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1年4月,國家能源局官方統計數據表明,國內風電并網風機規模已經達到2.9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分別為27707和1037萬千瓦(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官方數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
風機也逐步進入老齡化!
自2006年開始,國內年新增裝機達到百萬千瓦以上(129萬),2009年開始,年新增裝機更是超過千萬千瓦(1380萬),按風電機組平均預期壽命20年來看,2026年以后,每年將有以百萬千瓦倍數級規模的老舊機組面臨退役。
跟人一樣,風機也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2006年以前,基本上國內風電場風機都以KW級風機為主,規模達到35萬kw左右,數量在5500臺左右(平均按600kw計算),這部分風機基本已經面臨退役,按人類的壽命來類比,這類風機基本要退休,而10年以上的風機規模據統計,其數量接近4000萬千瓦,15年以上的風機規模也超過250萬千瓦,10-15年的風機規模超過3500萬千瓦。這部分風機按1.4MW單機容量計算,規模超過25000臺。從20年的壽命計算,這類風機其實已經進入了老齡化階段。
老齡化風機退役前如何處理:未到齡肯定不能換!
球哥在此前曾經有文章談到,老風電場的處理問題。作為國企央企,風機壽命未到是不可能進行風機替換的,因為這里涉及到一個資產處理問題:即使他不能運行,也不能處理,一旦處理,就面臨資產流失的問題,這是國企央企資產方面的紅線,任何人都無法觸碰。所以,這是很多風電業主為什么有錢也不能小改大的核心原因。
面對25000-30000臺風機即將中年到老年的老齡化,風機的故障率由于早期零部件的老化大幅提升,中國風電場的惡劣環境給風機增加了很多的故障偶化因素。其中最近提到一個形象名字:孤兒風機。名副其實就是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這是中國風電裝備發展的一個特殊案例,至少不少于10家的風機廠家已經消失在風電歷史的長河中,但風機壽命20年還需繼續運行,這些無父母的風機被稱為“孤兒風機”。
由于“孤兒風機”已無原廠家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故障率居高不下,部分風機運行時間不足設計時間正常情況下的50%,致使發電效率低下,風場收益堪憂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不能小改大怎么辦:技改藍海還是紅海?
最近,行業媒體就這部分風機的技改進行了多次廣告宣傳,包括海裝,明陽等,無疑這是我們風電裝備企業運維市場一個很好的機會。其中孤兒風機的技改成為了行業熱點。
主要的技改在變流器技改,變槳系統技改,葉片維修及升級及主控升級,而當前最流行的技改當屬前三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幾類技改都屬于定制化技改,需要對癥下藥進行,如果按照傳統的技改招標方案,低價中標方式進行,將要對技改的目標大打折扣。從行業當前已經實施的技改效果來看,通過改造三大電控系統(變槳,偏航和變流器),提升發電量30-50%基本屬于輕而易舉,然后就是葉片改造,這個按照老的風機安全系數載荷條件下加長葉片,提升發電量10-20%也是輕輕松松。
另外一個技改原因的核心因素:20年保證補貼小時數到期后,如果不提升發電量,這些風電場的效益就直接跳水式下降,這也是很多甚至10年不到的風電場也要開始張羅技改的主要原因。部分風電場年發電小時數3000-4000,10年就用光了保障小時數指標。
顯然,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按50-80萬/臺的技改價格,總體市場規模也有150-200億元左右,對于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運維服務市場,也是一塊大蛋糕。
那么,問題就來了,10年及以上的風機的技改這個市場怎么應對?
商業模式需要創新:技改需要傳統低價招標模式轉型為合伙制
作為風電場業主,選擇性價比合適的風電場是最佳選擇,而且最佳做法是單臺樣機試點,效果說明一切。然后通過利潤分成的方式來對技改效果和技改成本進行考核。也就是說成本價格進行技改,一定比例的發電量提升內進行考核,超出比例進行利潤分成以此提高技改服務企業的積極性。究竟,低價格基本是低效益的代名詞,天下沒有賠本的買賣。
風機也逐步進入老齡化!
