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山西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打造新型儲能全產業鏈

   2024-01-26 朔州市人民政府20630
核心提示:《方案》指出,打造新型儲能全產業鏈。

1月6日,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印發《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打造新型儲能全產業鏈。吸引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池系統集成(PACK)工廠、儲能系統集成工廠、電動礦卡及電動工程機械總裝廠等上下游企業落戶朔州,著力打造集儲能產業上游原材料和基礎設備部件生產、中游技術系統集成、下游市場應用及回收再利用于一體的完整儲能產業鏈,重點支持平魯打造千億級低碳硅芯產業園區。引進一批技術先進的儲能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建設鋼材、合金等原材料,壓縮機、膨脹機、換熱器、儲罐等核心設備生產在內的儲能產業基地。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和集聚效應,積極引入儲能材料生產、氫能電池生產制造龍頭企業。

開展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加強“風光火儲”技術研發,建立儲能電池、太陽能、風能等研發平臺,加強多種技術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結合的儲能系統設備研發。加快推進儲能電池研發生產,打造儲能電池核心技術攻關、鋰電子電池核心產業和釩液流電池生產裝備基地,推動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加快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發展,圍繞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開展規模化試驗示范,加強在儲能電池集成系統、核心電池材料研發等技術交流合作。(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儲能規模化應用。以儲能示范工程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儲能設施在生產生活各領域應用,探索和開發多種儲能應用場景,積極推動源網荷儲項目布局建設,以儲能消費帶動儲能產業發展壯大。優先鼓勵和支持在新能源聚集區和送出斷面受限區域布局一批高起點、集約化、規模化的共享儲能電站。結合電網網架結構對儲能的需求,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申報、投資、建設和運營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的儲能系統。

原文如下:

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朔政辦發〔2024〕1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朔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直各有關單位:

現將《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中共朔州市委朔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朔發〔2023〕12號)文件精神,扎實推進我市碳達峰行動,制定本方案。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回顧

朔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朔州作為“煤炭大市”的基本市情,深入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扎實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以“兩山一河一流域一泉域五水庫”為主戰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經濟發展,為朔州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朔州建設,夯實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全面增強。“十三五”時期,朔州市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總量實現大幅提升,質量效益穩步提高。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00.5億元,年均增長4.85%。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占比5.8:40.0:54.2。工業增速全省領先,經濟效益持續向好,產業投資占比達到60.9%。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服務業發展態勢強勁。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穩步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已現雛形。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十三五”時期,朔州市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六大工程”,對標對表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污染防治力度持續加大,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效果顯著。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78,全省排名第2。PM2.5平均濃度下降率為17.8%,圓滿完成“十三五”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朔州市實施“生態立市、穩煤促新”戰略。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現有煤礦64座,總產能1.96億噸/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煤炭洗選能力3.62億噸/年,發運能力超2億噸/年;電力總裝機容量規模1732.47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力規模占比達38.05%。煤炭先進產能占到91.6%,在建運營電力總裝機和風電裝機規模均居全省第一。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5.29%,平均每年下降3.26%。穩步推進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持續提升,市、縣建成區全部實現清潔取暖,農村清潔取暖覆蓋率達到60%。能源綠色轉型邁出堅實步伐,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十三五”時期,朔州市開展桑干河清河行動,推進“四水共治”,主要河流流域的生態治理與修復成果顯著。懷仁市率先實現宜林荒山全域綠化,“朔州綠”成為朔州的亮麗名片。礦山生態修復不斷加強,推進以采煤沉陷區、露天開采區、山體裸露區“三區”治理為重點的大規模復墾工程,礦區土地復墾率達到60%以上,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

(二)發展環境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形勢復雜嚴峻,風險挑戰和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朔州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碳”重大戰略決策,積極穩妥、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從面臨的機遇和自身的優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囑托,為朔州市推進轉型發展定向指航。山西省大力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扎實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從“煤老大”到“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為朔州市資源型經濟的轉型變革和能源革命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引導和支撐。朔州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近年來新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科技創新不斷突破,綠色發展水平快速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大幅改善,高質量轉型發展動能更加強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六新”發展導向為朔州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總體來看,朔州資源稟賦好、生態環境優、產業基礎實、市場空間大,區域合作廣,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具備良好基礎、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但必須看到仍然面臨的一些風險和挑戰。長期以來,由于獨特的資源稟賦,朔州以資源立市,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逐漸形成了過度依賴煤炭、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路徑,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煤電等傳統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帶來的碳排放壓力依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仍有許多卡點瓶頸。近年來,朔州煤炭工業資源整合,電力工業及各類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這些產業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對全市環境容量和低碳發展帶來挑戰。雖然朔州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傳統產業占比較高的現狀短期很難根本逆轉,產業發展仍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新興產業的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場景范圍的提升也有待時日。總體而言,全市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實現碳達峰目標的任務依然艱巨。

二、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認真落實山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減排和安全,統籌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統籌本地排放和能源輸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以科技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生態保護和居民生活,全方位深入推進碳達峰工作,有計劃分步驟實施朔州碳達峰十大行動,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走出一條以低水平碳排放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徑,助力我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建設,力爭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為全省一盤棋推進碳達峰做出朔州貢獻。

(二)基本原則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守住安全底線,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統籌新能源發展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堅持先立后破,發揮好煤炭“壓艙石”和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切實保障我市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糧食安全和民生改善,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積極化解各類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確保安全降碳。

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堅持全國、全省一盤棋,發揮我市能源保供基地的戰略作用,堅決完成能源保供任務,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可靠、安全。立足全局,正確認識和把握發展和減排、本地排放與能源輸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轉型蹚新路與推進碳達峰等重大關系,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促進各階段任務相互銜接,確保如期實現目標。

源頭管控、節約優先。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重點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穩步提高碳生產率,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碳排放源頭。

