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驅車駛進寧夏西南部廣闊無垠的戈壁灘,只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白色風機,在藍天白云下隨風起舞;一排排藍寶石般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寧夏有“五寶”,枸杞、灘羊、賀蘭石遠近聞名,然而近幾年閩商、浙商頻頻落戶塞上,看中這里最大的“寶貝”,即電力資源充足,電價低廉。深處西北內陸,寧夏風沙大,日照強,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截至目前,寧夏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突破1700萬千瓦,占統調總裝機容量的40%以上。
“我區是國家確定的‘西電東送’的戰略基地,國家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電力工業既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工業支柱產業。”自治區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趙旭輝介紹說:一方面是資源稟賦優、裝機規模大,另一方面是就地消納難、調節能力差。如何解決新能源大發展凸顯“高受阻”的瓶頸 問題?近兩年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建市場、降成本、擴外送、促消納。經過一系列創新改革成果落地,寧夏新能源市場呈現一派這里“風光獨好”的局面。
大發展伴隨“高受阻”
“近十年來,國內新能源發展潮起潮涌,寧夏更是發展迅猛”,自治區經信委電力運行處處長崔海山告訴記者,自2008年首座光伏電站投運至今,我區2017年光伏總裝機容量已達到587.883萬千瓦,同比增長16.32%,“十二五”期間,寧夏電網新能源發電量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全區光伏發電量70.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3%,占統調總發電量的5.43%。
崔海山話鋒一轉,“新能源裝機大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納問題。2014年5月寧夏電網首次出現電網斷面引起的新能源棄風,全年棄風電量0.32億千瓦時,棄電率0.49%。進入2016年,棄風棄光成為電網運行新常態,全年棄風棄光23.78億千瓦時,棄電率11.61%。
出現棄風棄光現象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其一,就地消納難。相比于新能源裝機近40倍增速,2009年以來電網最大用電負荷和用電量增速均不到3倍,新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本省(區)最大用電負荷,用電空間難以匹配消納需求;其二。調節能力差。隨著火電、水電等常規能源發電占比不斷下降,系統調峰、調頻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全網熱電聯產機組比例已超過火電裝機的60%,在冬季供熱期系統調峰能力十分緊張。
綜合上述原因,新能源“大發展”伴隨著“高受阻”,新能源消納困難已經成為寧夏乃至西北電力系統運行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政府強“出手” 建市場 擴外送
烈日炎炎。位于寧夏銀川南郊的戈壁上的靈州800千伏變電站酷熱難當。源源不斷的電能從這里搭乘特高壓高速路,“駛向”浙江紹興。
“建市場、擴外送,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政府調控義不容辭!”趙旭輝介紹說,寧夏是西電東送的網架樞紐,也是國家確定的火電外送基地。如何建市場、怎樣嘗試新能源火電打捆運行促消耗?針對我區新能源、供熱機組裝機占比大,且燃煤發電機組年代、容量不同,有區內公用電廠和自備之分,也有定點外送電廠,市場競爭力差異大的特點,我們決意建立有序推進、充滿競爭活力的電力市場。第一招先手棋是“放”,即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第二招是交易市場搞“活”。通過創新交易模式激發市場活力,率先開展了火電與新能源打捆交易,既落實了國家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要求,促進了新能源消納,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實現多方共贏。
崔海山善于用數字說話。在電力市場建設方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鼓勵大機組多出力,引導小機組搞技改,杜絕優勝劣汰中一停了之、一關了之的簡單做法,電力市場改革在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形成有效競爭市場方面取得了四個方面的突出進展:
一是電廠發電計劃逐年縮減,直接交易電量規模和準入用戶數量不斷擴大。2017年計劃電量僅占發電量22%,市場交易電量規模由2013年2500萬千瓦時逐步擴大到2017年280億千瓦時;準入用戶由2013年的2戶企業擴大到2017年的211戶。
