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入市政策出臺。
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廣泛討論。本公眾號也做了諸多思考,到底根本影響在哪里?
必須清楚,高層對發展新能源的決心是明確的,那就是促進新能源的長期發展,但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發展,還要可持續發展,更要高質量發展。
這應該是高層不斷加碼新能源政策的初心和目標,在這個框架下,就不難解讀新能源入市政策及其對光伏行業的影響了。
1、投資邏輯“生變”
光伏電站投資的核心是消納和收益,涉及兩大因素:一個是量,一個是價。
過往補貼時代,既保量、又保價。
如今,新能源投資成本持續下降,裝機占比不斷提高,新型電力系統呼之欲出,補貼的必然性逐漸消失。
“保量、保價”模式,也到了終結時刻。
這次改革的總體思路就是上網電量全面進入市場,上網電價由市場形成,量和價全部交給市場,而價又是關鍵。
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的重點就是上網電價改革,并汲取了海外成熟經驗,提出了配套的價格結算機制,這對未來光伏電站投資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價格體系預計下移,在上網電量全部進入市場,且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的機制下,在不考慮制造端成本及資金成本變動的情況下,新能源項目的預期收益率會受到沖擊。
二是,價格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增加,新能源上網交易分不同期限、不同電源,參與者眾多,交易頻率較高,還受到政策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可預測性增強,投資風險增加,也會影響預期收益率。
針對市場化價格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本次改革提出了“機制電價”的概念,也是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的核心和亮點,但需要強調的是,“機制電價”政策屬于“穩定性”機制,不屬于“補貼性”機制,電網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提供“現金流平滑”作用,不會提供“現金流凈增加”作用,只是對上述第二項影響有增加穩定性的價值,但難以改變上述第一項的價格體系沖擊。
可見,價格體系的變化,以及由此對上網電量的影響,將從價和量兩個方面,對光伏電站投資的邏輯產生根本影響。
2、投資機構分化、出清
投資邏輯的變化,必然沖擊投資生態。
目前,光伏電站投資力量當中,大型集中式電站的主要投資者還是國有資本,尤其是能源國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工商業光伏則主要是業主和社會投資者;戶用光伏背后則是用戶或比較市場化的國有及社會資本。
針對這幾種投資力量,不難剖析未來走向。
大型集中式電站的消納近年已經開始遇到瓶頸,其實已經有所預期。由于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區分存量和增量,存量項目短期受到的影響較少,而能源國企已經持有大量存量項目,因此能源國企總體可能會放慢增量項目進度,具體則看各能源國企的戰略、稟賦及能力。
工商業光伏已經比較市場化了,尤其全部“自發自用”或依靠“自發自用”的項目受到的沖擊較少,而依靠“余電上網”的項目及背后的投資者,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甚至出清。
戶用光伏受到的沖擊也會比較大,跟工商業光伏類似,未來可能更多回歸“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或“全額上網”模式需要比較專業的規模化運營能力。
在“不保價、不保量”的市場化模式下,部分過往的投資機構將不再具備繼續投資光伏電站的能力,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保價、保量”模式的投資者、沒有風險意識和風險駕馭能力的投資者、純粹投機心態的財務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預計都將出清。
新能源項目正在褪去財務屬性,回歸產業屬性,純粹的財務投資者可能很難生存,未來屬于具備專業開發、運營和投資能力的機構,這個實際上在業已成熟的工商業光伏上已經得到體現。
3、收益率有望“不降反升”
價格下行,風險增加,未來收益率會更降低?
其實,不然。
這個需要理解光伏電站項目收益率的形成機制,本公眾號曾經做了系列分析,比如2022年4月《成本向下,負擔向上,光伏收益率難逃宏觀局限性》。
其一,盡管光伏上網電價可能整體下行,但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包括制造端成本和資金成本,以及技術進步的度電成本,還可能有進一步下降空間,從這個角度,預期收益率不一定下降。
其二,隨著光伏電站投資專業性的增加,投資機構開始出清,純財務投資者紛紛離場,項目的競爭程度下降,尤其是簡單粗暴的白熱化競爭減少,從供需角度來講,項目預期收益率是不降反升的。
其三,新能源入市之后,項目收益的波動性增加,風險增加,按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光伏電站投資的預期收益率也應該是不降反升的。
其四,未來新能源投資者不僅是資金提供方,同時還是項目開發和運營方,項目預期收益率不僅反映資金的回報,還會反映專業能力的價值。
當然,這只是市場化總體情況。對于存量項目,由于稀缺性,在交易市場上預計更受追捧而保持較低收益率;同時對于“自發自用”或“長期購電協議”等需求明確的項目,由于確定性較高及激烈競爭,也同樣難以有較高收益率。
所以,綜合來看,盡管新能源入市,會帶來價格體系的波動和預期收益的不確定,但隨著投資機構出清等產業生態的進化,項目預期收益率有望“不降反升”,這或許正是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的初心和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