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能源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當今世界所有國家都需要重視的問題,在我國,尤其如此。
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很低,能源對外依存度比較高,長期以來,提倡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效率,主要是考慮到能源供給能力不足與能源安全問題。最近幾年來,情況已經改變,我國進入能源相對過剩時代,供給不再是能源消費改革的首要驅動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希望通過能源消費革命來引導產業更新換代,讓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形成良好互動;同時,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日益受到重視,我國需要通過調整能源強度與能源消費結構,來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生產領域:能源消費不等于能源消耗
2015年11月7日,由國家電網、中國電信、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協鑫集團聯合承辦的“能源互聯網與區域發展論壇”在蘇州舉行,蘇州工業園區與多家單位簽署了《創建國家級能源互聯網示范區合作協議》。在能源消費問題上,這個經濟發展勢頭一直不錯的工業園區,有意成為全國的一個標桿。從傳統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再轉向能源互聯網,蘇州工業園區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讓能源更清潔、經濟、安全的道路上不斷探索。2016年,園區內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了75.68%;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254噸標準煤,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在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第一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中,蘇州工業園區占據一席,成為工業領域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的典范。
因為正處于工業化后期,我國曾被稱為世界工廠,在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偏重,2012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為45.31%;而且在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占比超過70%。較為粗放的工業化道路,導致了我國能源消費量的過速增長,2012年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同時調整工業領域能源消費模式,對于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來說,意義重大。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研究結論,如果我國將國內生產總值的1%由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能源強度就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指示中,便把“堅定調整產業結構”放在第一位。事實上,在千千萬萬的產業園區、千千萬萬的企業努力之下,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到2016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了39.8%,第三產業則增加至51.6%;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也在加快,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15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兩方面的貢獻,讓我國能源強度持續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能源消費總量43.6億噸標準煤,由此計算出的能源強度為0.59噸標準煤/萬元,比2012年的0.82下降了28.54%。
在能源強度大幅度下降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即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這一目標,關鍵看能源領域。國際能源署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99%以上的二氧化硫排放、99%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85%的PM2.5排放,皆來自于能源領域,所以能源領域能否實現清潔化,可以說是環境問題能否改善的唯一因素。能源供給端要調整,能源需求端也要主動作為。
2017年3月18日,華能北京熱電廠內,隨著4號機值長劉勇摁下停止鍵,所有燃煤機組實現停機。在此之前,從2014年開始,北京陸續關閉行政區域內的大型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是其中的最后一座,它的關停,意味著北京正式告別了燃煤發電時代,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部實施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與此同時,在工業、民用領域,北京的煤炭消費量也在大幅壓縮,由2012年的2270萬噸減量至2016年的848萬噸。
在當前的實際操作中,低效、高污染的煤炭利用方式仍然存在、屢禁不止,已經成為環境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壓減煤炭消費量,是我國做出的重要戰略選擇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當前,在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的共同攻關下,已經初見成效。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因為經濟中高速增長而持續擴張,但煤炭消費量卻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性下降,而且這種下降趨勢保持至今。2012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8.5%,2016年下降到了61.8%。與此同時,更為清潔的天然氣、核電與可再生能源占比在擴大,2012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7%,包括核電、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占比9.1%,到了2016年分別增長至6.2%和13.0%,這種增長速度是世所罕見的。
如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已經上線四年有余,全國碳排放市場正在醞釀;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方興未艾,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呼之欲出;《環境保護稅法》作為我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展望未來,隨著更多引導能源消費的市場化機制的建立、更多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國企業將具備更強的節能意識、降污意愿、減排行動,能源消費革命必然會具備更強的生命力和執行力。
生活領域:節能減排不只是人家的事
