廣,但是卻沒有確立自己的核心業務,沒有打出自己的核心品牌,這樣一來,航天機電雖然每個環節都有,但是每個環節的利潤卻占不到多少。比如說電池片環節,所有的利潤都集中到了少數領先的企業中,其他企業都在虧損。所以在光伏“降本增效”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將核心業務做到行業領先,那就難以獲取利潤。
第二,航天機電的研發成果沒有形成經濟效益。以黑硅技術及PERC技術為例,目前協鑫正在大力推廣黑硅技術,黑硅技術儼然已經成為了多晶產業對抗單晶產業沖擊的主要技術之一;而PERC技術在近兩年成為了最火熱的技術方向,各大光伏企業都在爭相擴產。而航天機電雖然在這兩項技術上都有所成果,但是在如今黑硅和PERC站上風口的時候,卻沒有形成產能規模,也就意味著難以享受到這兩項技術所帶來的市場機遇。此外,作為航天機電最有優勢的N型PERT技術,目前卻好像還沒找到規模化應用的風口。
第三,2017年是戶用光伏爆發元年。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地面電站的裝機增長態勢正在降速,而分布式光伏卻在崛起。所以雖然2017年裝機規模數據依然讓人震驚,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面電站正為分布式光伏讓路。在補貼不斷下降的情況之下,分布式光伏將成為發展的主流,而在分布式光伏中尤其以戶用光伏最為火爆。而航天機電的產業布局重心貌似還在地面光伏電站之上。
筆者認為,航天機電若要擺脫困境,亟需開發自己的核心業務,并將該項核心業務做到全球領先,然后再向其他環節的產業鏈繼續擴張。與此同時,航天機電應該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做好產業布局,隨著市場趨勢而改變策略,以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逆勢虧損
近日,航天機電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根據報告,2017年1-9月,航天機電營業收入43.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1.04%。截止2017年9月,航天機電總資產為138.48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57.97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4.81%。
對于營業收入的增長,航天機電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因為上年一季度上海愛斯達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未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內及本期光伏組件出貨量同比增加所致。而對于2.44億元的利潤虧損,航天機電則表示是由于公司光伏組件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及投資收益同比減少所致。
資料顯示,航天機電是中國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應用產業。根據航天機電2016年度報告,其2016年營業收入為54.48億元,其中光伏業務營業收入為31.90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9%左右,可見光伏業務是航天機電的重心。其實航天機電作為一個老牌光伏企業,經歷了光伏行業從低谷到崛起的過程。按理來說在近年來行業的連續爆發中,老牌光伏企業應該搭乘行業東風大賺一筆才是,然而查閱航天機電歷年來的業績可以發現,航天機電的業績卻貌似屢受光伏業務拖累。
從近年來航天機電獲得的凈利潤來看,2014-2016年航天機電所獲得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1.73億元、2.02億元。但是航天機電在連續兩年實現凈利增長的背后,其營業成本也在逐步上升。從2014年到2016年,航天機電的營業成本從31.06億元增加到了45.29億元。而根據航天機電2017年三季報,其營業收入增長22.18%的同時,營業成本也上升了33.11%。分析認為,航天機電營業成本的攀升與主要原因在于光伏業務成本的增加。對于2017年三季度2.44億元虧損,航天機電也表示是由于公司光伏組件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及投資收益同比減少所致。可見航天機電的虧損主要是光伏業務不給力導致。
光伏成為拖累
近年來,光伏各產業鏈的價格雖然會有所起伏,但是總體價格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但盡管如此,成本的下降與技術的提升依然讓光伏產業充滿了活力。各大光伏企業都在強勢增長,為何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會成為拖累呢?
