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四屆東北風電產業論壇召開。七位風電行業專家分別圍繞雙碳目標下東北風電發展、風電技術趨勢及風電機組開發創新等展開分享,提供風電理論支撐并展示成熟機組及項目的落地,助力改善東北地區能源結構,做強東北地區低碳綠色發展。中國電建集團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能源工程分公司資源室主任風資源工程師王言書從政策角度切入,明確吉林省新能源發展要結合東中西“三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在白城和松原所在的吉林西部集中開發風光資源,打造“陸上風光三峽”,其中重點任務包括西部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建設、兩個“綠點”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等,風電發展形式也將圍繞指標類、消納類、替代類、政策類四大方面展開,如消納類項目包括全額自發自用、源網荷儲、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政策類項目包括配套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國家試點示范及鄉村振興項目、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項目。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圍繞大基地風電技術發展趨勢,重點針對大基地政策、資源及環境特點、技術發展做出分享。賀小兵指出沙戈荒大基地風資源具有湍流小、風切變較大、極限風速小的特性,東北地區也具有風切變較大的特性,極端低溫變化趨勢明顯。在大基地資源基礎上,風機進入“大”的時代。更大單機容量、葉輪直徑是當前及未來風電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大兆瓦風機具有提升開發潛力、降低建造成本、降低運維成本、迎合發展趨勢四大優勢。大膽預測未來3年,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將向8-10MW+發展,海上風電機組將向16-20MW+發展。同時風電機組也不斷衍生出“超感知”、增功提效智慧化、健康管理數字化、大基地專項定制化。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王瑞良對大容量風電機組開發技術創新與挑戰做出講解。王瑞良講到風光大基地面臨的挑戰包括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風資源跨度大、日間變化大、電力消納問題顯著;分散式風電機組面臨年平均風速低、土地空間限制嚴格、環境適應性要求高、電網友好型要求高等挑戰。針對以上挑戰王瑞良提出了運達的兩大解決方案,一為風光大基地創新解決方案,融合全方位防風沙設計、先進控制技術、場級尾流控制技術等為一體;二為分散式風電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利用QT500鑄件新材料、拓撲設計優化方法、中壓電氣技術、超大風輪控制技術等從產品設計、項目建設、運行管理全方位把控風機場建設。
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陳湘泉從技術角度出發,分析東北區域的風電設計對策,明確東北區域主要風場面臨風機耐低溫性能、空氣密度大及冰雪天氣運維不便的挑戰,東北中高地區風電發展要盡量采取更大兆瓦機組,增大風場總容量,如應用6.7-8.0MW高風速機型;典型北方中高風速風場主銷機型在今年下半年為6.25-7.2MW,到2025年將達到8.0-10.0+MW,變化幅度遠超過典型南方低風速風場。三一重能在東北風機設計上,從葉片設計要求、載荷控制技術、耐低溫設計等方面著手打造了三一技術解決方案,做到防倒塔、防葉片掃塔,進一步降本增效,并對環境友好,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大于5000小時,達到行業優秀水平。風機已在吉林通榆、黑龍江蘿北落地。
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張立棟從實驗專業角度出發介紹了“上大壓小”風電場尾流特征的意義及實驗結果,指出“上大壓小”提升老舊風電場(優質風資源地區)的發電能力,對老舊機組技改升級進行政策試點,可減少部分機組因機位點風資源較差影響風力機的發電能力。通過技術升級改造后,風能利用小時數及裝機容量有望實現雙升,進一步增強風電企業運營效率。不同機型及地形情況下,原址等容或增容都會對風電場的尾流有較大影響,在進行“上大壓小”的技改前期,做好詳細規劃、經濟性評估等,可在提升風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進一步推動風電場提質增效。浙商證券電新分析師盧書劍做了題為《海上風電全球趨勢,大型化進程加速》的主題演講,著眼全球,明確碳中和進程提速使全球風電裝機需求穩健增長,其中歐洲作為第二大風電裝機區域,各國已加速海風建設;PTC政策也為美國提供持續驅動力,海風裝機加碼;中國是全球風電的主要裝機市場,大基地+分散式+海上風電多輪驅動市場快速發展?,F階段,我國大基地第一批項目加速推進,第二批規模大超預期;在分散式機電方面,推行核準轉備案也使分散式風電迎來利好;我國海上風電平價拐點來臨,十四五需求有望超預期。盧書劍明確分析風電量利拐點漸行漸近,看好大型化+全球化環節,各環節龍頭優勢凸顯,格局優化盈利提升。
上海電力大學碩士生導師賈鋒全面介紹了風電機組降載提質增效控制技術,指出新增裝機面臨風電上網電價逐年降低的挑戰,投運裝機面臨機組機械部件提前失效頻繁發生、機組性能發揮不足或退化等挑戰,因此,降低度電成本或全生命周期成本,永遠在路上。賈鋒提出多項降載提質增效技術,各項控制技術作用的風速區間和頻段不同,互補性好,既可獨立應用,也可同時應用,基于Bladed的主控硬件在環測試表明,可綜合提升發電效率2%-5%,并可顯著降低軸系扭振帶來的疲勞損傷,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