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征求光伏前沿對標工作的意見函》(下稱“征求意見稿”)正式下發,能源局要求參與征詢意見的相關行業組織和光伏企業的建議務必在11日(今天)提交完畢。
記者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見稿中,除了要求明確劃分前沿技術路線、企業自行提交前沿技術產能材料外,重點提及了雙面組件轉化率和功率的計算,并給出兩種選擇方案:其一,是只按雙面組件正面功率計算雙面組件轉化率和功率;其二,則是建議增加背面增益功率不超過5%、初步按3%的權重納入組件總功率之內。
雙面加權惹爭議
從行業反應來看,行業對此次能源局征求意見稿中的雙面組件功率計算方式爭議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其程度不亞于當初能源局兩次制定領跑者基地單、多晶效率門檻之爭。
那么掀起行業波瀾的雙面組件,在技術具有哪些前沿科技支撐?記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發現雙面組件技術早在2002年即在日本被申請,該技術已經存續16年,技術很難和前沿掛鉤。伴隨國內PERC電池的全面導入以及雙玻組件的普及,因雙面組件受光面積的增大,才迎來高速擴長期,但其技術上開發難度并不大,目前市場上所有的光伏廠家均可生產雙面組件。因此,單獨為行業共有的一個技術設立一個新標準,其科學性、嚴謹性、必要性、可行性有待驗證。
有專家提醒,若此次能源局推行實施雙面組件第二種方案,將直接導致三種結果的出現:
其一,雙面組件權重的增加,雙面組件可多數順利邁上領跑者門檻,重蹈領跑基地鼓勵的一種技術路線出現眾跑而非領跑的覆轍;
其二,政策導向對市場釋放了鼓勵雙面組件生產的信號,所有單面組件生產商都將全部轉為雙面組件的生產,但通常情況下,雙面組件成本比單面組件成本高8%以上;
其三,部分電池效率不佳但采用雙面組件的企業將會成為能源局該項政策最大受益者。由此來看,三個結果均可能與能源局推出領跑者基地的初衷相背離。
加權降低原有標準
2017年,為了激勵前沿技術研發力度,能源局在廣泛征求意見后,將入圍領跑者的技術門檻進行了調整,為光伏行業單多晶制定了較高的技術門檻。
按照國家能源局對光伏領跑者規模指標的設定,十三五期間,領跑者基地每年指標均為8.5吉瓦。有專家表示,現有的標準對單、多晶廠家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領跑者基地多采用的是國內一線廠家的高效組件的產品,因此,現有標準領跑作用十分明顯。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光伏企業約有30GW以上的PERC高效電池產能。而行業內多晶采用PERC技術的產能占到多晶總產能的7%-8%,有30%的多晶PERC組件在投標中可以做到滿分,占3%的多晶組件產能;同樣,單晶PERC在今年可以做到行業總產能60%,至少有20%的單晶產品可以拿到滿分,也可以滿足領跑者對高效電池產能的需求。
從目前來看,行業內技術路線百花齊放,主要分類有P型單多晶、N型單多晶、異質結、IBC等多種電池技術路線。
“同一技術路線比較更具科學性,因為雙面組件是一個大概念,各個技術路線均可采用,但各技術的雙面組件將出現較大差別,因此‘一刀切’增加領跑者雙面組件的權重并不可取,客觀上是降低了前沿技術領跑的先進性。”有業內專家指出,“同時,雙面追求大硅片、大尺寸也增加了標準認定的復雜度,現行的行業標準也將進一步混亂受到挑戰。但若按組件正面發電效率來定,在正面功率出現異議時,可選擇第三方測試實驗室、按標準進行測試,對效率的認定更具可操作性。”
政府管控之手應有度
自能源局推行領跑者計劃以來,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和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升,政策對行業發展的促進有目共睹。
不可否認,光伏產業依然處在政策扶植期,作為產業規則的制定者,能源局一舉一動對光伏產業發展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從以往來看,即使在能源局廣泛征求意見后出臺的相關標準仍然備受爭議。究其原因,多和能源局獲取行業發展信息不對稱有直接相關。
一方面,為了爭奪指標,部分企業對產品性能上肆意夸大宣傳,關鍵指標以日、以周獲得突破,直接誤導能源局對產業真實水平的了解。以超大組件為例,從市場上來看,被著重宣傳的具有量產能力的300-320瓦以上超大功率組件,在應用市場幾乎無跡可尋,通常情況下,多晶組件產品仍以275-280瓦為主,單晶組件產品仍以280-285瓦為主;
另一方面,能源局唯“效率論”、“功率論”相對單一指標對行業產品進行評定,忽視光伏產品性價比和市場自有選擇能力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導致評審和驗收機構面臨市場較多質疑聲音,也是造成政策被行業詬病的主因之一。
從政府職能來講,能源局更應側重對成熟技術進行產業化的引導,唯效率、功率論并不可取,這從實際效果也可見一斑。
本意要為先進技術提供發展空間,但招標中,無論領跑者基地、抑或更具技術前沿的超跑基地,均以超百兆瓦規模出現。這一巨量規模必然成為行業必爭之地,在現有先進產能不能滿足,為取得這一指標,加劇了行業在產品宣傳上過分夸張、和“放衛星”的勢頭,偏離行業真實水準。在擾亂行業發展節奏的同時,也嚴重背離能源局力推領跑和超跑的初衷。
當政府試圖鼓勵某些結果的出現,實際上則很有可能已經破壞了市場的自有協調能力,干預越多就越背離初衷,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更加科學、嚴謹的政策,無疑也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管理智慧,尤其在涉及到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上,需要更加謹而慎行。