2017年9月14日,北京延慶大榆樹鎮東桑園村村委會大院內,幾十臺空氣源熱泵設備堆放在大門口等待安裝,按照政府部門的要求,整個村子要在今年采暖季開始前完成清潔采暖“煤改電”。村民王大偉(化名)是2016年實施改造的100多個農戶之一,經過一個冬天的體驗,他感覺滿意,因此在今年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積極宣傳者。王大偉家幾年前在政府的支持與補貼之下進行了房屋節能保溫改造,2016年“煤改電”的同時還投資七萬多元安裝了戶用光伏,據他介紹,每天可以發電40度左右,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自用電量政府每度補貼0.49元,上網電量每度補貼1.07元,靠著這些補貼收入,大概六年可以收回最初的設備投資。因為有了房屋節能改造與戶用光伏,王大偉家電取暖的費用比鄰居少了不少,刨除政府的電費補貼,一個采暖季花費不到1500元,在他的經濟可承受范圍之內。
習近平總書記很關心居民的采暖過冬問題,他強調,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王大偉家的經歷,不失為一個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的范本。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居民消費用能(不含交通)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左右,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煤炭和熱力消費,冬季取暖是大頭,也是居民消費用能領域節能、降污、減排的重點。然而,解決好清潔采暖問題,尤其是農村與偏遠地區的清潔采暖問題,絕非易事,最大的挑戰是資金不足。政府補貼壓力大、居民經濟不可承受,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示范與推廣,當前,煤改清潔能源正在度過探索期,企業的不斷創新、專家學者的不斷探討、居民用戶的積極參與,讓清潔采暖開始朝著多方協同、因地制宜、業務模式多樣化、商業模式多元化的正確方向推進。
交通出行,是居民生活用能的又一陣地,也是降污減排的重要領域,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報告,在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中,有50%來自于交通運輸工具。發展綠色交通、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對于緩解大氣污染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清潔能源汽車也承載著我國在汽車領域“彎道超車”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汽車行業是市場很大、技術含量和管理精細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而發展清潔能源汽車,不僅需要車企的技術研發與商業模式創新,更需要市場與消費者的支持。
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期間,10輛以“中國紅”為外觀主題的18米長純電動公交車亮相長安街,投入北京市公交1路運營。因為運行線路穿越長安街東西,公交1路被稱為北京公交的“門面線路”,肩負著首都市民的日常出行職責,也承載了旅客游覽、觀光的使命。此次投入使用的純電動車是公交1路采購的第一批新能源車,由銀隆新能源提供,這批公交車具有清潔環保、安全性能強和人性化水平高等多種優勢。現場乘坐體驗的乘客李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坐上這大1路新車,感覺比普通公交車舒服多了。”“中國紅”駛上長安街,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不僅可以造出清潔能源汽車,而且可以把它造好。
由商用車導入,再發力乘用車領域,我國清潔能源汽車已經從產品導入期進入成長期,在迅速發展壯大過程中,逐漸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2012~2016年,清潔能源汽車年銷量從剛剛破萬到突破50萬,僅僅用了4年時間。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清潔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了100萬輛,全球占比達到50%。低碳出行、清潔駕乘,正在成為一種新時尚。
當前,推廣建筑節能、擴寬用電領域、發展綠色交通,正在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一起,改變著千萬個家庭的生活面貌與生活節奏。在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力作用下,未來一段時期內,將開啟一個全民參與的能源消費新時代。
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很低,能源對外依存度比較高,長期以來,提倡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效率,主要是考慮到能源供給能力不足與能源安全問題。最近幾年來,情況已經改變,我國進入能源相對過剩時代,供給不再是能源消費改革的首要驅動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希望通過能源消費革命來引導產業更新換代,讓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形成良好互動;同時,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日益受到重視,我國需要通過調整能源強度與能源消費結構,來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生產領域:能源消費不等于能源消耗
2015年11月7日,由國家電網、中國電信、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協鑫集團聯合承辦的“能源互聯網與區域發展論壇”在蘇州舉行,蘇州工業園區與多家單位簽署了《創建國家級能源互聯網示范區合作協議》。在能源消費問題上,這個經濟發展勢頭一直不錯的工業園區,有意成為全國的一個標桿。從傳統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再轉向能源互聯網,蘇州工業園區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讓能源更清潔、經濟、安全的道路上不斷探索。2016年,園區內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了75.68%;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254噸標準煤,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在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第一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中,蘇州工業園區占據一席,成為工業領域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的典范。
因為正處于工業化后期,我國曾被稱為世界工廠,在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偏重,2012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為45.31%;而且在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占比超過70%。較為粗放的工業化道路,導致了我國能源消費量的過速增長,2012年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同時調整工業領域能源消費模式,對于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來說,意義重大。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研究結論,如果我國將國內生產總值的1%由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能源強度就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指示中,便把“堅定調整產業結構”放在第一位。事實上,在千千萬萬的產業園區、千千萬萬的企業努力之下,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到2016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了39.8%,第三產業則增加至51.6%;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也在加快,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15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兩方面的貢獻,讓我國能源強度持續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能源消費總量43.6億噸標準煤,由此計算出的能源強度為0.59噸標準煤/萬元,比2012年的0.82下降了28.54%。
