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30 年左右的發展,在我國風電行業的整機制造中,國內企業后來者居上,占據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 ;在項目開發環節中,央企居于主導地位,民企的力量也在逐步崛起。這些變化均表明,我國風電市場已然成熟。
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其競爭格局的演變會透視出產業發展的諸多新特點,風電市場當然也不例外。整機市場集中度顯著提升、開發企業數量迅猛增長、國內企業快速崛起......種種跡象顯示我國風電市場已經走向成熟。
整機制造:國內企業后來居上,市場集中度顯著提升
2010年以前,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數量整體呈上升之勢。尤其是2006年之后,增速明顯加快。2009年達到41家之多,是目前為止數量 最多的一年。隨后,國內每年實現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業數量逐步下降,2017年僅剩下22家,較2009年減少近一半。這一走勢實際上與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以及市場規律高度契合。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獲得審議通過,于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釋放重大政策利好。此后, 國家相關部門又出臺風電上網標桿電 價政策,并組織數輪特許權招標,由 此,我國風電產業進入快速的規模化發展期,催生出對風電機組供應的龐大需求,大批整機制造企業涌現。然而在2011年前后,受政策、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發展出現波動,一批前期不重視技術積累的企業選擇撤離或者倒閉。經過此輪洗牌, 市場趨于理性,從以價格為導向轉變為以性能為導向,新增裝機份額逐步向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聚集,市場集中度顯著提高。因此,2011-2017年, 我國每年實現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 業數量整體呈下降之勢。
從各類整機制造企業的數量變化來看,眾所周知,由于國內企業尚未掌握相關技術,我國風電開發早期采用的是利用國外政府贈款、引進國外設備的模式。因此,在較長一段時期 內,國內市場一直為外資企業把控, 數量從最初的2家增加到1997年的8家。此后,這類企業的數量存在波動,2009年之后則持續減少,2012年以來僅有GE、西門子-歌美颯、Vestas三家企業維持在華業務。此前有觀點將外資企業的撤離歸咎于政府相關部門設定的設備國產化率要求,但實際上早在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印發了《關于取消風電工程項目采購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通知》(發改能源〔2009〕2991號)。仔細分析可知,除 了價格因素外,導致上述局面的一個 最主要原因是,外資企業缺乏戰略調整的靈活性,未能及時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推出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國內企業的迅速崛起。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的真正起步始于2000年左右, 此后數量緩慢增長,這也是國內企業對風電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關鍵期。在基本掌握相關技術的基礎上,再加上國內市場的蓬勃發展, 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5年迅速增多,在2009年一度達到33家,此后有所減少。從圖2可以看出,在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國企和民企的數量演變保持著大體相似的路徑。
在各類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歷年新增裝機容量方面,2000年前,外資企業幾乎獨占我國風電整機市場。2001年后,這一局面得以改變。是年,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35.4%,外企 下降至64.6%。隨后幾年,前者的占比有所下滑,且幾乎全部來自民企。2004年,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降至24.7%。此后,隨著國內整機制造企業數量的增多,這類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迅速提高,2014年達到歷史高點的98.3%,近幾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而外企的份額自2011年以來已經被壓 縮到不足10%。
在圖3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國企的力量迅速壯大。特別是2006年以來,其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2014年甚至超過53%。
項目開發:企業數量迅速增多,多元化趨勢愈加明顯
與整機制造企業數量變化走勢稍顯不同的是,我國風電開發企業數量整體上一直呈增長之勢。2003年前, 這些企業的數量不足10家。自此逐步增加,2010年首次突破60家,2015年更是超過了110家,此后有所減少。 在這些企業中,多為國內企業,外資企業鮮有參與。國內企業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由央企和地方國企組成的國企、民企。2008年前,央企和地方國企一直是我國風電開發的主體, 民企數量較少。2008年以來,民企迅速增多,2009年、2010年首次超過央企和地方國企。2015年,在我國風電開發企業整體數量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民企異軍突起,達到50家,在 數量上再次大幅超越央企和地方國企,2016-2017年一直保持這種態勢。
從圖6來看,與地方國企和民企相比,央企的數量雖然不是最多 的,但是其在多數年份新增裝機中所占的比重卻最高。2005年,這一比例超過60%,并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 上,2007年與2008年連續兩年高于85%。此后雖然略有下滑,但央企的市場份額均在70%左右。而從2007年開始,民企的份額穩步提升,從是年的42%提高到2017年的21.3%,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風電開發的經濟性有了大幅提升,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得到增強。在央企和民企的雙重擠壓下,地方國有企業的比重持續下降,2017年低至不足10%。