自2006年開始,國內年新增裝機達到百萬千瓦以上(129萬),2009年開始,年新增裝機更是超過千萬千瓦(1380萬),按風電機組平均預期壽命20年來看,2026年以后,每年將有以百萬千瓦倍數級規模的老舊機組面臨退役。
跟人一樣,風機也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2006年以前,基本上國內風電場風機都以KW級風機為主,規模達到35萬kw左右,數量在5500臺左右(平均按600kw計算),這部分風機基本已經面臨退役,按人類的壽命來類比,這類風機基本要退休,而10年以上的風機規模據統計,其數量接近4000萬千瓦,15年以上的風機規模也超過250萬千瓦,10-15年的風機規模超過3500萬千瓦。這部分風機按1.4MW單機容量計算,規模超過25000臺。從20年的壽命計算,這類風機其實已經進入了老齡化階段。
老齡化風機退役前如何處理:未到齡肯定不能換!
球哥在此前曾經有文章談到,老風電場的處理問題。作為國企央企,風機壽命未到是不可能進行風機替換的,因為這里涉及到一個資產處理問題:即使他不能運行,也不能處理,一旦處理,就面臨資產流失的問題,這是國企央企資產方面的紅線,任何人都無法觸碰。所以,這是很多風電業主為什么有錢也不能小改大的核心原因。
面對25000-30000臺風機即將中年到老年的老齡化,風機的故障率由于早期零部件的老化大幅提升,中國風電場的惡劣環境給風機增加了很多的故障偶化因素。其中最近提到一個形象名字:孤兒風機。名副其實就是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這是中國風電裝備發展的一個特殊案例,至少不少于10家的風機廠家已經消失在風電歷史的長河中,但風機壽命20年還需繼續運行,這些無父母的風機被稱為“孤兒風機”。
由于“孤兒風機”已無原廠家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故障率居高不下,部分風機運行時間不足設計時間正常情況下的50%,致使發電效率低下,風場收益堪憂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不能小改大怎么辦:技改藍海還是紅海?
最近,行業媒體就這部分風機的技改進行了多次廣告宣傳,包括海裝,明陽等,無疑這是我們風電裝備企業運維市場一個很好的機會。其中孤兒風機的技改成為了行業熱點。
主要的技改在變流器技改,變槳系統技改,葉片維修及升級及主控升級,而當前最流行的技改當屬前三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幾類技改都屬于定制化技改,需要對癥下藥進行,如果按照傳統的技改招標方案,低價中標方式進行,將要對技改的目標大打折扣。從行業當前已經實施的技改效果來看,通過改造三大電控系統(變槳,偏航和變流器),提升發電量30-50%基本屬于輕而易舉,然后就是葉片改造,這個按照老的風機安全系數載荷條件下加長葉片,提升發電量10-20%也是輕輕松松。
另外一個技改原因的核心因素:20年保證補貼小時數到期后,如果不提升發電量,這些風電場的效益就直接跳水式下降,這也是很多甚至10年不到的風電場也要開始張羅技改的主要原因。部分風電場年發電小時數3000-4000,10年就用光了保障小時數指標。
顯然,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按50-80萬/臺的技改價格,總體市場規模也有150-200億元左右,對于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運維服務市場,也是一塊大蛋糕。
那么,問題就來了,10年及以上的風機的技改這個市場怎么應對?
商業模式需要創新:技改需要傳統低價招標模式轉型為合伙制
作為風電場業主,選擇性價比合適的風電場是最佳選擇,而且最佳做法是單臺樣機試點,效果說明一切。然后通過利潤分成的方式來對技改效果和技改成本進行考核。也就是說成本價格進行技改,一定比例的發電量提升內進行考核,超出比例進行利潤分成以此提高技改服務企業的積極性。究竟,低價格基本是低效益的代名詞,天下沒有賠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