記者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見稿中,除了要求明確劃分前沿技術路線、企業自行提交前沿技術產能材料外,重點提及了雙面組件轉化率和功率的計算,并給出兩種選擇方案:其一,是只按雙面組件正面功率計算雙面組件轉化率和功率;其二,則是建議增加背面增益功率不超過5%、初步按3%的權重納入組件總功率之內。
雙面加權惹爭議
從行業反應來看,行業對此次能源局征求意見稿中的雙面組件功率計算方式爭議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其程度不亞于當初能源局兩次制定領跑者基地單、多晶效率門檻之爭。
那么掀起行業波瀾的雙面組件,在技術具有哪些前沿科技支撐?記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發現雙面組件技術早在2002年即在日本被申請,該技術已經存續16年,技術很難和前沿掛鉤。伴隨國內PERC電池的全面導入以及雙玻組件的普及,因雙面組件受光面積的增大,才迎來高速擴長期,但其技術上開發難度并不大,目前市場上所有的光伏廠家均可生產雙面組件。因此,單獨為行業共有的一個技術設立一個新標準,其科學性、嚴謹性、必要性、可行性有待驗證。
有專家提醒,若此次能源局推行實施雙面組件第二種方案,將直接導致三種結果的出現:
其一,雙面組件權重的增加,雙面組件可多數順利邁上領跑者門檻,重蹈領跑基地鼓勵的一種技術路線出現眾跑而非領跑的覆轍;
其二,政策導向對市場釋放了鼓勵雙面組件生產的信號,所有單面組件生產商都將全部轉為雙面組件的生產,但通常情況下,雙面組件成本比單面組件成本高8%以上;
其三,部分電池效率不佳但采用雙面組件的企業將會成為能源局該項政策最大受益者。由此來看,三個結果均可能與能源局推出領跑者基地的初衷相背離。
加權降低原有標準
2017年,為了激勵前沿技術研發力度,能源局在廣泛征求意見后,將入圍領跑者的技術門檻進行了調整,為光伏行業單多晶制定了較高的技術門檻。
按照國家能源局對光伏領跑者規模指標的設定,十三五期間,領跑者基地每年指標均為8.5吉瓦。有專家表示,現有的標準對單、多晶廠家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領跑者基地多采用的是國內一線廠家的高效組件的產品,因此,現有標準領跑作用十分明顯。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光伏企業約有30GW以上的PERC高效電池產能。而行業內多晶采用PERC技術的產能占到多晶總產能的7%-8%,有30%的多晶PERC組件在投標中可以做到滿分,占3%的多晶組件產能;同樣,單晶PERC在今年可以做到行業總產能60%,至少有20%的單晶產品可以拿到滿分,也可以滿足領跑者對高效電池產能的需求。
從目前來看,行業內技術路線百花齊放,主要分類有P型單多晶、N型單多晶、異質結、IBC等多種電池技術路線。
“同一技術路線比較更具科學性,因為雙面組件是一個大概念,各個技術路線均可采用,但各技術的雙面組件將出現較大差別,因此‘一刀切’增加領跑者雙面組件的權重并不可取,客觀上是降低了前沿技術領跑的先進性。”有業內專家指出,“同時,雙面追求大硅片、大尺寸也增加了標準認定的復雜度,現行的行業標準也將進一步混亂受到挑戰。但若按組件正面發電效率來定,在正面功率出現異議時,可選擇第三方測試實驗室、按標準進行測試,對效率的認定更具可操作性。”
政府管控之手應有度
自能源局推行領跑者計劃以來,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和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升,政策對行業發展的促進有目共睹。
不可否認,光伏產業依然處在政策扶植期,作為產業規則的制定者,能源局一舉一動對光伏產業發展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從以往來看,即使在能源局廣泛征求意見后出臺的相關標準仍然備受爭議。究其原因,多和能源局獲取行業發展信息不對稱有直接相關。
一方面,為了爭奪指標,部分企業對產品性能上肆意夸大宣傳,關鍵指標以日、以周獲得突破,直接誤導能源局對產業真實水平的了解。以超大組件為例,從市場上來看,被著重宣傳的具有量產能力的300-320瓦以上超大功率組件,在應用市場幾乎無跡可尋,通常情況下,多晶組件產品仍以275-280瓦為主,單晶組件產品仍以280-285瓦為主;
另一方面,能源局唯“效率論”、“功率論”相對單一指標對行業產品進行評定,忽視光伏產品性價比和市場自有選擇能力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導致評審和驗收機構面臨市場較多質疑聲音,也是造成政策被行業詬病的主因之一。
從政府職能來講,能源局更應側重對成熟技術進行產業化的引導,唯效率、功率論并不可取,這從實際效果也可見一斑。
本意要為先進技術提供發展空間,但招標中,無論領跑者基地、抑或更具技術前沿的超跑基地,均以超百兆瓦規模出現。這一巨量規模必然成為行業必爭之地,在現有先進產能不能滿足,為取得這一指標,加劇了行業在產品宣傳上過分夸張、和“放衛星”的勢頭,偏離行業真實水準。在擾亂行業發展節奏的同時,也嚴重背離能源局力推領跑和超跑的初衷。
當政府試圖鼓勵某些結果的出現,實際上則很有可能已經破壞了市場的自有協調能力,干預越多就越背離初衷,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更加科學、嚴謹的政策,無疑也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管理智慧,尤其在涉及到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上,需要更加謹而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