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好萊塢于2009年推出的災難巨片–電影“2012”是一部描述地球遭受由太陽風暴引起的一連串大自然災害。但現在有一些分析師開始討論,德國進一步限縮太陽能收購價格的行動,會不會讓2012年上演一場真正的太陽能浩劫。
根據EuPD Research的產業分析,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 EEG)于2011年中進行檢視,在最壞的情況─2012年的市場有可能因此只剩下3GW的容量(注一),較目前預測的2011年市場整整少了6.8GW,或37%。這樣的市場浩劫不僅可媲美好萊塢的災難制作片,更指出了單一國家的政治風向足以影響全球市場的巨大風險。
回顧2010年的太陽能市場,EuPD Research執行長Markus Hoehner在11月德國柏林的Solarpraxis論壇之前,提出一個問題:真的有所謂全球性的太陽能市場嗎? 2010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達13.4GW,德國則占有全球的54%,達7.2GW;其余國家也只有義大利超過1GW。 EuPD預測2011年,德國以外由義大利、日本和美國所帶領的市場,將從6.2GW成長到8.6GW,增長足足有39%;因此,全球產業供需在德國FIT政策調整之下還能維持十分健康的狀況。到了2012年,主要市場地區卻必須迸出相較于2010年100%以上的高成長,才能彌補德國政策轉變帶來的影響。
德國將在2011年中出版“Experience Report EEG”,依據2010年的市場狀況來對現行的EEG作出具體的修正,新法會在2012年元月上路。 Hoehner說:「我們必須假定2010、2011的強勁成長將會使FIT有更大的刪減,甚或有市場上限限制。」
3GW市場上限的依據是來自德國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ction Plan (NREAP)所設定的2020年52GW的目標。 EuPD Research從2010、2011兩年來推算,到2011年的市場是25GW;因此,如果要持續到2020年的目標,每年就只有3GW的成長空間了。
彌補德國市場缺口
僅管如此,許多分析師相信其他地區的市場將能夠迅速成長,補足德國市場的缺口。 GTM Research認為2011年會有15GW的需求,較2010年上升6%,而進入2012年及以后,還會再成長17%到19%。 GTM分析師Shyam Mehta說,德國在2011和2012兩年的市場吸引力會下降,可是每年還有5GW以上的市場,其他如:美國、義大利、法國、加拿大、中國、日本以及一些二級市場地區,可以彌補德國市場缺口。
12月13日的Barclays Capital US Clean Technology Report指出─美國太陽能市場準備在2011年超越德國。數據來自各大企業:First Solar預期在2011年,北美將是它最大的市場;SunPower預期2011年,在北美市場達成40%的成長;Suntech目前也對2011年市場倍翻的成長信心十足。
市調公司IMS Research的預測較為保守,不過太陽能研究總監Ash Sharma認為:「我們仍對2011年十分樂觀,估計成長將在19GW以上;尤其在義大利和美國等主要地區,新興市場如東歐和亞洲也不容忽視。」
IMS Research預測德國的全球市占率在2010年下降到46%,而在2011年掉到35%以下。另外,未來四年全球的新PV產能可增加至100GW以上。
Deutsche Bank在它10月份的Alternate Energy Report中預測,2011年全球太陽能模組的成長因德國政策調整而趨緩,然而在美、日等國的持續成長下,需求可望向上拉回。市場成長的信心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預期以中國地區為主的供應商在成本與平均售價的下降。
Morgan Stanley卻認為,德國的大轉變不會在2011年,而是在2012年。未來德國將不再有高的安裝容量,過去的FIT和低利措施也產生了類似泡沫的情況;但是,我們預期德國的政客和立法者應該不會在2011年就擾亂市場,而會稍緩等到2012年。 (11月15日Morgan Stanley消息)
后德國太陽能時代
針對未來可能的太陽能風暴,EuPD Research建議供應商采取一些因應的作法:
以市電同價為目標,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
增進國際化,參與全球太陽能推展活動
戮力創新,無論是在電力儲存、電網或各種支援應用技術上
然而不幸的是,相較于德國FiT政策變動所帶來的沖擊,供應鏈就算努力降低成本并在電網方面提升創新技術,2012年時,市場上對大陽能的需求仍無法超過18-19GW以上。如同Markus Hoehner在他的SolarPraxis報告所提出的,由于目前美國還沒有與FiT政策相關的聯邦法案,而日本、印度和加拿大等國則對當地自制比率有嚴格的要求,而真正有實際裝機需求的關鍵市場反而是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其他等地區。因此在未來幾年中,德國市場對全球太陽能需求的沖擊,只能靠以下幾項發展才能加以抵消:
中國內部對太陽能的需求必須大幅提升,而且不但要成為主要的消費地區,還要成為太陽能的供應商。
太陽能市場上需要同時保持開放和當地自制兩種作法,而其他的相關貿易限制也要盡量減少和避免。
美國的相關政策不論是在州政府或聯邦都要加速推動,才能使美國的太陽能市場在經濟規模與太陽能資源方面都等量達到一定水平。
為達長遠的永續發展,并確保成本的降低和政策的有效性,全球太陽能光電供應鏈必須進一步地采取國際合作策略。
SEMI PVGroup隨時準備協助會員們來面對這些政策推動的挑戰,在前景動蕩的氛圍下,我們期望能創造一個具有個良性競爭、不斷降低成本和提供公平競賽的全球環境,并避免所謂的「災難」發生。
(注一) 3GW的數據資料最初來自于2020年太陽能光電發電目標,在每年2.98GWp的安裝量基礎之下,2020年的目標裝機量應為52GWp。兩項數據的基本資料均來自于德國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ction Plan)。