雙輪驅動、協同發力。統籌科技創新與政策創新,形成有力的技術驅動和有效的激勵約束。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積極發揮政府推動改革創新的引導作用,著力破除制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化機制,為技術研發推廣和落地見效創造良好環境。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建筑結構明顯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統籌推進,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電力、煤炭、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重點用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2%左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雙1600萬千瓦”電力外送基地建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達到省下達目標,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基本完成。重點用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煤炭消費逐步減少,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8%左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0%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到峰值。

三、重點任務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碳達峰貫穿于朔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聚焦碳達峰“主戰場”能源領域,深化能源革命試點,大力推動能源產業“五個一體化”融合發展,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統籌碳達峰重點領域協同降碳,圍繞山西省“三區三地”和朔州市“四大高地”的建設目標,重點實施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綜合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夯實碳達峰基礎性支撐,科技創新驅動、循環經濟助力、碳匯鞏固提升,全民行動支持,重點開展綠色低碳科技融合創新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加強碳達峰開放合作,堅持內外暢通和區域聯動,統籌國內國際資源要素,開展碳達峰區域協同聯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經驗交流合作,重點實施區域協調綠色發展行動。堅持系統觀念,綜合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奮力實現碳達峰目標,加快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1.加快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推動煤炭綠色安全開發。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和穩定供應為前提,優化煤炭開發生產布局,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開發體系。穩定煤炭生產,合理控制煤炭產能,實現煤炭供需平衡,加快煤礦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能置換和先進產能建設,持續擴大先進產能占比。堅持生態優先,構建煤礦資源開發新格局,完善礦區資源、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落實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降低資源開發過程環境擾動,推動現有煤礦改造升級為省級及以上綠色礦山,新建煤礦按照綠色礦山模式規劃、建設和運營。嚴格智能礦山和智能綜采工作面建設標準,重點推進大型煤礦開展系統性智能化建設,建設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項任務均需各縣〔市、區〕以及朔州經濟開發區貫徹落實,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完善煤炭洗選和分質梯級利用。進一步提高原煤入選率,加強重點關鍵選煤技術與裝備的研發應用,推動大型智能化選煤廠建設和現有選煤廠智能化改造。按照“總量控制、減量置換、環保優先、市場淘汰”原則,鼓勵社會獨立洗選煤企業(廠)采用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改擴建或技術改造,逐步淘汰落后洗選能力,提高洗選煤企業(廠)先進產能占比。支持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低階煤分質利用工業化示范,大幅提高分質利用清潔生產水平。(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煤炭綜合儲運能力提升。以增強能源安全戰略儲備為重點,推進儲煤基地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朔山聯絡線、經緯通達物流園區接北同蒲四線等鐵路專用線建設,提升鐵路運輸能力。推動國盛集團公司山西神頭第二發電廠、大唐山西公司神頭發電公司煤炭運輸“公轉鐵”工作,加快新建貨運鐵路沿線裝車點建設和設施改造擴能,提升路網運輸能力。推廣封閉倉儲庫、鐵路集裝箱等綠色運輸方式,進一步提升清潔化運輸水平。推動物流倉儲設施智能化,開展全自動化物流運輸,擴大物流即時監控和全程跟蹤范圍。(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重點領域清潔高效利用。大力實施煤電“三改聯動”,加快推動煤電機組節能提效升級和清潔化利用,嚴格新增煤電機組節能降耗標準。開展汽輪機通流改造,大力推廣煤電機組冷端優化和煙氣余熱深度利用技術,開展鍋爐和汽輪機冷端余熱深度利用、機組能量梯級利用改造,提高煤電機組能效水平。推進煤電機組供熱改造,優化已投產熱電聯產機組運行。新建機組全部實現靈活性制造,全面提升煤電機組調峰能力,提高低負荷下機組可靠性;現役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引導建材企業提高現代化水平,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煤化工產業升級。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促進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產品轉化。積極對接科研機構,引進先進煤化工技術成果,積極推進中煤平朔集團公司年產100萬噸煤制烯烴等煤化工項目;推進平魯新耀300萬噸/年、山陰錦曄100萬噸/年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等項目,推動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方向轉變。(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新能源

推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統籌開發與市場消納,推動光伏發電項目建設,重點建設晉北風光火儲一體化外送基地、忻朔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積極爭取創建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范基地。探索引進聚光光伏等新型光伏發電技術,重點打造一批光伏基地。結合新能源電力外送基地建設,在鹽堿地、荒山荒坡等集中建設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利用采煤沉陷區中受損的未利用地推進光伏項目建設。創新推廣‘光伏+’融合模式,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光互補和林光互補項目,發展裝配式建筑光伏、光伏建筑工程等高附加值產業,推動光伏發電與建筑、交通、農業等產業和設施協同發展。(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有序推進風電發展。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系統配套、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風能資源開發。穩步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建設,發展風電營運維修基地,支持推進一批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建設。加強電網建設,提升調峰能力,優化調度運行,加快推動配套外送風電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促進區域內部統籌消納以及跨省跨區消納。(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其他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加大生物質能源開發力度,加快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供熱、規模化生物質天然氣和規模化大型沼氣等燃料清潔化工程,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穩步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優化秸稈產收運儲用布局,示范推廣生物質直燃熱電聯產項目。在地熱資源豐富的重點區域進行戰略性布局,因地制宜合理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積極探索開展中深層地熱能供暖示范工程和高溫地熱發電,逐步加大地熱能在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機構的應用。積極探索開展光熱取暖工作。(市能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推進煤電清潔低碳發展。堅持“先立后改、超超臨界、不增新址”原則,依托晉北城鎮圈打造晉北大型煤電基地,科學布局一批高參數、大容量煤電一體化項目。有序推動在建煤電項目投產,合理布局必要的民生熱電和電網支撐項目。進一步擴大煤電聯營規模,夯實企業低碳綠色轉型發展基礎。鼓勵煤電企業與新能源企業開展實質性聯營。(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源網支撐能力。全力打造“電源朔州”,推進一批調節性電源點項目建設,優化送端新能源和其他電源的匹配比例,穩妥推進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并網,滿足新增負荷及園區供電需求,保障電網整體安全穩定運行。積極爭取特高壓外送通道納入國家規劃,有序擴大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外送規模,進一步提高朔州外送電能力和外送電量。(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加強和完善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自備電廠、傳統高載能工業負荷、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等參與系統調節。合理統籌新能源發電建設和電力靈活性調節資源供給,推動煤電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加快電源側、負荷側儲能裝置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儲能與現代電力系統協調運行。(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積極發展儲能

