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判斷全球光伏組件供求關系問題,近期筆者的用詞已經改為“供求關系加速合理”,樂見全球光伏發電市場的快速增長。3月28日看到各大專業網站轉載的《北京商報》根據工信部副部長近日的講話而編寫的《我國光伏發電、風電設備絕對過剩問題凸顯》(簡稱“凸顯”)一文,筆者對此頗不以為然。一方面,光伏產能過剩之說正在成為往日黃花;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能否以一種更加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引導社會輿論,對國家希望的光伏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凸顯”強調:“新興產業的發電設備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絕對性的過剩......如發電設備目前形成的產能,怎么發展也消化不了這些產能。”并引用2012年數據:“光伏設備產能利用率只有不到60%”
為什么說光伏產能過剩之說可以休矣?為什么特別不贊同“怎么發展也消化不了這些產能”之說,源于光伏組件的這樣一個供求變化過程:2011年為70GW:27.5GW,是供求關系最為嚴重的失衡期;2013年為60GW:36GW,是供求關系仍舊失衡期;2014年應為60多GW:45-49GW,是供求關系加速合理的開始期。所以判斷“60多GW”,是因為過去兩年設備投入情況并未出現;所以判斷“45-49GW”,是因為鑒于各國光伏政策的不斷調整,全球各大分析機構紛紛提高對電站建設總量的不同預判。總之,供給量未有增加,需求量快速增長可以稱之為“加速合理”。遺憾的是“凸顯”作者選擇的是2012年的數字,并未分析2013年的數字,也無從看到2014年的可能數字。更重要的是,分析一個產業,不僅要看數字,更要看數字背后的本質。對此,筆者有兩點看法:
其一,雖然距離供大于求20%的合理比例還有差距,但是2013年全球光伏組件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從數字看產業,表面看是對供求數字變化的判斷,實質卻是對這個產業是向壞還是向好的根本判斷。毫無爭議的是,目前從輿論到產業內一致認為光伏產業已經向好,筆者則明確以為此輪光伏產業整合的最低谷期結束于2013年。其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資本是否大規模進入這個產業,事實是,資本大在規模進入光伏下游市場的同時也在進入中游重組市場,這就是去年鄭建明近四十億、劉漢元近十億買入光伏中游資產。如果全球光伏下游市場能夠繼續保持每年15%的增長,供求合理指日可待。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因為有分析說到2018年全球光伏安裝量將達到500GW,而目前僅為137GW。
其二,雖然光伏產業仍處困難時期,但是如何看待不同困難時期的光伏產業至關重要,如何介紹、宣傳光伏產業至關重要。光伏產業不僅加速合理是事實,供不應求也只是時間問題。當前光伏產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是融資困難;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是社會對光伏產業嚴重污染、產能過剩的誤判;而這一誤判又與媒體的誤判和宣傳不無關系。在光伏融資市場上,呼吁融資支持的人無不面對這樣困境:大量的時間消耗在解釋光伏產業是一個什么樣的產業,光伏產業的中游投資和下游投資是不一樣的投資。可見,沒有全社會對光伏產業的正確認識,就沒有光伏產業的理性融資環境,沒有光伏產業的理性融資環境,就難有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所希望的局面。
(作者系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