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許多動力電池企業來說,注定要經歷一場“生死劫”一場資金鏈斷裂的“瘟疫”在產業內迅速蔓延。
先是曾經全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第三的沃特瑪,因資金問題停產、員工放假6個月;打開“潘多拉盒子”后,緊接著南京銀隆被建成后被查封,后又被解封,容一電動宣布解散倒閉,猛獅科技財務賬戶被凍結……
而就在幾個月前,整個行業才迎來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的上市,如今卻如此頻繁地傳來負面消息,動力電池業究竟是怎么了?
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資金鏈的隱患對動力電池企業一直像頑疾一樣存在,而補貼政策的退坡只不過是加快了這種風險的爆發。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命運共同體”,電池企業和和整車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風險共擔”,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長賬期。
“短則幾個月,長則兩到三年,普遍來說時間都比較長,根據每家跟合作方的協議,賬期會有所不同。”某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向電池中國網透露,自從國家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補貼開始退坡后,回款難就成了動力電池企業遭遇的普遍問題。
“3-6-1”的賬期模式
通常來講,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之間采用“3-6-1”的賬期模式,在簽訂合同后先預付10%-30%的預付款,貨到后2-3個月內支付50%-60%的貨款,并且主要以銀行承兌為主,剩余約10%的貨款作為質保金在交貨后12個月內支付,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到期款都會延后支付。
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記者了解到,動力電池企業為保持市場占有率,不得不受屈以延長賬期的方式,與整車企業簽訂“不平等條約”。“別人都是長賬期,你不這么做就沒有訂單。”某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表示,長賬期帶給中小電池企業的壓力非常大,一旦接受這樣的條款,可能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而如果拒絕,車企就會將其拒之門外。
在賬期問題上,整車企業則表示,拉長賬期和拖欠回款是一種“風險共擔”的形式,并非故意向電池企業施壓。國家補貼政策退坡,一方面補貼金額減少,另一方面審核周期長,非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申請財政補貼要達到“2萬公里”運營里程的要求,導致很多整車企業不能及時拿到補貼,而新能源汽車業務可能要到5年后才能獲得收益,整車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分攤賬期壓力傳導到電池企業。不管是基于何種原因,整車企業拖欠貨款已經給電池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財務危機。
長賬期帶來的巨大風險
關于整車企業拖欠電池企業貨款的問題,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貨款不能按時到賬,是當前一些電池企業運營困難的根本原因,如果財務成本沒有現在這么高,車企的付款正常,補貼是否退坡對動力電池企業的影響并不大。”
記者了解到,目前整車企業拖欠動力電池企業貨款已經成了普遍現象。長賬期導致電池企業應收賬款高企,巨額貨款無法及時收回,給動力電池企業在生產采購、產能擴充、市場開拓、研發投入和設備升級等方面都造成了極大壓力;而財務壓力大的動力電池企業甚至會因此停產,甚至倒閉。
數據顯示,2017年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實現凈利潤虧損36.67億元,同比下降965.92%;公司應收賬款84.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87.35%;經營現金流凈額為-20.09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86.13%。2018年上半年,堅瑞沃能預虧約15.48億元。而如前文所說,沃特瑪已經因資金問題停產、放假。
對于堅瑞沃能虧損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主要是受到新能源補貼資金的延遲發放,或者部分認為本來可以拿到補貼的整車企業,最后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拿到補貼,導致行業現金流出現問題,從而影響到電池企業的回款。
行業資金鏈的普遍惡化
更令電池企業處境艱難的是,由于控制著原材料供應,上游材料企業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擁有非常強的話語權,在交易中通常采取現款和現貨的方式,甚至極少付承兌。而電池企業為鎖定上游原材料價格,保障原料穩定供給,還會與上游供應商進行預付合作。所以電池企業的“現金流”壓力進一步加大。
數據顯示,鋰電池板塊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42家企業2017年經營現金流為負值。電池中國網了解到,國軒高科2017年公司扣非凈利潤下滑44.52%,經營現金流為負值;妙盛動力被爆料資金鏈已斷;智航新能源開工率不足,鋰電池經營收入大幅下降并出現虧損。
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動力電池企業,資金鏈相對來說也非常緊張,不少企業目前的經營主要靠來自于外部資金驅動。沃特瑪董事長李瑤曾表示,“行業普遍存在的現金流問題,這其實是行業通病,如果不能引起政府重視,會影響到行業的發展。”
記者認為,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在上游原材料價格高漲、動力電池降價、賬期長回款難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這場資金鏈“瘟疫”還將繼續蔓延,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局面將更加嚴峻,行業洗牌將進一步加劇。而如何渡過這場“生死劫”,還需要企業尋覓“良方”。
先是曾經全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第三的沃特瑪,因資金問題停產、員工放假6個月;打開“潘多拉盒子”后,緊接著南京銀隆被建成后被查封,后又被解封,容一電動宣布解散倒閉,猛獅科技財務賬戶被凍結……
而就在幾個月前,整個行業才迎來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的上市,如今卻如此頻繁地傳來負面消息,動力電池業究竟是怎么了?