打造新型儲能全產業鏈。吸引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池系統集成(PACK)工廠、儲能系統集成工廠、電動礦卡及電動工程機械總裝廠等上下游企業落戶朔州,著力打造集儲能產業上游原材料和基礎設備部件生產、中游技術系統集成、下游市場應用及回收再利用于一體的完整儲能產業鏈,重點支持平魯打造千億級低碳硅芯產業園區。引進一批技術先進的儲能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建設鋼材、合金等原材料,壓縮機、膨脹機、換熱器、儲罐等核心設備生產在內的儲能產業基地。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和集聚效應,積極引入儲能材料生產、氫能電池生產制造龍頭企業。(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開展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加強“風光火儲”技術研發,建立儲能電池、太陽能、風能等研發平臺,加強多種技術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結合的儲能系統設備研發。加快推進儲能電池研發生產,打造儲能電池核心技術攻關、鋰電子電池核心產業和釩液流電池生產裝備基地,推動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加快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發展,圍繞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開展規模化試驗示范,加強在儲能電池集成系統、核心電池材料研發等技術交流合作。(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儲能規模化應用。以儲能示范工程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儲能設施在生產生活各領域應用,探索和開發多種儲能應用場景,積極推動源網荷儲項目布局建設,以儲能消費帶動儲能產業發展壯大。優先鼓勵和支持在新能源聚集區和送出斷面受限區域布局一批高起點、集約化、規模化的共享儲能電站。結合電網網架結構對儲能的需求,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申報、投資、建設和運營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的儲能系統。(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快布局氫能

提升制氫能力。基于朔州能源資源和產業基礎,系統謀劃氫能產業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和重點方向。積極發展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與電解水制氫一體化技術、國產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突破適應可再生能源波動的高效離網寬功率電解水制氫技術瓶頸,打造立足于本地清潔能源的綠色氫氣供應體系。積極開展微藻、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等減排項目應用示范。充分利用現代煤化工工業副產氫資源,布局工業副產氫提純與應用相關技術與產業,大力發展氫氣提純技術,提升工業副產氫價值,實現氫能低成本供應。(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由點及面、由專用向公用發展思路,合理配套、適度超前推進加氫站布局建設。重點推進高速公路和主要國、省干道沿線布局加氫基礎設施網絡,優先建設城市公交、物流、環衛車等專用加氫站,鼓勵開展油、電、氣、氫綜合能源站示范推廣項目。積極引進國內氫氣儲存材料與核心設備生產企業,著力發展液氫存儲、運輸和裝備產業。在加氫站試點建設高壓加氫設備、液氫加注設備等,滿足千輛級燃料電池汽車運行。推進高效、智能氫氣輸送管網建設和運營,建設與新能源發展示范城市相適應的網絡架構。(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應用。支持建設特色氫能產業園區,重點圍繞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及配套系統領域,積極引進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核心部件領軍企業,著力開發氫燃料電池關鍵組件、材料,建立統一標準的氫燃料電池檢驗、測試平臺。大力引進燃料電池整車制造項目,支持引導企業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打造省內重要的燃料電池汽車生產集聚區。圍繞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產業發展,推動燃料電池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共建創新技術聯盟,加強技術攻關,推動氫燃料電池整車生產零部件配套進一步完備。(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1.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

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嚴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增強能耗總量管理彈性,適時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動年綜合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的重點用能單位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采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健全節能監察體系,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市能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產業鏈減碳升級

研究測算重點行業產業鏈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完善碳排放計量體系,推行碳排放信息監測和評價管理,建立碳排放臺賬。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倡導開展同行業碳排放強度對標,支持重點企業制定碳減排路線圖。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推動實現能源系統實時監測、智能調控和優化運行,提高能源系統整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市能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程

實施綠色工業工程,推進重點高耗能行業技改節能,積極推廣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實施綜合能源系統節能改造,探索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等工業園區能源循環利用模式和能源梯級利用路徑。實施綠色交通工程,提高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全部實現新能源化、清潔化,推廣城鄉客運一體化等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模式,優化共享單車布局。實施綠色建筑工程,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全力推進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建設,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統籌推進城鎮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全面實施居住建筑節能75%標準和公共建筑節能72%標準。(市能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行動