二是創新開展火電與新能源打捆交易。促進新能源消納,減輕火電經營壓力。2017年新能源限電率5.3%,同比(11.61%)下降6.31%。
三是市場交易品種多樣,競爭充分。我區電力市場交易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穩定市場風險,以月度交易為補充發現市場價格。引入外送電廠參與集中競價作為補充,形成了“鲇魚效應”,既激發了市場活力,又避免了不同性質電廠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四是電價市場化形成部分的比例不斷提高,企業用電成本有效降低。截止2017年底,通過電力直接交易,發電企業已累計為企業降低用電成本26.9億元。
“ 寧夏在擴大電力外送方面,在國調中心和西北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外部消納市場,以‘度電必爭’的態度搶抓跨省、跨區新能源現貨交易,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空間,促進新能源最大化消納。”崔海山說。
企業揮“重拳” 開通道 促消納
8月初,雨過初晴,寧夏中衛平原的空氣中透著特有的芬芳。張懷鵬和同事便開著皮卡車駛出市區,向六盤山余脈——月亮山風電場。作為寧夏中衛供電公司調控中心的新能源專責,張懷鵬和同事此行的目今天要對華電新能源風電項目進行并網后的第三次巡檢。
“開辟綠色通道,全力服務新能源并網!華電國際寧夏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享受到的優質并網服務并不是個例”,國家電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士林聲音洪亮。為更好地提高新能源并網服務水平、促進新能源消納,國網寧夏電力不斷開辟新能源企業并網服務綠色通道,構建以省、地(市)兩級調度管理機構為基礎、新能源技術監督為架構的“2+1”新能源并網管理模式,確保新能源發得出、用得上;開展新能源并網性能檢測與全過程技術監督,確保新能源站安全運行。
馬士林繼續介紹說,為了確保不斷提升消納能力,國網寧夏電力建成國內首個電網風光一體功率預測系統,可預測并網新能源發電在未來24小時的輸出功率,為全網安排水、火、風、光多種能源發電開機方式、對電網經濟運行調度提供準確依據,同時全面推進新能源場站功率預測子站建設;另外,針對寧夏光伏項目扎堆并網、裝機快速增長的現狀,國網寧夏電力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調度系統區地一體化管理,拓展地調新能源專業管理職能,逐步將光伏電站調管權下放至地調,通過新舉措更好地服務光伏并網發展。
從2003年首座風電場投運、2008年首座光伏電站投運開始,十幾年來寧夏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如今已形成8個規模宏大的風電光伏產業集群,成為中國大規模推廣應用綠色能源的重要基地。截至今年6月,寧夏并網新能源場站223座,其中風電場84座,單場最大容量30萬千瓦;光伏電站139座,單場最大容量64萬千瓦。
“加快新能源外送,搭載特高壓‘順風車’愈來愈成為重中之重”,國家電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季洪亮告訴記者:為促進清潔能源大范圍消納,隨著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等一批“西電東送”特高壓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截止2017年底,寧夏電網通過特高壓外送通道,完成跨省電力交易4476筆,交易電量61.42億度,降低新能源棄電率約兩個百分點;完成跨區交易335筆,凈送出電量4.67億度,降低新能源棄電率約3個百分點。將西部富余的清潔電能輸送到東部需求旺盛的省份,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寧夏外送電省份擴展到目前華中、華東、西南、西北地區的十幾個省份,華電、大唐、中電投等17家風力發電企業參與了跨區交易,形成了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和地方經濟多方共贏的外送電市場。
綠色通道、特高壓外輸工程,僅有這些還不行,高科技解決“調峰”問題至關重要。國網寧夏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該項目負責人項麗告訴記者,“棄風棄光”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痛點”,解決消納困境是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出路。對此,國網寧夏電力瞄準“通過發、輸、配、用、微、儲等多環節互動實現新能源最大化消納”,創新開展新能源消納技術研究。
2013年,國網寧夏電力聯合清華大學等國內多所科研院校和企業組成了一個近60人的科研攻關小組,共同申報了“以多環節綜合互動為特征的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科研項目,順利通過科技部立項,開始了基于充分挖掘負荷側移峰用電潛力的新能源消納課題研究。經過不斷地論證、推翻和完善,科研小組提出了以用戶用電模式調整為核心和基于電價的互動機制。
未來,國網寧夏電力還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開拓新能源外送通道,完善電力市場交易,創新科研技術,全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讓寧夏的無限“風光”大展風采。
