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產業鏈向下延伸
廣東光伏產業的現狀從光伏專利申請上可見一斑。
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專利分析及預警報告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燕指出,廣東光伏產業起步比較早,但制造技能還有較快的發展,目前處于一個起步增長的階段。廣東光伏產業主要分布在深圳和佛山等地,產業集聚效應比較明顯,產業鏈相對比較完整;但是產業中下游不行,而且缺少比較有實力有規劃的龍頭企業。但廣東在光伏產業基地、光伏產業園方面比較有優勢,在電子科技上也有雄厚的實力,可以考慮發展光合用的技術。
陳燕稱,廣東光伏發電專利申請規模較大,發展速度略高于國內平均速度,近五年發展尤其快,但技術基礎依然薄弱;光伏產業地域集群效應明顯,深圳、廣州和東莞成為主要專利集中地。光伏產業申請人眾多,民營企業活躍,但平均專利申請量不多,缺少龍頭企業。廣東光伏申請量(2202件)僅次于江蘇,居全國第二位。在全國范圍內,廣東只有深圳創益一家進入排名前十的申請,且申請量只有128件,與第一名常州天合285件的專利申請存在較大差距。廣東目前尚未出現無錫尚德、常州天合等江蘇模式中的大型創新型光伏企業。
據介紹,專利產業鏈分布完整,下游增長最為迅速,廣東在光伏下游領域產業化程度和專利競爭程度具有比較優勢。在上游材料制造領域的重點技術為多晶硅和有機材料,其所對應的電池應為晶硅電池和有機電池,而廣東在電池芯片領域的專利重點技術為薄膜電池和晶硅電池,其中薄膜電池的重要性要強于晶硅電池。由于材料制造領域對非晶硅、化合物材料的研發重視度相對不足,所以電池產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廣東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發電系統及應用領域,廣東光伏發電領域在發電系統及應用的集中度高于國內申請人,表明廣東在發電系統及應用領域具有數量上的比較優勢。廣東在電力電子技術領域實力雄厚,普通的、不間斷電源用逆變器領域的技術全國領先,因此,發展光伏并網逆變器技術的條件得天獨厚,在逆變器領域申請量僅次于江蘇。如果國內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及應用得到發展,廣東在光伏并網逆變器領域的發展會遠遠超過其他省市。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員趙哲分析,廣東在四個光伏產業領域明顯特點:在材料制造領域,以有機材料專利申請為主,晶硅材料和染料的數量比較少,而在電池芯片領域是以薄膜電池為主,主要涉及電池的制造工藝,晶硅電池比例較高,但與江蘇相比,數量和比例有明顯差距。在光伏組件方面,主要是以封裝技術為主,而在光學技術方面的申請也比較高,其中封轉技術涉及了組件結構,比如封裝材料、封裝工藝和封裝設備。在發電系統及應用領域,專利申請的絕對數量和比例都比較高,企業數量比較多,市場比較活躍,實用新型的比例比較高,主要是以產品的應用為主,涉及并網發電的不是特別高。
據介紹,廣東省的申請人在晶硅電池、薄膜電池、組件的制造工藝設備、有機材料和并網聯接技術、產品應用等方面,有較大的實力。一方面要繼續加大研發和產出,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關注其他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去溝通。
趙哲建議,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廣東要加強太陽能光伏電池基地的建設,加快產業鏈向下延伸,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特別是光伏組件產業的發展。另外要加大電池電極技術的發展。在產業競爭力提升方面,可以加大產業園和產業鏈的協作,另外要加大力度發展龍頭骨干企業,同時要關注自有企業專利發展情況,另外要加大光伏產業人才的培養。在市場管理方面,需要構建與行業技術發展并行的扶持政策,加大省內優秀企業的扶持力度。另外是擴大國內產品應用市場,還要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信息服務作用,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的指導和服務。廣東可以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擴大產業規模,促進廣東光伏產業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形成有廣東特色的太陽能光伏產業。
國內光伏市場的藍海尚未啟動
“光伏危機是暫時的,但能源危機是長期的。”賽維LDK董事長彭小峰曾表示。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光伏終端市場發展如此緩慢,光伏發電并網瓶頸始終無法打開,配套補貼和融資政策如此乏力,不能不讓人疑惑。
業內人士表示,在沒有實現平價上網之前,光伏都是政策市場。要打開國內新能源市場,必須首先從國家層面上推行電力機制改革,輸配分離,使電網的壟斷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分離,電力調度機構與盈利主體分離。通過出臺《強制光伏上網電價法》等政策法規,讓供電企業強制執行買新能源電力的義務,讓電力用戶和社會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
前述人士指出,國內光伏市場的瓶頸不是成本和技術,而是并網難。無論是光伏,還是風電,任何新能源項目最終的投資收益途徑是依靠發電來收回成本。發電使用有兩種途徑:自發自用或并網上傳。目前,對于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電網要求必須自發自用,不許上傳。光伏多余的電上傳電網本來是最經濟的消納渠道,現在被電網封死了。只有對于經過特許權招標的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才可發電上傳,真正售電。這部分電站每年額度是很小的。并網的受限極大地限制了光伏市場的發展。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20年光伏裝機總量達到60GW,光伏發電量只占整個發電量1.3%左右,其中還只有30%是分布式發電。而目前光伏總裝機約3.6GW,分布式才0.2GW,發電占比小于0.03%,影響幾乎可以忽略?,F階段分布式光伏發電對電網并不存在技術性并網阻礙。國外分布式發電裝機占比相當高,德國達到20%,日本和印度分別達到14%和18%,美國占7.8%,電網也沒有經過大規模改造。
在3月22日國務院批轉的國家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中,兩次提及“輸配電”,一是提出“穩步開展輸配分開試點”,二是要求“開展競價上網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目前,電改進入了打破電網壟斷的核心攻堅階段。改革的下一個目標“輸配分開”,剝離國家電網的配電、售電職能。將各省級中/低壓的配電網絡改制成地方供電公司,獨立核算。將配電環節從資產、財務和人事上從國家電網剝離出來。國網僅保留跨省間(特)高壓輸電網絡,作為輸電通道和電力交易的載體。國網不再參與電力交易,只收取過網費。
當完成電網的輸配分離改革之后,國網成為開放的輸電通道,退出電力市場的買賣和電力調度。配電網在各地方供電公司的管理下,改造升級,吸納接入配電側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力。
業內人士稱,城市大面積的獨棟別墅、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和農村平房,是中國光伏市場尚未啟動的藍海。分布式屋頂系統發電量小,自發自用,不影響電網運行,市場大。只要政策到位,打通分布式并網的阻礙,國內產能立馬就能被吸納,供需關系恢復平衡。
對此,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教授秦虹也表示贊同。她說:“上網電價法”之有效已經在歐美國家得到證明。德國是“上網電價法”首先對光伏發電開放的國家,政府規定電網公司必須無條件地高價優先收購光伏發電,再由財政對全國電網進行分攤補貼,即強制光伏上網電價(FIT)。其法案的基本原則是:強制入網、全部收購、規定電價、逐年遞減,解決了困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入網問題,極大地推動德國光伏市場的擴大,使德國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