1.構建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產業體系

立足朔州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從一煤獨大到多業支撐,形成多元優勢互補、多極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力充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實現能源產業“五個一體化”,持續推動煤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煤炭產業走“減優綠”高質量發展之路,提升先進產能占比。大力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產業基礎和鏈條延伸能力大幅增強。以新能源、先進材料、高端陶瓷、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文化旅游、草牧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為重點,實施“十百千億”行動計劃,發展壯大新興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動能,打造有效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扎實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貫徹落實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深入推進節能降碳,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重點用能設備能效;調整優化工業用能結構,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強化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全面提升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動綠色工廠和工業園區建設,積極培育綠色低碳供應鏈。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技術改造。加快推動分布式光伏、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在企業和園區的開發運行。探索推動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推動多能互補互濟和產業低碳協同示范。(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和建成投產項目,對能效水平低于行業控制目標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對照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能置換、“三線一單”、節能審查、環評審批等各項要求,嚴格甄別不符合要求的擬建項目。深入挖潛有節能空間的建成投產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改造升級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強化節能診斷和產能過剩分析預警,加強常態化監管,堅決拿下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推進“兩高”項目開展碳排放環境評價試點工作,指導“兩高”項目密集的產業園區在環境評價中新增碳排放情況和潛力分析,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開展農業優質化綠色化發展行動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綠色化發展,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管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科學合理控制化肥、化學農藥、地膜使用量,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建立完善農作物秸稈“收—儲—用”體系,持續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積極建設一批綠色、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園區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探索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低碳的農業產業生態圈。(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重點推進草牧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農業產業。堅持“特”“優”戰略,深入推進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和“北肉”交易平臺建設,打好農牧優勢牌,全力打造農牧融合發展高地。采用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飼養模式,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和智能設備升級,提升生產過程中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鏈條。做優做精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管理等方面開發采用綠色生產工藝,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環保原料、節能技術設備、安全環保設施等,加強副產物循環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污染物綜合治理,建設一批綠色農產品加工工廠、產業園區。(市農業農村局、市草牧業發展中心、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培育智慧低碳農業新業態。引進和培育信息技術資源,建設智慧農(牧)場,推廣精準化農(牧)業作業,開展數字化育種、智能節水灌溉、精準施肥、飼料精準投放等精準化、高效化作業,加快構建智慧種業、智慧灌溉、智慧畜牧等體系,建立節能高效的農業示范區和智能化牧場,培育低碳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點。(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草牧業發展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重點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綠色低碳升級

促進新材料產業綠色循環化發展。按照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形成新的戰略性產業支撐。加快在新材料細分領域創新突破,多元化發展硅基新材料、碳基、鈣基新材料、固廢新材料、煤系高嶺土新材料、金屬材料等,耦合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切實推進清潔生產,嚴格工藝與環保標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重點圍繞全國工業綠色轉型示范城市和神電固廢綜合利用園區建設,深化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合理引進和規劃布局重點項目,不斷拓展新材料產業發展空間。(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新裝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圍繞朔州市能源裝備制造、礦山裝備再制造、電動重卡、綜采零部件、馬達啟動器、光伏組件等裝備制造重點產業細分領域的綠色低碳需求,聚焦重點技術和工序,引導企業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重點發展煤機關鍵部件和元器件、新能源裝備、儲能新裝備等,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業配套、加工能力,為碳達峰夯實裝備基礎。(市工信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力培育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開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行動,引導和支持各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將先進信息技術引入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推進企業業務流程優化和生產經營管理效率的全方位提升,實現管理降碳。培育智慧低碳物流新業態,規劃建設智慧低碳物流園區,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引進先進技術打造智慧中樞,實現高效流動和節能降碳。積極培育生態文旅康養新業態,提升朔城區“中國最佳康養旅居度假名區”知名度,將生態環境治理和文旅康養產業發展相融合,打造一批綠色低碳、美麗宜居的康養小鎮、康養產業園、康養度假區等。(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1.優化城市鄉村結構和布局

優化城鄉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用好比較優勢,找準發展定位,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與大同協同發展,打造對接京津冀的戰略腹地;落實城鎮圈規劃,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晉北板塊;加強與山西中部城市群聯動發展;推動與京津冀、雄安新區、呼包鄂榆城市群各類要素資源互聯互通,形成構建“一核聚力一脈傳承兩軸傳送三區聯動”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健全綠色發展協調機制,協同提高與周邊城市能源產業、生態產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水平,強化區域內和市域內交通運輸、能源供應、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推動市場要素自由流通和資源優化配置。增強朔城區、平魯區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推動開發區與中心城市融合發展,搭建產城融合平臺。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模式,強化綠色低碳規劃設計引領,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彈性”和“韌性”,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逐步提高城市綠化率。(市發改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中心城區城市綠色功能和品質。打造公園城市空間形態,依托城市桑干河水系和公園景點建設城市綠帶,著力構建“三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加強中心城區核心區風貌管控,重點實施五大城市主題綠道搭建行動。以桑干河流域為主軸,統籌推進桑干河流域山水礦城田林湖草生態綜合治理,打造桑干河流域綠色生態經濟帶。重點圍繞桑干河沿線區域,聚力推動朔州新能源利用和傳統能源革命示范試點建設,形成能源革命示范帶。以金沙植物園等各類周邊公園以及高鐵新區等為重點,建設自然、生態、精致、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綠色鄉村格局。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遵循城鎮化規律和城鄉融合發展趨勢,統籌推進大縣城、小城鎮、新農村一體建設,結合鄉村特點和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推動各類特色村莊建設,科學劃分功能片區,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和發展方向。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因地制宜設置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引導鼓勵居民開展庭院和村莊綠化美化,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朔州特色的美麗宜居和美鄉村示范區。(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創建行動。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合理規劃布局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構建24小時全生活鏈服務體系。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加強社區信息服務站、信息亭、信息自助終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終端全覆蓋。從規劃布局、生態環境、能源和資源利用、碳排放管理、低碳生活等多個方面因地制宜建立綠色低碳社區評價機制。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布局一批“零碳社區”“零碳小區”試點。(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綜合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實施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打造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全面推行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節水標準,加強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規范綠色建筑標識管理,組織開展一星、二星綠色建筑認定工作,提高綠色建筑設施、設備運行效率,將綠色建筑日常運行要求納入物業管理內容。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開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綠色建筑創新項目試點示范。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實施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和設備更新,鼓勵運用市場化模式實施既有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0%,一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到2030年,新建建筑能效再提升30%。(市住建局負責)

