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能源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分布式新能源裝機占比較高的地區,推動分布式新能源上網電量參與市場,探索參與市場的有效機制”,并且鼓勵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新型電力市場主體在削峰填谷、優化電能質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探索“新能源+儲能”等新方式。
分布式新能源的商業邏輯,可能面臨著三點的改變:
1、上網交易模式改變
非“自發自用”部分電量,從“電網全額、優先、保價”收購,變成了經由電力現貨市場,與其他電源同等條件的統一出清。
2、自發自用部分的模式改變
電力現貨市場后,雖然中間有售電公司的緩沖,但是現貨價格信號,還將以某種方式逐步的傳遞到電力用戶,比如執行峰谷價差,電力用戶承擔部分合同偏差等,所以自發自用部分的交易價格和交易電量,也無法徹底鎖定,這對長期投資收益率的測算有較大影響。
3、交易主體的改變
新能源投資商可能逐步轉變為新能源運營商,無論是新能源配儲的聯合套利優化,還是“光-儲-荷”整合為虛擬電廠并參與交易,其本質都不是“投資-收益”的邏輯,而是“投資-運營-收益”的邏輯。
過去的分布式新能源,更側重于項目開發:
誰能拿到優質的屋頂,搞定優質的客戶,誰就是贏家,甚至把這個模式與“路條”等同起來。至于投后管理,更多的是“運維”管理,也就是“東西壞了有人修”。
所以過去更像是住宅房地產的開發,
只要拿到地蓋了房,是不愁賣的,住宅物業公司的服務并不重要,因為房地產公司賺了大部分錢。
未來的新能源,更側重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整體運營管理,尤其是項目運營期的整體收益,哪怕是自發自用部分,也要考慮與電力市場價格的間接關系——不少電力用戶與售電公司一年一簽的售電合同,峰谷價差和時段未來都可能發生變化,市電零售合同與新能源的售電合同高度關聯。
甚至有的新能源投資商說:我們也是售電公司,無非有的時段賣光伏電,有的時段賣市場電。
到了這個階段,更像是商業地產項目的開發,
不僅要蓋房子,還得考慮招商引資,確定租金,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流,提高零售業績。
那么光伏的投資和運維企業能否順利轉型呢?
個人認為難度并不亞于住宅地產商轉型為商業地產商。
因為底層邏輯從“投資+運維”,變成了“資產運營管理”。
從“維”到“營”,看似一字之差,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
1、營業
也就是需要建立面向新型電力系統的運營組織能力,目前的光伏運維只是設備管理的初級階段,而設備管理只是專業能力的一部分,還需要有交易管理、客戶營銷、能量調度,這些都是系統級的專業能力。
2、營銷
有了團隊和能力,如何構建面向工商業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服務營銷能力,比如服務產品定義,服務價格管理,服務營銷,服務產品交付,這些都是原來“路條式”銷售并不具備的。
3、營利
營利是未來分布式新能源很大的挑戰,因為新能源是典型的不可調節能源,導致“合成謬誤”:大家都以為很賺錢,結果產能和發電能力過剩,有太陽的時候一起發導致稀缺性不足。
當未來現貨市場中午時段負電價頻繁出現的時候,新能源必須要考慮如何與負荷(用戶生產行為)、儲能、充電樁的協同效應,而這種協同的管理,是盈利的關鍵。
所以,分布式新能源在上游產能、中游項目、下游項目開發都不再稀缺的時候,真正稀缺的就是運營能力。
只有高水平的運營才能保證未來20年,在成熟現貨市場環境中的項目持續盈利。
這可能才是現貨市場、新型電力系統的某些商業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