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資金鏈的隱患對動力電池企業一直像頑疾一樣存在,而補貼政策的退坡只不過是加快了這種風險的爆發。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命運共同體”,電池企業和和整車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風險共擔”,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長賬期。
“短則幾個月,長則兩到三年,普遍來說時間都比較長,根據每家跟合作方的協議,賬期會有所不同。”某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向電池中國網透露,自從國家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補貼開始退坡后,回款難就成了動力電池企業遭遇的普遍問題。
“3-6-1”的賬期模式
通常來講,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之間采用“3-6-1”的賬期模式,在簽訂合同后先預付10%-30%的預付款,貨到后2-3個月內支付50%-60%的貨款,并且主要以銀行承兌為主,剩余約10%的貨款作為質保金在交貨后12個月內支付,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到期款都會延后支付。
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記者了解到,動力電池企業為保持市場占有率,不得不受屈以延長賬期的方式,與整車企業簽訂“不平等條約”。“別人都是長賬期,你不這么做就沒有訂單。”某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表示,長賬期帶給中小電池企業的壓力非常大,一旦接受這樣的條款,可能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而如果拒絕,車企就會將其拒之門外。
在賬期問題上,整車企業則表示,拉長賬期和拖欠回款是一種“風險共擔”的形式,并非故意向電池企業施壓。國家補貼政策退坡,一方面補貼金額減少,另一方面審核周期長,非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申請財政補貼要達到“2萬公里”運營里程的要求,導致很多整車企業不能及時拿到補貼,而新能源汽車業務可能要到5年后才能獲得收益,整車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分攤賬期壓力傳導到電池企業。不管是基于何種原因,整車企業拖欠貨款已經給電池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財務危機。
長賬期帶來的巨大風險
關于整車企業拖欠電池企業貨款的問題,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貨款不能按時到賬,是當前一些電池企業運營困難的根本原因,如果財務成本沒有現在這么高,車企的付款正常,補貼是否退坡對動力電池企業的影響并不大。”
記者了解到,目前整車企業拖欠動力電池企業貨款已經成了普遍現象。長賬期導致電池企業應收賬款高企,巨額貨款無法及時收回,給動力電池企業在生產采購、產能擴充、市場開拓、研發投入和設備升級等方面都造成了極大壓力;而財務壓力大的動力電池企業甚至會因此停產,甚至倒閉。
數據顯示,2017年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實現凈利潤虧損36.67億元,同比下降965.92%;公司應收賬款84.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87.35%;經營現金流凈額為-20.09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86.13%。2018年上半年,堅瑞沃能預虧約15.48億元。而如前文所說,沃特瑪已經因資金問題停產、放假。
對于堅瑞沃能虧損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主要是受到新能源補貼資金的延遲發放,或者部分認為本來可以拿到補貼的整車企業,最后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拿到補貼,導致行業現金流出現問題,從而影響到電池企業的回款。
行業資金鏈的普遍惡化
更令電池企業處境艱難的是,由于控制著原材料供應,上游材料企業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擁有非常強的話語權,在交易中通常采取現款和現貨的方式,甚至極少付承兌。而電池企業為鎖定上游原材料價格,保障原料穩定供給,還會與上游供應商進行預付合作。所以電池企業的“現金流”壓力進一步加大。
數據顯示,鋰電池板塊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42家企業2017年經營現金流為負值。電池中國網了解到,國軒高科2017年公司扣非凈利潤下滑44.52%,經營現金流為負值;妙盛動力被爆料資金鏈已斷;智航新能源開工率不足,鋰電池經營收入大幅下降并出現虧損。
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動力電池企業,資金鏈相對來說也非常緊張,不少企業目前的經營主要靠來自于外部資金驅動。沃特瑪董事長李瑤曾表示,“行業普遍存在的現金流問題,這其實是行業通病,如果不能引起政府重視,會影響到行業的發展。”
記者認為,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在上游原材料價格高漲、動力電池降價、賬期長回款難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這場資金鏈“瘟疫”還將繼續蔓延,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局面將更加嚴峻,行業洗牌將進一步加劇。而如何渡過這場“生死劫”,還需要企業尋覓“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