促進新型綠色建造方式推廣應用。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劃、設計、施工、交付的建造全過程,開展綠色建造示范工程創建行動。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等裝配式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將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相關要求納入供地方案。政府投資項目要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優先采用預制混凝土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鼓勵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按照裝配式建筑進行設計。完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制度,增加綠色建材產品供給,在政府投資工程、重點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工程中,優先采用綠色建材,建成一批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市住建局負責)

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建筑運行監管體系,推動建立市縣兩級公共機構能耗監測平臺,建立公共建筑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朔州市公共建筑節能降碳考核評價機制,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動公共建筑定期開展用能設備運行調試,促進公共建筑節能運行水平提升。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實施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逐步實行建筑能耗限額、碳排放限額管理。(市住建局、市能源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

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水平。深入挖掘建筑本體、周邊區域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潛力,積極推動城市、企業低品位余熱綜合利用,推廣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在建筑領域的一體化應用。推進新建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設計、施工、安裝,優先推動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光伏系統,提高建筑屋頂分布式光伏覆蓋率。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展淺層地熱能應用,推進中深層地熱供熱技術應用。推動建筑能源消費多元化發展,持續提高城鄉清潔取暖覆蓋率,推動城市低品位余熱綜合利用,減少民用建筑對常規化石能源的依賴。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能源局、市行政審批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充分發揮電力在建筑終端消費清潔性、可獲得性、便利性等優勢,建立以電力消費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在城市大型商場、辦公樓、酒店等建筑中推廣應用熱泵、電蓄冷空調、蓄熱電鍋爐,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用能向電氣化發展,逐步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試點開展電網友好型建筑建設,推廣基于直流供電的建筑規劃、設計技術,探索建設以“光儲直柔”為特征的新型建筑電力系統,發展柔性用電建筑。(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能源局、市行政審批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建設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

加快推動縣城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綠色低碳縣城建設,構建集約節約、尺度宜人的縣城格局。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布局優化和提檔升級,重點支持城市道路、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綜合管廊、綠道綠廊、地下管網改造等縣城公用設施建設,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因地制宜控制縣城建設密度和強度,堅持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合理布局,推動縣城建設與自然環境協調融合。(市發改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積極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和農房節能改造。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農房建設全過程,提高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和建造水平,因地制宜解決日照間距、保溫采暖、通風采光等問題,穩步提升農房節能標準。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建造方式,探索推動一批超低能耗農房試點建設。完善水、電、氣、廁配套附屬設施,結合清潔取暖、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改造,積極開展農村建筑節能改造工作。(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實施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利用農村閑置建設用地,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利用。推進“光伏+”綜合利用,鼓勵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復合開發模式。充分利用太陽能光熱系統提供生活熱水,鼓勵使用太陽能灶等設備。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焚燒發電,加快生物質發電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開展低碳清潔鄉村建設試點示范。(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農村電網建設。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推進農網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滿足大規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電動汽車下鄉等鄉村生產生活電氣化需要的智能配電網。對符合條件地區因地制宜實施大電網延伸。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鼓勵炊事、供暖、照明、交通、熱水等用能電氣化。在條件適宜地區探索建設多能互補的分布式低碳綜合能源網絡。(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商務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綜合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1.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

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以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為目標,打造“三軸兩廊”綜合運輸通道集群,夯實朔州北通內蒙、西連陜西、東達京津冀(雄安)、南至河南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民航機場為主體,高標準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構建立體高效的交通網主動脈。突破高速鐵路制約,打造朔州對外開放大通道,推動集大原、呼朔等高速鐵路項目建設,支撐朔州融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環渤海、晉陜蒙經濟圈。打造輻射市域及周邊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建設應縣至繁峙高速、朔州至寧武至靜樂高速,朔州東北環高速等,強化與周邊地區交通聯系。促進朔州滋潤機場航線不斷擴展和優化,推動懷仁親和機場軍民合用,打通航空新通道,融入華北機場群。(市交通局負責)

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優化客運組織和結構,以高鐵站、機場為核心,打造綜合客運樞紐體系,強化城市公共交通、與鐵路、航空等多向銜接。加強城市周邊區域公路與城市道路高效對接,打造“國道兩縱兩橫、省道七縱四橫”干線公路主骨架,系統優化進出城道路網絡。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發展需要,以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和“北肉”主產區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推動自然村通硬化路、鄉鎮通三級公路,人口較多的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加強旅游公路與旅游景區一體化開發,以長城旅游公路和桑干河旅游公路為重點,促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實施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建設計劃,基本建成主線串聯、支線循環、連接線成網的全域旅游公路網。(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構建綠色物流運輸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引導冷鏈物流、郵政快遞、分撥配送等功能設施集中布局。打造中西部高效能源物流運輸基地,提高鐵路運輸能力,減少公路貨運比重,推動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為主。調整煤炭運輸結構,推動建設鐵路專用線、皮帶運輸線路,到2035年公路短途煤炭運量有明顯下降。完善以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為支撐的城市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物流融入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便捷高效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出村雙向渠道。(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市郵政管理局、朔州車務段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智慧交通服務水平。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完善交通智能感知網絡建設,實現智慧基礎設施網絡化運營管理,提高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開展客運樞紐售取票、檢票、安檢、登乘等環節電子化升級,提升各類公交智能運營管理水平,全面推廣智能電子公交站牌,構建公交一體化平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水平。融入省級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推動跨層級、跨區域、跨系統、跨業務數據交換共享,構建交通大數據分析、交通仿真等綜合能力,推進交通運輸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開展智能網聯重載貨運車路協同發展試點,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公路服務區、城鄉區域充換電設施,公用設施以快充為主、慢充為輔,專用設施以快慢并重形式,逐步構建適度超前的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有序推進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安裝,老舊小區重點結合小區改造,以“一樁多車”共享為原則,因地制宜推動充電設施建設。加強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提升車用充電樁(站)覆蓋面和使用率,引導企業聯合建立充電設施運營服務平臺,積極推進三峽新能源應縣重卡換電站等項目建設。到2025年,全市累計建設充電樁4300臺,樁車比1:6。(市能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構建綜合供能服務站。遵循從中心向邊緣,從優先發展區域向一般區域有序拓展的原則,規劃建設不低于兩個品類的綜合供能服務站,優先對人口密集、交通用能需求較高且具備條件的已有加油站實施改造,因地制宜開展油、電、氣、氫綜合能源站示范推廣項目。探索開展低碳公路、低碳隧道、低碳服務區等各類光伏廊道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按照由點及面、由專用向公用發展思路,合理配套加氫站布局建設,重點推進高速公路和主要國、省干道沿線布局加氫基礎設施網絡,優先建設城市公交、物流、環衛車等專用加氫站。(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

