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能電池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但消耗能源和資源制造的太陽能電池卻主要出口國外,為發達國家節能省電。這種尷尬狀況,讓出席第二屆國際太陽能及光伏大會的專家們感到憂慮。
隨著全球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加快,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迅速。僅以上海為例,2007年,全市主要生產企業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能力已超過200兆瓦,產量達到155兆瓦,比2006年增長近1倍;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年銷售收入超過34億元,同比增長70%左右。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上海新能源行業協會會長朱元昊表示,近年來海外市場,尤其是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需求持續增長,成為拉動我國太陽能電池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然而,在我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中,九成以上都出口到國外市場。與海外市場旺盛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有產業、沒市場”,對太陽能這一“綠色、清潔能源”的應用相對滯后,內需嚴重不足。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認為,太陽能電池絕大多數用于出口,等于是“消耗了我國的能源和資源,去為其他國家省電”,自己卻無法充分享受新能源所帶來的節能效應。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太陽能及光伏大會上,許多專家都對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的尷尬現狀表示擔憂。
據分析,導致國內太陽能電池市場啟動緩慢、應有明顯滯后于生產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相關配套政策缺乏,政府示范作用發揮不夠,消費者接受程度不高。
盡管太陽能發電具有無污染、無噪聲、不消耗燃料等明顯的節能優勢,但其成本相對較高。在海外,不少國家采取收購上網、財政補貼等方法,促進光伏市場的發展。如,西班牙對居民安裝屋頂太陽能發電設施給予銀行貸款;美國企業利用太陽能和地熱發電的投資,可享受10%左右的稅收優惠。
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政策激勵,盡快解決太陽能發電上網與合理定價等問題。同時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公共設施、政府辦公樓等領域強制推廣使用太陽能,充分發揮政府的示范作用,推動國內市場盡快起步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