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貨量有望跨過GW級
目前,鈉電池產業鏈已有企業超150家。高工產研認為,近半鈉離子電池企業即將量產,今年鈉電池產業將跨過“GW級出貨”這一門檻,達到3GWh至5GWh的規模,而去年出貨量僅0.2GWh左右。高工產研預計,2023年至2025年,鈉離子電池企業有效產能有望分別達到19GWh、25GWh、60GWh;出貨量方面,2025年將躍升至20GWh左右,2030年達到200GWh以上
4月24日,主題為“鈉電破曉后浪可期”的2023高工鈉電產業峰會在蘇州召開。高工咨詢董事長張小飛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破曉之后,就是大放光明;后浪可期,就是巨浪將至。”在其看來,鈉電池已迎來產業化的拐點時刻,未來市場空間巨大。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下稱“高工產研”)在峰會上發布的數據,近半鈉離子電池企業即將量產,今年鈉電池產業將實現GW級出貨。這進一步支撐了產業界對即將迎來“破曉”時刻的判斷。
對于“破曉”后的增長前景,中科海鈉、易事特、多氟多、海四達等公司高管一致判斷,預計鈉電池在三五年內可以形成上百GWh的出貨規模。高工產研給出的長期預測是,到2030年鈉電池將達到200GWh的出貨量級。
鈉電池產業化漸行漸近
2021年,寧德時代的一場鈉電池發布會喚醒了國內的鈉電池產業。在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下,其后國內有超90家企業涌入鈉電池產業鏈,至今產業鏈內已有超150家公司。
高工產研統計,在鈉電池企業中,由鋰電企業延伸而來的數量超過40家。此外,還有新勢力企業25家以上,跨界企業10家以上,以及鉛酸電池企業5家以上。
2023年,隨著寧德時代宣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落地奇瑞車型,國內鈉電池產業迎來了初長成的時刻。高工產研認為,近半鈉離子電池企業即將量產,有超35家鈉離子電池企業已進入中試階段,另有50家以上處于實驗室階段。初長成的另一方面是,今年鈉電池產業將跨過“GW級出貨”這一門檻,達到3GWh至5GWh的規模,而去年出貨量僅0.2GWh左右。
產業化漸行漸近,企業界備戰情況如何?
中科海鈉總經理李樹軍在峰會上表示,2023年中科海鈉的定位是初步產業化。中科海鈉計劃將去年1GWh產線投產的安徽阜陽產線擴產至3GWh至5GWh,并實現百MWh級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推廣應用。明年,中科海鈉將與戰略客戶合作把產能擴展到10GWh以上。
產業化突圍后,產能增速將如何擴張?高工產研給出的預期頗為可觀:2023年至2025年,鈉離子電池企業有效產能有望分別達到19GWh、25GWh、60GWh。出貨量方面,2025年將躍升至20GWh左右,2030年達到200GWh以上。
擴大應用讓成本優勢盡快落地
迎來產業化拐點的鈉電池同樣面臨不少考驗。經歷了今年一季度的鋰價大跌,不少參會者關心的一大問題是:鈉電池的成本是否還具有競爭力?
對此,李樹軍認為,按照目前最主流的、也是產業化進度最快的層狀氧化物路線測算,鈉電池成本可以做到每瓦時(Wh)為0.35元至0.4元,其實現條件是產業要有幾十GWh的規模,并且能量密度能做到與鐵鋰相當。
多氟多新能源總經理許飛、億緯鋰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趙瑞瑞都認為,每瓦時0.3元的成本在產業較為成熟后是有可能實現的。據公開資料,每瓦時0.3元的價格相比目前的鋰電池價格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并且還有一定的安全墊。
“先賣出去,把量做起來。”易事特董事長何佳表示,當務之急是盡可能推廣產業應用,把鈉電池的理論成本優勢轉化為實際。
國投招商投資總監楊子群分析稱,當前限制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在于供給端,而非需求端,今年行業面臨的挑戰在于鈉離子電池全產業鏈貫通的規模化生產供應。國投招商剛剛于上月宣布完成對鈉創新能源的投資,將把已投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注入鈉創新能源,加快鈉創新能源的鈉離子電池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應用。
對于鈉電池產業化的切入路徑,高工產研認為,會先從二輪車領域開始應用,之后是儲能和四輪車。在二輪車領域,高工產研預計,到2025年鈉電池能夠迅速拿下15%市場份額,并在2030年占據超一半的市場。儲能方面,預計短期內鈉電池應用占比較小,但到2030年將占據10%的市場,出貨量超100GWh。在A0級及以下低續航車型上,到2025年鈉電池滲透率約為2%,到2030年滲透率將達25%以上,屆時出貨量將在50GWh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