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電網工作時,就和同事們討論過:未來能源互聯網時代,主要的商業模式是2B還是2C?
當時的結論是,主要是2B,因為電網在C端客戶那里沒優勢,C端是BAT的天下。
最近又和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朋友們討論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目前園區型綜合能源是2S
個人認為,現在電網企業綜合能源領域的一個問題,把綜合能源服務做成了2S(To Society),即公共服務。
過去電網公司不是賣電的,而是一個類政府的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的是普遍化的公共供電服務,這個商業模式本質是2S。
2S的特點是:服務不是一種可以隨行就市、按質論價的商品。比如國防,比如過去的電力,沒有人會因為你供電服務高就付更高的價格,大家的電價都是固定的。所以從2S的角度,過去的電價更接近“電力稅”,和納稅人支付國防開支的邏輯是一樣的。
很有趣的一點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一提“減稅減負”,除了減輕企業稅負,地方政府部門首先認為電費也要降——某種程度上,很多政府的潛意識里,是把電費同類項合并到稅負里的,供電服務類似政府公共服務。
所以現在做園區能源供應的本質也是2S,這個思路是最熟悉的,玩得也最順手。
從商業模式設計來說,市場化的業務必然不能是2S的,而是需要2B或者2C,這里首先需要區分的是,這個B或者C,是客戶還是用戶。
客戶是誰?用戶是誰?
客戶,即Customer,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是為產品或者服務付費的人。
用戶,即Consumer,是享受產品或者服務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混淆這兩個概念,比如下面這張圖。
從玩具的角度,父母是客戶,花錢買玩具;嬰兒是用戶,真正使用這個玩具。
產品經理如果從客戶角度設計產品,就是左面那張圖,而用戶視角是右面那張。
互聯網公司強調“用戶視角”,而非“客戶視角”。
在能源互聯網或者綜合能源領域,這個混淆無處不在——把園區管委會或者政府當“用戶”,所以搞了園區能源網絡或者能源站,其實這兩個連“客戶”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利益相關者”。
客戶是付費的園區企業,至于真正的用戶在哪里,其實會引發對能源互聯網本質一些更深層的思考。
從客戶角度看2C商業模式
很多企業想從能源的角度切入2C,再走向智能家居甚至消費互聯網。
最典型的就是Google,它在2014年收購了智能溫控器品牌Nest,一開始Nest作為一家獨立的智慧能源終端公司,之后經歷了一堆的糾紛,比如Nest 創始人之一、iPod 之父 Tony Fadell 離開了公司,再后面Nest公司被google降級為一個部門,甚至再降級為一個google智能家居的子品牌,然后就沒后然后了。
目前Nest已經完全失去了智能溫控器的入口優勢,只是Google智能家居的一個下屬品牌了,在智能家居的場景里,蘋果或者小米明顯更具有競爭力。
這里我們不僅要問:為什么家庭能源管理這個細分入口,很難掌控智能家居場景,更加難以上升到消費互聯網的強勢入口?
