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不得,年年盼,盼來盼去淚漣漣,衣襟濕透人皆曉,奈何?無奈何!
“拖欠補貼何時發放?”這種問題只要是有關光伏政策方面推文,是必不可少的留言。但留言只是留言,也許相關人員能夠看到,但是問題依舊存在,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甚至看不到積極努力解決問題的態度。如此大的資金缺口是如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缺口,是政策制定者的原因,還是從業者的問題?補貼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解決?
政策錯了么?
按照財政部統計,預計2020年我國光伏補貼缺口將超過600億元。為什么產生如此大的資金缺口,是不是相關政策錯了?
答案是一定的,政策本身沒有錯。
發展可再生資源,其符合世界能源使用的發展大趨勢,也是現實迫使人類不得不做的選擇。
2006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后,可再生能源發展并未如預期,直接的財政補貼成為較為有效的促進發展方式。光伏當然包含在其中。
有人認為中國的光伏補貼政策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以2009年開始實施的“金太陽工程”為代表的1.0補貼時代,一個是一直到現在沿用的全電量補貼的2.0時代。
金太陽工程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在實施、執行的過程中有著多種缺失, 2013年5月,“金太陽”的財政補助被要求全面進行清算,所涉項目310個,追回其中109個項目的補貼。光伏補貼1.0階段就此結束。騙補行為和補貼缺口此時已露端倪。
2013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首次明確: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光伏補貼的來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8月,國家發改委在《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文件明確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光伏補貼模式,使得光伏進入了全電量的度電補貼時代,也就是所說的光伏補貼2.0時代。
在政策的鼓勵下,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政策起到了預期作用,其積極作用甚至遠超預期。
光伏人錯了?
騙補行為、無序發展、盲目擴張……這些詞匯或者行為幾乎一直伴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人說,光伏從業者之所以被拖欠補貼,并不是國家相關部門的錯誤,光伏既然作為投資性行為,那么就要做好投資虧損的準備。那么光伏人真的錯了么?
答案也是一定的,光伏人做光伏本身沒有錯。
其實不難發現,期待國家發放補貼的項目,是納入國家補貼項目。既然是納入了補貼目錄,那就是說項目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審批,進而獲得了相關資格,甚至可以說是響應國家政策,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此種做法無可厚非。既然項目是合法合規,那么享受補貼自然是理所應當。欠債還錢,催繳欠款也并無不妥之處。
難道響應國家號召,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超過了相關部門的計劃和預期,這是錯誤么?如果這是錯誤,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為在工作過程中,員工超額優質完成了領導下達的任務是錯誤呢?
到底誰錯了?
政策沒有錯,光伏人沒有錯,那到底誰錯了?
在說誰錯之前,應該先明白發放補貼的資金來源于哪兒,也就是說用什么給光伏人發放補貼。
我國已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發展基金包括國家政府的專項基金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等。其中,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是目前補貼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的唯一資金來源。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電價補貼遠跟不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速度,電價附加補貼缺口日趨增大。
既然缺口日趨增大,相關部門是否意識這一現象?為什么在光伏快速發展,甚至遠遠超過了了“十三五”規劃的時候,相關部門沒有明確的提醒?是不是真的如相關媒體報道那樣,相關部門存在著相互推諉的現象。
“在超速發展的時候,能源局沒有做數量的限制,補貼不夠的時候,財政部沒有發一個提醒。”某光伏從業者充滿感慨。可是在此期間并沒有相關的文件出臺。“能源局按照政策鼓勵發展,財政部在旁看著熱鬧。”
然而,現在尋找誰錯了并沒有實際的意義,畢竟都已經發生。
補貼何去何從?
拖欠的補貼到底能不能發?能發的話,什么時候發?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項目何去何從?
巨大的補貼缺口,讓國內的光伏企業,尤其是電站運營企業承受著較大的壓力,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協鑫、聯合光伏等電站運營商承受著嚴重的壓力,是行業內公認的秘密,“國企、央企相對民企,在資金來源、相關保障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民企過得并不容易,現在之所以還沒有更集中的體現,是企業在積極自救。”
面對如此壓力,其實不難發現,財政部、發改委最近都有對補貼拖欠的相關回答,然而仔細閱讀卻會發現,回答滴水不漏,并不見更有效積極的方式或者態度。
然而既然作為國家部門,給予民眾一個有效、明晰的交代是應該的,而不是含糊其辭,互踢皮球。即使資金缺口較大,那也要有相應的說法。
“既然相關部門都不愿意‘出頭’,那么是否可以有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部門輔助,組成聯合的工作組。”該業內人士表示。
當然,相關部門并非沒有行動,“531”新政的出臺,實際是相關部門的自我糾錯,但是如此劇烈的急剎車,幾乎一刀切式的政策還是越少越好。畢竟一項政策的出臺還是應該先征求意見、結合實際,本著利于行業發展的思路進行。步子快了、步子大了都不合適。
既然不能逃避,直面問題是應有的態度,努力讓問題盡快解決,拖的時間越久,公信力的損失就越大,這恐怕比補貼的拖欠更可怕。
“拖欠補貼何時發放?”這種問題只要是有關光伏政策方面推文,是必不可少的留言。但留言只是留言,也許相關人員能夠看到,但是問題依舊存在,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甚至看不到積極努力解決問題的態度。如此大的資金缺口是如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缺口,是政策制定者的原因,還是從業者的問題?補貼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解決?