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其競爭格局的演變會透視出產業發展的諸多新特點,風電市場當然也不例外。整機市場集中度顯著提升、開發企業數量迅猛增長、國內企業快速崛起......種種跡象顯示我國風電市場已經走向成熟。
整機制造:國內企業后來居上,市場集中度顯著提升
2010年以前,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數量整體呈上升之勢。尤其是2006年之后,增速明顯加快。2009年達到41家之多,是目前為止數量 最多的一年。隨后,國內每年實現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業數量逐步下降,2017年僅剩下22家,較2009年減少近一半。這一走勢實際上與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以及市場規律高度契合。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獲得審議通過,于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釋放重大政策利好。此后, 國家相關部門又出臺風電上網標桿電 價政策,并組織數輪特許權招標,由 此,我國風電產業進入快速的規模化發展期,催生出對風電機組供應的龐大需求,大批整機制造企業涌現。然而在2011年前后,受政策、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發展出現波動,一批前期不重視技術積累的企業選擇撤離或者倒閉。經過此輪洗牌, 市場趨于理性,從以價格為導向轉變為以性能為導向,新增裝機份額逐步向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聚集,市場集中度顯著提高。因此,2011-2017年, 我國每年實現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 業數量整體呈下降之勢。
從各類整機制造企業的數量變化來看,眾所周知,由于國內企業尚未掌握相關技術,我國風電開發早期采用的是利用國外政府贈款、引進國外設備的模式。因此,在較長一段時期 內,國內市場一直為外資企業把控, 數量從最初的2家增加到1997年的8家。此后,這類企業的數量存在波動,2009年之后則持續減少,2012年以來僅有GE、西門子-歌美颯、Vestas三家企業維持在華業務。此前有觀點將外資企業的撤離歸咎于政府相關部門設定的設備國產化率要求,但實際上早在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印發了《關于取消風電工程項目采購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通知》(發改能源〔2009〕2991號)。仔細分析可知,除 了價格因素外,導致上述局面的一個 最主要原因是,外資企業缺乏戰略調整的靈活性,未能及時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推出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國內企業的迅速崛起。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的真正起步始于2000年左右, 此后數量緩慢增長,這也是國內企業對風電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關鍵期。在基本掌握相關技術的基礎上,再加上國內市場的蓬勃發展, 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5年迅速增多,在2009年一度達到33家,此后有所減少。從圖2可以看出,在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國企和民企的數量演變保持著大體相似的路徑。
在各類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歷年新增裝機容量方面,2000年前,外資企業幾乎獨占我國風電整機市場。2001年后,這一局面得以改變。是年,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35.4%,外企 下降至64.6%。隨后幾年,前者的占比有所下滑,且幾乎全部來自民企。2004年,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降至24.7%。此后,隨著國內整機制造企業數量的增多,這類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迅速提高,2014年達到歷史高點的98.3%,近幾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而外企的份額自2011年以來已經被壓 縮到不足10%。
在圖3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國企的力量迅速壯大。特別是2006年以來,其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2014年甚至超過53%。
項目開發:企業數量迅速增多,多元化趨勢愈加明顯
與整機制造企業數量變化走勢稍顯不同的是,我國風電開發企業數量整體上一直呈增長之勢。2003年前, 這些企業的數量不足10家。自此逐步增加,2010年首次突破60家,2015年更是超過了110家,此后有所減少。 在這些企業中,多為國內企業,外資企業鮮有參與。國內企業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由央企和地方國企組成的國企、民企。2008年前,央企和地方國企一直是我國風電開發的主體, 民企數量較少。2008年以來,民企迅速增多,2009年、2010年首次超過央企和地方國企。2015年,在我國風電開發企業整體數量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民企異軍突起,達到50家,在 數量上再次大幅超越央企和地方國企,2016-2017年一直保持這種態勢。
從圖6來看,與地方國企和民企相比,央企的數量雖然不是最多 的,但是其在多數年份新增裝機中所占的比重卻最高。2005年,這一比例超過60%,并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 上,2007年與2008年連續兩年高于85%。此后雖然略有下滑,但央企的市場份額均在70%左右。而從2007年開始,民企的份額穩步提升,從是年的42%提高到2017年的21.3%,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風電開發的經濟性有了大幅提升,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得到增強。在央企和民企的雙重擠壓下,地方國有企業的比重持續下降,2017年低至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