我個人理解為“環節勢能”的問題:即你這個環節在整個產業鏈里面的影響力。當你的環節勢能很強,你就能影響整個產業鏈,反之則只能被別人影響。
以智能溫控或者智能暖通這個環節來看,只是智能家居里必要但是比較不重要的環節,遠遠低于家庭安防、家庭娛樂、照明?;ヂ摼W企業選擇智能音箱或者智能大屏幕作為智能家居的高勢能環節。
至于智能家居在整個消費互聯網里,更是環節勢能很低的,想要通過家庭能源管理去切入消費互聯網的社交、電商這種超強勢能,而且互聯網企業的主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高勢能環節往低勢能環節打,易如反掌;反之則比登天還難。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充電樁這個環節,想要通過“樁聯網”去切“車聯網”,就是典型的低勢能環節去打高勢能環節,幾乎是打不動的,但是反過來,車聯網掌握了汽車、車主、交通、停車數據,打樁聯網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當阿里開始布局充電樁市場,那對特來電來說,就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只不過我認為阿里目前只是試水,在充電樁本身基本不賺錢的情況下,要看充電樁這個場景在阿里系各大場景里能有多大的外部變現價值——這也是阿里系投資哈羅單車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以,在家居這個領域里,消費互聯網企業要切入能源管理,那只是順帶的事情——小米智能插座很多都帶了通斷控制、空調遙控、能耗計量,那是小米生態的高勢能環節。但是任何一家能源企業想要把這些功能推到家庭里,那事比登天。
所以2C是另一個戰場,能源企業不占優勢,即使具有龐大C端客戶市場能力的電網公司都是如此——如果網絡運營商在C端場景有那么大優勢,那么中國移動的智能家居或者智能音箱,應該所向披靡把BAT的小愛同學干趴下。
通信環節在C端場景里,也是低勢能環節,比如中國電信送給我的那個家庭無線路由器,幾乎沒有存在感,和NEST的溫控器一樣。
綜合能源的一個戰略悖論
所以對能源企業來說,2B就是主戰場,就像移動運營商清晰的認識到,在5G的領域里,2B的行業場景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電網公司當然意識到2B的價值,但是目前園區能源網絡并不是2B的,而是更多的和供電網絡一樣,帶有2S的屬性——2B客戶的最后100米,不是那么好跨進去的。
目前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服務絕大多數業務,都是“弱連接、強投資”,就是和真正客戶或者用戶的連接屬性很弱,而資產投資的屬性很強——你投了一個分布式光伏屋頂或者一個工業余熱回收項目,但是客戶的體驗感很弱,和客戶的高頻連接屬性幾乎沒有,粘性也幾乎為零。
這里就有一個戰略悖論——電網企業害怕被售電公司搶了客戶,所以希望把服務做到客戶內部,提高客戶粘性;但是電網企業的投資思維慣性,又導致了即使把項目做進去了,客戶側高粘性、高頻率屬性的業務幾乎沒有,該被搶的客戶照樣被搶。
最后的結果和戰略目標相違背:目前電網的綜合能源只是用低成本資金,在客戶側尋找一些高回報的投資項目,但是真正的戰略目標其實不是為了賺錢。
其實移動運營商也面臨這個問題:與客戶或者用戶的連接不夠強。連接不夠的根本原因在于走的不夠近,或者是把客戶當成用戶,對真正的用戶關心不足。所以中國移動的咪咕業務,是永遠干不過互聯網企業的。
2B的場景里,C有了新的意義
這里就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能源的用戶是誰?
企業老板是付電費的,但是你讓他說出能源怎么用的,他大概率回答不出來。
企業機電科或者動力科電工,他只負責能源正常生產運行,至于用的如何,其實大部分時間和他無關。
企業生產車間負責人,他認為能源和他關系不大,只要能開工就行。
能源的真正用戶,好像找不到人。
能源的真正用戶Consumer,是機器,不管是流過電流的配電柜、開關、還是實現末端能源形態轉換的電機、電鍋爐、燈泡,全是設備。
能源互聯網本質上是機器的網絡,各個環節的人是為機器服務的。
消費互聯網本質上的消費者的網絡,各個環節的人是終端消費者服務的。