寧夏有“五寶”,枸杞、灘羊、賀蘭石遠近聞名,然而近幾年閩商、浙商頻頻落戶塞上,看中這里最大的“寶貝”,即電力資源充足,電價低廉。深處西北內陸,寧夏風沙大,日照強,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截至目前,寧夏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突破1700萬千瓦,占統調總裝機容量的40%以上。
“我區是國家確定的‘西電東送’的戰略基地,國家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電力工業既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工業支柱產業。”自治區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趙旭輝介紹說:一方面是資源稟賦優、裝機規模大,另一方面是就地消納難、調節能力差。如何解決新能源大發展凸顯“高受阻”的瓶頸 問題?近兩年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建市場、降成本、擴外送、促消納。經過一系列創新改革成果落地,寧夏新能源市場呈現一派這里“風光獨好”的局面。
大發展伴隨“高受阻”
“近十年來,國內新能源發展潮起潮涌,寧夏更是發展迅猛”,自治區經信委電力運行處處長崔海山告訴記者,自2008年首座光伏電站投運至今,我區2017年光伏總裝機容量已達到587.883萬千瓦,同比增長16.32%,“十二五”期間,寧夏電網新能源發電量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全區光伏發電量70.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3%,占統調總發電量的5.43%。
崔海山話鋒一轉,“新能源裝機大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納問題。2014年5月寧夏電網首次出現電網斷面引起的新能源棄風,全年棄風電量0.32億千瓦時,棄電率0.49%。進入2016年,棄風棄光成為電網運行新常態,全年棄風棄光23.78億千瓦時,棄電率11.61%。
出現棄風棄光現象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其一,就地消納難。相比于新能源裝機近40倍增速,2009年以來電網最大用電負荷和用電量增速均不到3倍,新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本省(區)最大用電負荷,用電空間難以匹配消納需求;其二。調節能力差。隨著火電、水電等常規能源發電占比不斷下降,系統調峰、調頻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全網熱電聯產機組比例已超過火電裝機的60%,在冬季供熱期系統調峰能力十分緊張。
綜合上述原因,新能源“大發展”伴隨著“高受阻”,新能源消納困難已經成為寧夏乃至西北電力系統運行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政府強“出手” 建市場 擴外送
烈日炎炎。位于寧夏銀川南郊的戈壁上的靈州800千伏變電站酷熱難當。源源不斷的電能從這里搭乘特高壓高速路,“駛向”浙江紹興。
“建市場、擴外送,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政府調控義不容辭!”趙旭輝介紹說,寧夏是西電東送的網架樞紐,也是國家確定的火電外送基地。如何建市場、怎樣嘗試新能源火電打捆運行促消耗?針對我區新能源、供熱機組裝機占比大,且燃煤發電機組年代、容量不同,有區內公用電廠和自備之分,也有定點外送電廠,市場競爭力差異大的特點,我們決意建立有序推進、充滿競爭活力的電力市場。第一招先手棋是“放”,即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第二招是交易市場搞“活”。通過創新交易模式激發市場活力,率先開展了火電與新能源打捆交易,既落實了國家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要求,促進了新能源消納,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實現多方共贏。
崔海山善于用數字說話。在電力市場建設方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鼓勵大機組多出力,引導小機組搞技改,杜絕優勝劣汰中一停了之、一關了之的簡單做法,電力市場改革在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形成有效競爭市場方面取得了四個方面的突出進展:
一是電廠發電計劃逐年縮減,直接交易電量規模和準入用戶數量不斷擴大。2017年計劃電量僅占發電量22%,市場交易電量規模由2013年2500萬千瓦時逐步擴大到2017年280億千瓦時;準入用戶由2013年的2戶企業擴大到2017年的211戶。
二是創新開展火電與新能源打捆交易。促進新能源消納,減輕火電經營壓力。2017年新能源限電率5.3%,同比(11.61%)下降6.31%。