事實上,從初期的多晶硅、組件,再到后期布局光伏電站EPC、運營,航天機電是光伏產業中少有的集硅片、電池片、組件制造,電站開發、建設、運維服務為一體的光伏企業。據了解,截止2016年,航天機電具備15600萬硅片、900MW電池片及900MW組件的產能。一般如協鑫、晶科、通威等涉足多個光伏產業鏈的企業都是行業大佬。但是航天機電與以上幾個企業相比,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在研發方面,航天機電的優勢在于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及組件核心技術,主要是nPERT電池,其試制平均效率達到21.5%,單片最高效率突破22%。2016年初,航天機電的N型PERT“銀河太陽能組件”,經國際權威機構TUV Rheinland檢測認證,其峰值輸出功率可達到345.7Wp,刷新同類型組件產品行業新紀錄。航天機電研發團隊2016年還將多晶硅片效率提升0.3%,攻克了多晶金剛線切片、黑硅制絨技術難關,高效黑硅中試平均效率達到18.9%以上;黑硅PERC電池試產平均效率達到19.5%以上;單晶PERC電池中批量平均效率達20.8%以上。
此外,航天機電還具備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和運維核心技術開發能力。在微電網多能互補的網絡結構優化技術、雙向故障穿越技術、智能電網間的通訊調度技術、GW級光伏電站群O2O協同運維技術、大數據挖掘和評估技術以及分布式電站監控應用軟件開發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不僅如此,據航天機電方面公告,其公司還在聚光技術研究、集散式逆變器應用研究、光伏電站與農業大棚種植的研究、移動式檢測裝備開發、光伏遠程實時監控系統及運行APP軟件開發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2017年初,航天機電在土耳其建立的首個海外工廠于正式啟運,這是第一座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之下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海外制造工廠,占地約30000平方米。作為中東地區現有最大的光伏工廠之一,航天土耳其工廠目前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達到300兆瓦和600兆瓦,并將根據市場需求提升產能,該工廠已為土耳其當地提供了約500個就業機會。據了解,除了土耳其,航天機電已經開拓了日本、印度等海外市場。
原因何在?
由以上可見,無論是研發、產業布局、海外市場的開拓,航天機電都做的很好。但是在光伏行業補貼下調,晶硅、電池片、組件價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航天機電還是出現了虧損。筆者認為,光伏業務之所以會成為航天機電的拖累,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雖然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覆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集成、電站運維等各個環節,卻沒有真正的優勢產業。譬如協鑫,是以多晶硅起家,對多晶硅產業鏈有極大的統治力,譬如天合光能、晶科,是全球一流的組件供應商,譬如通威,目前在電池片環節做到了全球領先。而航天機電呢?貌似并沒有哪個產業達到了全球一流的水平。所以雖然航天機電的光伏業務覆蓋面非常廣,但是卻沒有確立自己的核心業務,沒有打出自己的核心品牌,這樣一來,航天機電雖然每個環節都有,但是每個環節的利潤卻占不到多少。比如說電池片環節,所有的利潤都集中到了少數領先的企業中,其他企業都在虧損。所以在光伏“降本增效”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將核心業務做到行業領先,那就難以獲取利潤。
第二,航天機電的研發成果沒有形成經濟效益。以黑硅技術及PERC技術為例,目前協鑫正在大力推廣黑硅技術,黑硅技術儼然已經成為了多晶產業對抗單晶產業沖擊的主要技術之一;而PERC技術在近兩年成為了最火熱的技術方向,各大光伏企業都在爭相擴產。而航天機電雖然在這兩項技術上都有所成果,但是在如今黑硅和PERC站上風口的時候,卻沒有形成產能規模,也就意味著難以享受到這兩項技術所帶來的市場機遇。此外,作為航天機電最有優勢的N型PERT技術,目前卻好像還沒找到規模化應用的風口。
第三,2017年是戶用光伏爆發元年。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地面電站的裝機增長態勢正在降速,而分布式光伏卻在崛起。所以雖然2017年裝機規模數據依然讓人震驚,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面電站正為分布式光伏讓路。在補貼不斷下降的情況之下,分布式光伏將成為發展的主流,而在分布式光伏中尤其以戶用光伏最為火爆。而航天機電的產業布局重心貌似還在地面光伏電站之上。
筆者認為,航天機電若要擺脫困境,亟需開發自己的核心業務,并將該項核心業務做到全球領先,然后再向其他環節的產業鏈繼續擴張。與此同時,航天機電應該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做好產業布局,隨著市場趨勢而改變策略,以保持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