我們只有把機器當成C,能源互聯網的終極商業模式才會浮現,不是2B,而是To C,更嚴格的說是To Machine的。
機器需要購物和外賣,需要購售電和備品備件;機器需要家政服務,需要維保;機器需要相互協作,需要類似機器社交的工業互聯網交互;
只不過機器的家長是各類企業,這個家長比較理性,不像媽媽為了寶寶可以非常情緒化的買一堆母嬰用品。用理性客戶的角度去理解機器的互聯網,就是2B業務的模式。
能源不是沒有社群經濟,只是這個社群經濟不是讓一堆家庭在一個群里“電價砍一刀”的那種,而是讓一堆具有同樣負荷特征的電機建一個群,去“再拉一個同樣的大電機,電價砍一刀”。
阿里曾鳴教授提的“生態協作+數據智能”,我認為在能源互聯網里一定會落地,只不過是另一種2C(或者叫2M)的商業模式。
既是2C,又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2C,很有佛學里“是相非相,即為相”的意境。
然后可以用消費互聯網的角度去思考,入口是什么、流量是什么、生態位在哪里、坑位費怎么收.......就會很有趣。
當時的結論是,主要是2B,因為電網在C端客戶那里沒優勢,C端是BAT的天下。
最近又和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朋友們討論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目前園區型綜合能源是2S
個人認為,現在電網企業綜合能源領域的一個問題,把綜合能源服務做成了2S(To Society),即公共服務。
過去電網公司不是賣電的,而是一個類政府的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的是普遍化的公共供電服務,這個商業模式本質是2S。
2S的特點是:服務不是一種可以隨行就市、按質論價的商品。比如國防,比如過去的電力,沒有人會因為你供電服務高就付更高的價格,大家的電價都是固定的。所以從2S的角度,過去的電價更接近“電力稅”,和納稅人支付國防開支的邏輯是一樣的。
很有趣的一點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一提“減稅減負”,除了減輕企業稅負,地方政府部門首先認為電費也要降——某種程度上,很多政府的潛意識里,是把電費同類項合并到稅負里的,供電服務類似政府公共服務。
所以現在做園區能源供應的本質也是2S,這個思路是最熟悉的,玩得也最順手。
從商業模式設計來說,市場化的業務必然不能是2S的,而是需要2B或者2C,這里首先需要區分的是,這個B或者C,是客戶還是用戶。
客戶是誰?用戶是誰?
客戶,即Customer,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是為產品或者服務付費的人。
用戶,即Consumer,是享受產品或者服務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混淆這兩個概念,比如下面這張圖。
從玩具的角度,父母是客戶,花錢買玩具;嬰兒是用戶,真正使用這個玩具。
產品經理如果從客戶角度設計產品,就是左面那張圖,而用戶視角是右面那張。
互聯網公司強調“用戶視角”,而非“客戶視角”。
在能源互聯網或者綜合能源領域,這個混淆無處不在——把園區管委會或者政府當“用戶”,所以搞了園區能源網絡或者能源站,其實這兩個連“客戶”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利益相關者”。
客戶是付費的園區企業,至于真正的用戶在哪里,其實會引發對能源互聯網本質一些更深層的思考。
從客戶角度看2C商業模式
很多企業想從能源的角度切入2C,再走向智能家居甚至消費互聯網。
最典型的就是Google,它在2014年收購了智能溫控器品牌Nest,一開始Nest作為一家獨立的智慧能源終端公司,之后經歷了一堆的糾紛,比如Nest 創始人之一、iPod 之父 Tony Fadell 離開了公司,再后面Nest公司被google降級為一個部門,甚至再降級為一個google智能家居的子品牌,然后就沒后然后了。
目前Nest已經完全失去了智能溫控器的入口優勢,只是Google智能家居的一個下屬品牌了,在智能家居的場景里,蘋果或者小米明顯更具有競爭力。
這里我們不僅要問:為什么家庭能源管理這個細分入口,很難掌控智能家居場景,更加難以上升到消費互聯網的強勢入口?