推動交通運輸工具低碳轉型。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公共領域清潔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在城市公交、短途道路客運、旅游景區觀光、政務保障等服務領域,加強節能和新能源車輛規模化推廣應用,到2025年,全市公交、出租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占比力爭達到90%和40%。鼓勵引導私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廣泛宣傳新能源汽車技術特點和發展成果,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推廣活動。開展氫能重載汽車推廣應用試點示范,支持發展續航里程500公里以上的氫燃料電池客車、物流車、工程車、市政車等。(市交通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水平。嚴格機動車排放檢測與監督管理,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車輛,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運輸工具。全面推進貨運車輛標準化、廂式化、輕量化,促進短途運輸車輛向輕型、廂式、專用型、低排放方向發展,加快推進廂式車、集裝箱車及專用車等標準化運載單元的推廣應用。健全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制度,推動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和車輛碳排放標準提升。(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方式

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完善步行和自行車配套交通基礎設施,依托山體、水體和綠地,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市域范圍內自行車道與綠道系統,科學布局自行車停車點等配套設施,實現與公交、出租有效銜接、有序發展共享交通,優化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布局。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引導公眾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方式,不斷提升綠色出行比例。(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公共出行服務水平。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完善城市公交首末站系統,科學布局私家車、自行車停車點,推進鐵路、道路客運與城市公交“零距離”便捷換乘。健全城市交通管理、公交、出租汽車等相關系統,合理布局交通出行動態信息板等可視化引導標識,建立基于大數據和移動終端應用的城市出行服務體系。倡導“出行即服務(MaaS)”理念,集成多種出行方式聚合服務,實現“一碼通行”,打造智慧出行助手。(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綠色低碳科技融合創新行動

1.積極建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平臺

高標準推進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朔州市煤電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煤矸石高值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等省級重點實驗室科技作用。依托朔州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引導已有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質升級。推進朔州市科技創新平臺納入懷柔實驗室山西基地創新網絡體系,努力打造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朔州市重點實驗室二級實驗室陣列,培育綠色低碳戰略科技力量,為朔州碳達峰和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雙碳人才培養

積極引進和培育壯大創新主體。錨定雙碳科技創新價值藍海,瞄準主導產業低碳轉型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統籌制定“科技興朔”行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引進和培育一批綠色低碳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應用前景廣、特色突出的“大而強”創新型頭部企業,育成一批“小而美”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廣攬一批高水平“種子型”創業團隊,厚植朔州綠色低碳科創基因。推進創新鏈產業鏈雙向融合,重點依托朔州經濟開發區等產業園區,聚焦新能源、儲能、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培育科技型領軍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不斷壯大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小微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持續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多元化投入體系。加強綠色低碳領域財政科技研發投入,建立健全綠色低碳領域財政性科技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在提高財政科技投入占本級財政支出比例的基礎上,確保新增財政科技投入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引導有關部門、縣(市、區)、開發區用于補助招商項目生產性設施建設、經營性補貼等財政資金,按比例轉化為研發經費投入,并向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項目定向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融資風險補償制度、科技融資擔保體系和科技貸款貼息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綠色低碳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提升企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激勵企業加大綠色低碳研發投入,引導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用好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發揮政府資金杠桿效應,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穩步建立雙碳人才培育體系。全力支持山西工學院等院校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的學科、專業建設,重點依托山西工學院,搭建儲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加強儲能專業學科體系建設,探索開展廢棄巷道空氣壓縮儲能前瞻性研究。推進雙碳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積極探索在朔高校與山西能源學院等省內高校在相關學科推進學生聯合培養、學分雙向互認,努力爭取省外著名高等院校、實力科研機構、重點龍頭企業等在朔州設立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科研分支機構或實訓基地,高水平推進人才聯合培養,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注重柔性引才,通過引育并舉,在雙碳領域形成強大的高技能專業化人才隊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瞄準重點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進固廢利用、新材料、高端陶瓷、生物醫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技術瓶頸突破。加快新材料細分領域技術研發,加強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創新,深化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推進碳基新材料技術研發,促進低階煤分質分級利用。延伸煤基產業鏈條,推進正極材料科技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強高端裝備產業技術研發,圍繞高端煤機智能裝備制造、特種智能機器人、煤礦智能開采等領域推進技術研發攻關和產業化發展。推進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綠色低碳節能技術等研發和推廣,在重點園區推廣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推進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重點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和開放合作