三是市場交易品種多樣,競爭充分。我區電力市場交易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穩定市場風險,以月度交易為補充發現市場價格。引入外送電廠參與集中競價作為補充,形成了“鲇魚效應”,既激發了市場活力,又避免了不同性質電廠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四是電價市場化形成部分的比例不斷提高,企業用電成本有效降低。截止2017年底,通過電力直接交易,發電企業已累計為企業降低用電成本26.9億元。
“ 寧夏在擴大電力外送方面,在國調中心和西北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外部消納市場,以‘度電必爭’的態度搶抓跨省、跨區新能源現貨交易,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空間,促進新能源最大化消納。”崔海山說。
企業揮“重拳” 開通道 促消納
8月初,雨過初晴,寧夏中衛平原的空氣中透著特有的芬芳。張懷鵬和同事便開著皮卡車駛出市區,向六盤山余脈——月亮山風電場。作為寧夏中衛供電公司調控中心的新能源專責,張懷鵬和同事此行的目今天要對華電新能源風電項目進行并網后的第三次巡檢。
“開辟綠色通道,全力服務新能源并網!華電國際寧夏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享受到的優質并網服務并不是個例”,國家電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士林聲音洪亮。為更好地提高新能源并網服務水平、促進新能源消納,國網寧夏電力不斷開辟新能源企業并網服務綠色通道,構建以省、地(市)兩級調度管理機構為基礎、新能源技術監督為架構的“2+1”新能源并網管理模式,確保新能源發得出、用得上;開展新能源并網性能檢測與全過程技術監督,確保新能源站安全運行。
馬士林繼續介紹說,為了確保不斷提升消納能力,國網寧夏電力建成國內首個電網風光一體功率預測系統,可預測并網新能源發電在未來24小時的輸出功率,為全網安排水、火、風、光多種能源發電開機方式、對電網經濟運行調度提供準確依據,同時全面推進新能源場站功率預測子站建設;另外,針對寧夏光伏項目扎堆并網、裝機快速增長的現狀,國網寧夏電力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調度系統區地一體化管理,拓展地調新能源專業管理職能,逐步將光伏電站調管權下放至地調,通過新舉措更好地服務光伏并網發展。
從2003年首座風電場投運、2008年首座光伏電站投運開始,十幾年來寧夏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如今已形成8個規模宏大的風電光伏產業集群,成為中國大規模推廣應用綠色能源的重要基地。截至今年6月,寧夏并網新能源場站223座,其中風電場84座,單場最大容量30萬千瓦;光伏電站139座,單場最大容量64萬千瓦。
“加快新能源外送,搭載特高壓‘順風車’愈來愈成為重中之重”,國家電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季洪亮告訴記者:為促進清潔能源大范圍消納,隨著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等一批“西電東送”特高壓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截止2017年底,寧夏電網通過特高壓外送通道,完成跨省電力交易4476筆,交易電量61.42億度,降低新能源棄電率約兩個百分點;完成跨區交易335筆,凈送出電量4.67億度,降低新能源棄電率約3個百分點。將西部富余的清潔電能輸送到東部需求旺盛的省份,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寧夏外送電省份擴展到目前華中、華東、西南、西北地區的十幾個省份,華電、大唐、中電投等17家風力發電企業參與了跨區交易,形成了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和地方經濟多方共贏的外送電市場。
綠色通道、特高壓外輸工程,僅有這些還不行,高科技解決“調峰”問題至關重要。國網寧夏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該項目負責人項麗告訴記者,“棄風棄光”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痛點”,解決消納困境是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出路。對此,國網寧夏電力瞄準“通過發、輸、配、用、微、儲等多環節互動實現新能源最大化消納”,創新開展新能源消納技術研究。
2013年,國網寧夏電力聯合清華大學等國內多所科研院校和企業組成了一個近60人的科研攻關小組,共同申報了“以多環節綜合互動為特征的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科研項目,順利通過科技部立項,開始了基于充分挖掘負荷側移峰用電潛力的新能源消納課題研究。經過不斷地論證、推翻和完善,科研小組提出了以用戶用電模式調整為核心和基于電價的互動機制。
未來,國網寧夏電力還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開拓新能源外送通道,完善電力市場交易,創新科研技術,全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讓寧夏的無限“風光”大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