我個人理解為“環節勢能”的問題:即你這個環節在整個產業鏈里面的影響力。當你的環節勢能很強,你就能影響整個產業鏈,反之則只能被別人影響。
以智能溫控或者智能暖通這個環節來看,只是智能家居里必要但是比較不重要的環節,遠遠低于家庭安防、家庭娛樂、照明?;ヂ摼W企業選擇智能音箱或者智能大屏幕作為智能家居的高勢能環節。
至于智能家居在整個消費互聯網里,更是環節勢能很低的,想要通過家庭能源管理去切入消費互聯網的社交、電商這種超強勢能,而且互聯網企業的主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高勢能環節往低勢能環節打,易如反掌;反之則比登天還難。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充電樁這個環節,想要通過“樁聯網”去切“車聯網”,就是典型的低勢能環節去打高勢能環節,幾乎是打不動的,但是反過來,車聯網掌握了汽車、車主、交通、停車數據,打樁聯網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當阿里開始布局充電樁市場,那對特來電來說,就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只不過我認為阿里目前只是試水,在充電樁本身基本不賺錢的情況下,要看充電樁這個場景在阿里系各大場景里能有多大的外部變現價值——這也是阿里系投資哈羅單車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以,在家居這個領域里,消費互聯網企業要切入能源管理,那只是順帶的事情——小米智能插座很多都帶了通斷控制、空調遙控、能耗計量,那是小米生態的高勢能環節。但是任何一家能源企業想要把這些功能推到家庭里,那事比登天。
所以2C是另一個戰場,能源企業不占優勢,即使具有龐大C端客戶市場能力的電網公司都是如此——如果網絡運營商在C端場景有那么大優勢,那么中國移動的智能家居或者智能音箱,應該所向披靡把BAT的小愛同學干趴下。
通信環節在C端場景里,也是低勢能環節,比如中國電信送給我的那個家庭無線路由器,幾乎沒有存在感,和NEST的溫控器一樣。
綜合能源的一個戰略悖論
所以對能源企業來說,2B就是主戰場,就像移動運營商清晰的認識到,在5G的領域里,2B的行業場景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電網公司當然意識到2B的價值,但是目前園區能源網絡并不是2B的,而是更多的和供電網絡一樣,帶有2S的屬性——2B客戶的最后100米,不是那么好跨進去的。
目前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服務絕大多數業務,都是“弱連接、強投資”,就是和真正客戶或者用戶的連接屬性很弱,而資產投資的屬性很強——你投了一個分布式光伏屋頂或者一個工業余熱回收項目,但是客戶的體驗感很弱,和客戶的高頻連接屬性幾乎沒有,粘性也幾乎為零。
這里就有一個戰略悖論——電網企業害怕被售電公司搶了客戶,所以希望把服務做到客戶內部,提高客戶粘性;但是電網企業的投資思維慣性,又導致了即使把項目做進去了,客戶側高粘性、高頻率屬性的業務幾乎沒有,該被搶的客戶照樣被搶。
最后的結果和戰略目標相違背:目前電網的綜合能源只是用低成本資金,在客戶側尋找一些高回報的投資項目,但是真正的戰略目標其實不是為了賺錢。
其實移動運營商也面臨這個問題:與客戶或者用戶的連接不夠強。連接不夠的根本原因在于走的不夠近,或者是把客戶當成用戶,對真正的用戶關心不足。所以中國移動的咪咕業務,是永遠干不過互聯網企業的。
2B的場景里,C有了新的意義
這里就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能源的用戶是誰?
企業老板是付電費的,但是你讓他說出能源怎么用的,他大概率回答不出來。
企業機電科或者動力科電工,他只負責能源正常生產運行,至于用的如何,其實大部分時間和他無關。
企業生產車間負責人,他認為能源和他關系不大,只要能開工就行。
能源的真正用戶,好像找不到人。
能源的真正用戶Consumer,是機器,不管是流過電流的配電柜、開關、還是實現末端能源形態轉換的電機、電鍋爐、燈泡,全是設備。
能源互聯網本質上是機器的網絡,各個環節的人是為機器服務的。
消費互聯網本質上的消費者的網絡,各個環節的人是終端消費者服務的。
我們只有把機器當成C,能源互聯網的終極商業模式才會浮現,不是2B,而是To C,更嚴格的說是To Machine的。
機器需要購物和外賣,需要購售電和備品備件;機器需要家政服務,需要維保;機器需要相互協作,需要類似機器社交的工業互聯網交互;
只不過機器的家長是各類企業,這個家長比較理性,不像媽媽為了寶寶可以非常情緒化的買一堆母嬰用品。用理性客戶的角度去理解機器的互聯網,就是2B業務的模式。
能源不是沒有社群經濟,只是這個社群經濟不是讓一堆家庭在一個群里“電價砍一刀”的那種,而是讓一堆具有同樣負荷特征的電機建一個群,去“再拉一個同樣的大電機,電價砍一刀”。
阿里曾鳴教授提的“生態協作+數據智能”,我認為在能源互聯網里一定會落地,只不過是另一種2C(或者叫2M)的商業模式。
既是2C,又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2C,很有佛學里“是相非相,即為相”的意境。
然后可以用消費互聯網的角度去思考,入口是什么、流量是什么、生態位在哪里、坑位費怎么收.......就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