根據EuPD Research的產業分析,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 EEG)于2011年中進行檢視,在最壞的情況─2012年的市場有可能因此只剩下3GW的容量(注一),較目前預測的2011年市場整整少了6.8GW,或37%。這樣的市場浩劫不僅可媲美好萊塢的災難制作片,更指出了單一國家的政治風向足以影響全球市場的巨大風險。
回顧2010年的太陽能市場,EuPD Research執行長Markus Hoehner在11月德國柏林的Solarpraxis論壇之前,提出一個問題:真的有所謂全球性的太陽能市場嗎? 2010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達13.4GW,德國則占有全球的54%,達7.2GW;其余國家也只有義大利超過1GW。 EuPD預測2011年,德國以外由義大利、日本和美國所帶領的市場,將從6.2GW成長到8.6GW,增長足足有39%;因此,全球產業供需在德國FIT政策調整之下還能維持十分健康的狀況。到了2012年,主要市場地區卻必須迸出相較于2010年100%以上的高成長,才能彌補德國政策轉變帶來的影響。
德國將在2011年中出版“Experience Report EEG”,依據2010年的市場狀況來對現行的EEG作出具體的修正,新法會在2012年元月上路。 Hoehner說:「我們必須假定2010、2011的強勁成長將會使FIT有更大的刪減,甚或有市場上限限制。」
3GW市場上限的依據是來自德國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ction Plan (NREAP)所設定的2020年52GW的目標。 EuPD Research從2010、2011兩年來推算,到2011年的市場是25GW;因此,如果要持續到2020年的目標,每年就只有3GW的成長空間了。
彌補德國市場缺口
僅管如此,許多分析師相信其他地區的市場將能夠迅速成長,補足德國市場的缺口。 GTM Research認為2011年會有15GW的需求,較2010年上升6%,而進入2012年及以后,還會再成長17%到19%。 GTM分析師Shyam Mehta說,德國在2011和2012兩年的市場吸引力會下降,可是每年還有5GW以上的市場,其他如:美國、義大利、法國、加拿大、中國、日本以及一些二級市場地區,可以彌補德國市場缺口。
12月13日的Barclays Capital US Clean Technology Report指出─美國太陽能市場準備在2011年超越德國。數據來自各大企業:First Solar預期在2011年,北美將是它最大的市場;SunPower預期2011年,在北美市場達成40%的成長;Suntech目前也對2011年市場倍翻的成長信心十足。
市調公司IMS Research的預測較為保守,不過太陽能研究總監Ash Sharma認為:「我們仍對2011年十分樂觀,估計成長將在19GW以上;尤其在義大利和美國等主要地區,新興市場如東歐和亞洲也不容忽視。」
IMS Research預測德國的全球市占率在2010年下降到46%,而在2011年掉到35%以下。另外,未來四年全球的新PV產能可增加至100GW以上。
Deutsche Bank在它10月份的Alternate Energy Report中預測,2011年全球太陽能模組的成長因德國政策調整而趨緩,然而在美、日等國的持續成長下,需求可望向上拉回。市場成長的信心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預期以中國地區為主的供應商在成本與平均售價的下降。
Morgan Stanley卻認為,德國的大轉變不會在2011年,而是在2012年。未來德國將不再有高的安裝容量,過去的FIT和低利措施也產生了類似泡沫的情況;但是,我們預期德國的政客和立法者應該不會在2011年就擾亂市場,而會稍緩等到2012年。 (11月15日Morgan Stanley消息)
后德國太陽能時代
針對未來可能的太陽能風暴,EuPD Research建議供應商采取一些因應的作法:
以市電同價為目標,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
增進國際化,參與全球太陽能推展活動
戮力創新,無論是在電力儲存、電網或各種支援應用技術上
然而不幸的是,相較于德國FiT政策變動所帶來的沖擊,供應鏈就算努力降低成本并在電網方面提升創新技術,2012年時,市場上對大陽能的需求仍無法超過18-19GW以上。如同Markus Hoehner在他的SolarPraxis報告所提出的,由于目前美國還沒有與FiT政策相關的聯邦法案,而日本、印度和加拿大等國則對當地自制比率有嚴格的要求,而真正有實際裝機需求的關鍵市場反而是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其他等地區。因此在未來幾年中,德國市場對全球太陽能需求的沖擊,只能靠以下幾項發展才能加以抵消:
中國內部對太陽能的需求必須大幅提升,而且不但要成為主要的消費地區,還要成為太陽能的供應商。
太陽能市場上需要同時保持開放和當地自制兩種作法,而其他的相關貿易限制也要盡量減少和避免。
美國的相關政策不論是在州政府或聯邦都要加速推動,才能使美國的太陽能市場在經濟規模與太陽能資源方面都等量達到一定水平。
為達長遠的永續發展,并確保成本的降低和政策的有效性,全球太陽能光電供應鏈必須進一步地采取國際合作策略。
SEMI PVGroup隨時準備協助會員們來面對這些政策推動的挑戰,在前景動蕩的氛圍下,我們期望能創造一個具有個良性競爭、不斷降低成本和提供公平競賽的全球環境,并避免所謂的「災難」發生。
(注一) 3GW的數據資料最初來自于2020年太陽能光電發電目標,在每年2.98GWp的安裝量基礎之下,2020年的目標裝機量應為52GWp。兩項數據的基本資料均來自于德國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ction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