大力推進能源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晉北低階煤氣化技術突破。加強與國內外專業機構在新型煤氣化技術的合作研發,圍繞提高氣化效率、降低氣化成本,加快開發適應朔州市煤質特點的大型、高效、低成本先進煤氣化技術和裝備。加大煤氣化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打通從煤氣化原料、工藝、裝備研究、中試驗證到產業孵化的全流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完整的技術供應鏈,增強煤氣化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形成高效、環保、經濟和安全的國際領先煤氣化系統。大力發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技術。大力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以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渣(工業副產石膏)、工業廢棄料(建筑垃圾)及其他類大宗固體廢棄物為重點,開發和推廣一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實施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點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構建和延伸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利用產業鏈條,促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市科技局、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積極建設能源開放合作網絡。大力推進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國內外合作,在加大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基礎上,夯實區域性能源電力供應基地優勢地位,綜合提升朔州區域性影響力。啟動實施能源科技創新國際行動計劃,共建能源科技國際合作網絡,鼓勵重點能源企業深化對外開放合作,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綠色低碳產能和先進適用科技創新合作,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貢獻朔州力量。(市商務局、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1.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

開展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推動園區內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推動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建設,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引導產業園區積極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支持園區企業推進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實現廠房綠色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打造一批綠色制造重點示范項目和亮點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園區爭創國家級綠色園區,探索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制定園區循環化發展指南,推進具備條件的產業園區制定循環化改造方案,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廣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典型模式,到2030年,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能源局、市水利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加快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協同,再生資源應收盡收。加強城市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設,構建“社區回收點+分揀中心+綜合利用處理”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因地制宜完善鄉村回收網絡,推動城鄉廢舊物資回收處理體系一體化發展。加強廢舊物資回收行業規范化管理,提高廢舊物資回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規范化回收企業對個體經營者的整合能力,進一步提升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鼓勵回收企業發展直營、加盟回收站點等連鎖經營模式。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利用,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重點培育煤機裝備、工程機械等專業化再制造產業。(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重點打造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

基于朔州產業特色和固廢特點,加快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做優做強神電固廢綜合利用園區、平朔煤矸石發電循環產業區、懷仁宏力再生綜合利用園區等園區。重點依托朔州晉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研發中心,開展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固廢高值化綜合利用創新技術研究。拓展工業固廢多元化利用路徑,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等大宗固廢為重點,支持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合理布局一批煤矸石電廠,力爭將朔州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矸石發電基地。積極培育重點骨干龍頭企業,推進一批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重點項目落地。推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與上游煤炭、電力、鋼鐵、化工等產業協同發展,與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環境治理等應用領域深度融合。到2025年,新增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到2030年,新增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升。以煤炭、電力行業為重點,構建和延伸跨企業、跨行業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條,開展全產業鏈整體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化運營,探索工業固廢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著力打造固廢利用產業集群。(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規劃和自然環境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處置,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點,完善分類運輸系統,加快補齊分類收集轉運設施能力短板。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鼓勵優先采用可降解、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包裝,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提高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適合我國廚余垃圾特性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加強可回收物回收、分揀、處置設施建設,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資源化水平。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1.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

嚴格遵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全面落實“三區三線”“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綜合管護,制定林地、濕地使用負面清單、禁止區域、限制區域,嚴格落實用途管制和空間管制措施,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大森林、濕地、草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持續鞏固生物多樣性功能與固碳能力協同保護。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和應急處置,提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穩定森林碳匯。建立以山陰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懷仁口泉河國家濕地公園、右玉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等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依法劃定支流源頭保護區,強化分區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重點建設七里河水源涵養區、恢河水源涵養區和蒼頭河濕地保護區,在東榆林水庫、太平窯水庫、耿莊水庫、大梁水庫等重點水源涵養區鞏固和重建恢復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穩固現有森林、濕地、土壤等固碳作用。(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綜合統籌國土空間綠化與生態環境治理,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嚴格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重點推進朔城區、平魯區和右玉縣等黃河流域縣(區)的環境綜合治理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大力推進桑干河、恢河、黃水河、渾河、蒼頭河“五河”生態治理與修復,全面加強黃河流域、海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系統治理,提升轄區流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扎實推進礦山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治理,深入推進礦山復綠行動,瞄準爭創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礦山生態修復試驗區,整體推動全域綠色礦山建設,開展全域范圍內礦山生態修復。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三山二帶一區”建設,支持并鼓勵全市碳匯林建設,提升林業碳匯能力。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構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園”三位一體多層次生態公園體系。持續提升城區綠化品質,加強公共區域綠化,優化中心城區街頭綠地、口袋公園建設,打造城市綠廊,增加生態碳匯。(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推進畜禽低碳減排,降低畜禽糞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提高畜禽糞污處理水平,實施畜禽糞肥資源化利用,持續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提升農業廢棄物利用水平,推進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5%以上。推進農機綠色節能,以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所需農機為重點,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業機械、鼓勵農機裝備電動化,減少廢氣排放。推進農田碳匯提升,以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為重點,增強農田土壤固碳能力,推廣有機肥施用、綠肥種植、有機無機肥相結合等技術,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實施生態鄉村綠化工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開展鄉村綠化、休憩公園建設,打造綠樹成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增強農村綠色本底,提升固碳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草牧業發展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1.加強綠色低碳宣傳培訓

強化公眾綠色低碳理念。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推進綠色低碳宣傳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碳達峰、碳中和的積極性。綜合運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微博、微信等各類媒介,加大綠色低碳公益宣傳。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開展綠色低碳主題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輿論氛圍,申報創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依據自身職能特點,組織貼近大眾的實踐活動。支持和鼓勵新聞媒體、公眾、社會組織對節能降碳進行監督。(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堅持綠色低碳理念,持續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將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等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倡導步行、公交和共享出行方式,杜絕食品浪費,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減少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低碳消費的良好風尚。(市發改委、市直屬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全面推動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培育全民綠色消費意識和習慣,厚植綠色消費社會文化基礎。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確保各類公務活動規范開支,提高視頻會議占比,嚴格公務用車管理。加強高耗能企業綠色電力消費剛性約束,研究制定高耗能企業電力消費中綠色電力最低占比。制定完善綠色消費指南,鼓勵更新淘汰能耗高的家電產品。推動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更多采購具有綠色低碳相關認證標識的產品,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優先使用循環再生辦公產品,積極推進無紙化辦公。引導職工、學生和居民開展節糧、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等綠色消費實踐,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推動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等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市發改委、市直屬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引導企業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立健全內部綠色管理制度體系。推動重點用能單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依托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系統梳理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碳足跡,結合節能低碳技術改造、資源循環利用、數字化轉型等方式,研究確定碳減排路徑,制定碳減排專項工作方案。及時總結提煉促進碳減排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典型模式,發揮引領作用,打造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典范。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行業協會和其他各類社會組織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國資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區域協調綠色發展行動