政策錯了么?
按照財政部統計,預計2020年我國光伏補貼缺口將超過600億元。為什么產生如此大的資金缺口,是不是相關政策錯了?
答案是一定的,政策本身沒有錯。
發展可再生資源,其符合世界能源使用的發展大趨勢,也是現實迫使人類不得不做的選擇。
2006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后,可再生能源發展并未如預期,直接的財政補貼成為較為有效的促進發展方式。光伏當然包含在其中。
有人認為中國的光伏補貼政策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以2009年開始實施的“金太陽工程”為代表的1.0補貼時代,一個是一直到現在沿用的全電量補貼的2.0時代。
金太陽工程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在實施、執行的過程中有著多種缺失, 2013年5月,“金太陽”的財政補助被要求全面進行清算,所涉項目310個,追回其中109個項目的補貼。光伏補貼1.0階段就此結束。騙補行為和補貼缺口此時已露端倪。
2013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首次明確: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光伏補貼的來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8月,國家發改委在《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文件明確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光伏補貼模式,使得光伏進入了全電量的度電補貼時代,也就是所說的光伏補貼2.0時代。
在政策的鼓勵下,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政策起到了預期作用,其積極作用甚至遠超預期。
光伏人錯了?
騙補行為、無序發展、盲目擴張……這些詞匯或者行為幾乎一直伴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人說,光伏從業者之所以被拖欠補貼,并不是國家相關部門的錯誤,光伏既然作為投資性行為,那么就要做好投資虧損的準備。那么光伏人真的錯了么?
答案也是一定的,光伏人做光伏本身沒有錯。
其實不難發現,期待國家發放補貼的項目,是納入國家補貼項目。既然是納入了補貼目錄,那就是說項目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審批,進而獲得了相關資格,甚至可以說是響應國家政策,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此種做法無可厚非。既然項目是合法合規,那么享受補貼自然是理所應當。欠債還錢,催繳欠款也并無不妥之處。
難道響應國家號召,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超過了相關部門的計劃和預期,這是錯誤么?如果這是錯誤,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為在工作過程中,員工超額優質完成了領導下達的任務是錯誤呢?
到底誰錯了?
政策沒有錯,光伏人沒有錯,那到底誰錯了?
在說誰錯之前,應該先明白發放補貼的資金來源于哪兒,也就是說用什么給光伏人發放補貼。
我國已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發展基金包括國家政府的專項基金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等。其中,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是目前補貼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的唯一資金來源。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電價補貼遠跟不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速度,電價附加補貼缺口日趨增大。
既然缺口日趨增大,相關部門是否意識這一現象?為什么在光伏快速發展,甚至遠遠超過了了“十三五”規劃的時候,相關部門沒有明確的提醒?是不是真的如相關媒體報道那樣,相關部門存在著相互推諉的現象。
“在超速發展的時候,能源局沒有做數量的限制,補貼不夠的時候,財政部沒有發一個提醒。”某光伏從業者充滿感慨。可是在此期間并沒有相關的文件出臺。“能源局按照政策鼓勵發展,財政部在旁看著熱鬧。”
然而,現在尋找誰錯了并沒有實際的意義,畢竟都已經發生。
補貼何去何從?
拖欠的補貼到底能不能發?能發的話,什么時候發?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項目何去何從?
巨大的補貼缺口,讓國內的光伏企業,尤其是電站運營企業承受著較大的壓力,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協鑫、聯合光伏等電站運營商承受著嚴重的壓力,是行業內公認的秘密,“國企、央企相對民企,在資金來源、相關保障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民企過得并不容易,現在之所以還沒有更集中的體現,是企業在積極自救。”
面對如此壓力,其實不難發現,財政部、發改委最近都有對補貼拖欠的相關回答,然而仔細閱讀卻會發現,回答滴水不漏,并不見更有效積極的方式或者態度。
然而既然作為國家部門,給予民眾一個有效、明晰的交代是應該的,而不是含糊其辭,互踢皮球。即使資金缺口較大,那也要有相應的說法。
“既然相關部門都不愿意‘出頭’,那么是否可以有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部門輔助,組成聯合的工作組。”該業內人士表示。
當然,相關部門并非沒有行動,“531”新政的出臺,實際是相關部門的自我糾錯,但是如此劇烈的急剎車,幾乎一刀切式的政策還是越少越好。畢竟一項政策的出臺還是應該先征求意見、結合實際,本著利于行業發展的思路進行。步子快了、步子大了都不合適。
既然不能逃避,直面問題是應有的態度,努力讓問題盡快解決,拖的時間越久,公信力的損失就越大,這恐怕比補貼的拖欠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