在能源強度大幅度下降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即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這一目標,關鍵看能源領域。國際能源署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99%以上的二氧化硫排放、99%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85%的PM2.5排放,皆來自于能源領域,所以能源領域能否實現清潔化,可以說是環境問題能否改善的唯一因素。能源供給端要調整,能源需求端也要主動作為。
2017年3月18日,華能北京熱電廠內,隨著4號機值長劉勇摁下停止鍵,所有燃煤機組實現停機。在此之前,從2014年開始,北京陸續關閉行政區域內的大型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是其中的最后一座,它的關停,意味著北京正式告別了燃煤發電時代,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部實施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與此同時,在工業、民用領域,北京的煤炭消費量也在大幅壓縮,由2012年的2270萬噸減量至2016年的848萬噸。
在當前的實際操作中,低效、高污染的煤炭利用方式仍然存在、屢禁不止,已經成為環境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壓減煤炭消費量,是我國做出的重要戰略選擇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當前,在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的共同攻關下,已經初見成效。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因為經濟中高速增長而持續擴張,但煤炭消費量卻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性下降,而且這種下降趨勢保持至今。2012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8.5%,2016年下降到了61.8%。與此同時,更為清潔的天然氣、核電與可再生能源占比在擴大,2012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7%,包括核電、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占比9.1%,到了2016年分別增長至6.2%和13.0%,這種增長速度是世所罕見的。
如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已經上線四年有余,全國碳排放市場正在醞釀;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方興未艾,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呼之欲出;《環境保護稅法》作為我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展望未來,隨著更多引導能源消費的市場化機制的建立、更多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國企業將具備更強的節能意識、降污意愿、減排行動,能源消費革命必然會具備更強的生命力和執行力。
生活領域:節能減排不只是人家的事
2017年9月14日,北京延慶大榆樹鎮東桑園村村委會大院內,幾十臺空氣源熱泵設備堆放在大門口等待安裝,按照政府部門的要求,整個村子要在今年采暖季開始前完成清潔采暖“煤改電”。村民王大偉(化名)是2016年實施改造的100多個農戶之一,經過一個冬天的體驗,他感覺滿意,因此在今年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積極宣傳者。王大偉家幾年前在政府的支持與補貼之下進行了房屋節能保溫改造,2016年“煤改電”的同時還投資七萬多元安裝了戶用光伏,據他介紹,每天可以發電40度左右,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自用電量政府每度補貼0.49元,上網電量每度補貼1.07元,靠著這些補貼收入,大概六年可以收回最初的設備投資。因為有了房屋節能改造與戶用光伏,王大偉家電取暖的費用比鄰居少了不少,刨除政府的電費補貼,一個采暖季花費不到1500元,在他的經濟可承受范圍之內。
習近平總書記很關心居民的采暖過冬問題,他強調,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王大偉家的經歷,不失為一個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的范本。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居民消費用能(不含交通)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左右,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煤炭和熱力消費,冬季取暖是大頭,也是居民消費用能領域節能、降污、減排的重點。然而,解決好清潔采暖問題,尤其是農村與偏遠地區的清潔采暖問題,絕非易事,最大的挑戰是資金不足。政府補貼壓力大、居民經濟不可承受,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示范與推廣,當前,煤改清潔能源正在度過探索期,企業的不斷創新、專家學者的不斷探討、居民用戶的積極參與,讓清潔采暖開始朝著多方協同、因地制宜、業務模式多樣化、商業模式多元化的正確方向推進。
交通出行,是居民生活用能的又一陣地,也是降污減排的重要領域,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報告,在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中,有50%來自于交通運輸工具。發展綠色交通、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對于緩解大氣污染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清潔能源汽車也承載著我國在汽車領域“彎道超車”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汽車行業是市場很大、技術含量和管理精細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而發展清潔能源汽車,不僅需要車企的技術研發與商業模式創新,更需要市場與消費者的支持。
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期間,10輛以“中國紅”為外觀主題的18米長純電動公交車亮相長安街,投入北京市公交1路運營。因為運行線路穿越長安街東西,公交1路被稱為北京公交的“門面線路”,肩負著首都市民的日常出行職責,也承載了旅客游覽、觀光的使命。此次投入使用的純電動車是公交1路采購的第一批新能源車,由銀隆新能源提供,這批公交車具有清潔環保、安全性能強和人性化水平高等多種優勢。現場乘坐體驗的乘客李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坐上這大1路新車,感覺比普通公交車舒服多了。”“中國紅”駛上長安街,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不僅可以造出清潔能源汽車,而且可以把它造好。
由商用車導入,再發力乘用車領域,我國清潔能源汽車已經從產品導入期進入成長期,在迅速發展壯大過程中,逐漸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2012~2016年,清潔能源汽車年銷量從剛剛破萬到突破50萬,僅僅用了4年時間。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清潔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了100萬輛,全球占比達到50%。低碳出行、清潔駕乘,正在成為一種新時尚。
當前,推廣建筑節能、擴寬用電領域、發展綠色交通,正在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一起,改變著千萬個家庭的生活面貌與生活節奏。在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力作用下,未來一段時期內,將開啟一個全民參與的能源消費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