1.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按照國家總體部署,主動對接國家相關部門,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在全國碳達峰中主動作為、協同達峰。堅持全國一盤棋,完善能源調出地與調入地的聯動機制,充分依托朔州能源資源富集優勢,推動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就地就近消納與跨區域外送協調優化,協同做好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為全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助力和保障。推動跨區域科技攻關和科研合作,加快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推動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項目、基地和人才的跨區域協同。(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推動區域協作深度融合

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目標,大力推動朔州與京津冀、雄安新區、呼包鄂榆城市群等鄰近區域的碳達峰碳中和區域協作深度融合,促進基礎設施、要素、產業、公共資源等的互聯互通,加強在節能減排、減污降碳、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區域合作,不斷增強區域內碳達峰碳中和的合作動力和效能。將能源合作作為深化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立足中部地區新能源外送基地定位,對接和服務京津冀、雄安新區等清潔能源需求。建立健全“朔呼包鄂榆”能源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一批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現資源互補、效率提升,促進能源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重點打造桑干河流域生態經濟帶

以桑干河流域為主軸,依托獨特自然稟賦、生態環境和人文風情,統籌推進桑干河流域山水礦城田林湖草生態綜合治理,加快推進桑干河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打造內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外聯京津冀的發展新高地。推動桑干河沿線區域作為能源革命綜改和碳達峰碳中和的表率,重點打造若干個省級能源革命雙創低碳示范基地,支持中煤、晉能控股、華能等大型企業深度參與朔州能源雙創低碳場景化示范,打造能源革命示范帶。在桑干河流域謀劃實施一批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積極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打造桑干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草牧業發展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財稅金融支持。

加大財政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對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政策,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政策,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政策等。完善和落實促進綠色發展的價格政策,健全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落實分時電價、階梯電價等電價政策,健全與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相適應的價格機制。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綠色金融工具,鼓勵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產業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促投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按國家要求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范圍,加強數據質量監督管理,積極參與山西省碳普惠機制試點建設,做好本地低碳場景與省級碳普惠推廣平臺的銜接工作,引導和鼓勵本地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交易。積極開展增量配電網改革試點。擴大電力用戶市場交易范圍,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豐富交易品種。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通過綠證交易等獲得合理收益補償。(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能源局、國網朔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開展試點示范。

圍繞朔州市碳達峰工作中的重點任務和重點行動,組織實施碳達峰試點示范工程,鼓勵縣(市、區)、園區、企業等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范建設,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創建朔州能源革命綜合示范帶,全面落實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圍繞重點產業,組織開展煤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農業優質化綠色化發展試點示范、現代服務業低碳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等。圍繞城市和園區,開展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塞上城市綠色低碳更新示范、低碳零碳產業園區試點示范等。(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開放合作機制。

積極開展綠色經貿合作,加強與國際綠色低碳貿易規則、機制對接,積極擴大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對外貿易,推動節能環保和環境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持續優化外貿結構,推動出口產品碳足跡認證,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提升外向型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重點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RCEP國家的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大力推動能源裝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和“引進來”,扎實推進項目落地。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能源署等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用好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與有關各方共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促投局、市住建局、市政府金融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健全統計監測體系。

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環資〔2022〕622號)文件要求,參照國家和省級地區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探索研究縣級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基層機構和隊伍建設,強化能源、工業等領域相關統計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推進新興技術在碳排放統計核算領域的應用,提高統計核算水平。加強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強化工作協調,嚴格數據管理,加強成果應用。(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加強市委、市政府對朔州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落實和統籌協調,結合朔州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產業布局、發展階段等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符合本市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工作方案。建立健市縣兩級產業功能區協調聯動機制,健全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合力,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定期對縣(市、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將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按照國家和山西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和本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切實扛起責任,確保政策措施到位、目標任務落地見效。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各相關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企業等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部署,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處理好節能減排、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經濟產業發展的關系,做好風險監測預測預警和應對預案,確保安全降碳。

(三)加強能力建設。

強化領導干部學習培訓,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體系重要內容,用好“學習強國”山西學習平臺、山西干部在線學院、“三晉先鋒”等網絡學習平臺,以及朔州市各類學習平臺,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習資源,全面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業務素養和行政能力。加強區域交流合作,積極開展綠色低碳領域合作研究、培訓考察、交流研討等活動,定期總結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和技術經驗。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動員群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廣泛凝聚共識,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營造良好環境。

(四)嚴格監督考核。

落實國家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實行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的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完善激勵約束制度,對碳達峰工作成效突出的縣(市、區)、部門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縣(市、區)、部門依法依規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組織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和相關工作的年度評估,對碳達峰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落實獎懲措施,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四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 發展研討會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琪琪的色原网站|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小说| 国模裸体无码xxxx视频| 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免费视频|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一女被两男吃奶玩乳尖|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鲜肉gay高中xx禁18网站| 爽爽午夜影视窝窝看片|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中国chain同志gay片国产|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www色猫咪|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 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看片|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欲求不满的寂寞人妻中文字幕| 色吊丝中文字幕|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美女|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