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解決風、光、水電消納問題日前正式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能源行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可再生能源電力棄電量仍維持在超過每年1000億千瓦時的高位——消納問題依然是當前行業的熱點、難點。
消納情況逐年改善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棄風電量277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7%,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棄光電量54.9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光率3%,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棄水電量約691億千瓦時,在來水好于2017年的情況下,全國平均水能利用率達到95%左右。
可再生能源棄電的逐年改善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有效持續呢?
“首先,限批力度加大,限制了棄風、棄光嚴重地區的發展速度。”談到棄電率的下降,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的第一反應就是限制開發建設起到的關鍵作用。
從2016年7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建立監測預警機制促進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至今,國家能源局已連續4年對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進行公開發布,對于棄風率較高、年利用小時數偏低、調節電源裝機較差的地區采取限制核準、限制建設的手段。同樣,2017年開始,在國家層面,對于光伏電站市場開發環境監測評價體系也正式建立。部分省份也針對省內項目開展預警。一系列調控措施,從源頭上規范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建設。
避免一哄而上、無序建設的同時,在電力調度層面,國家電網公司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全生明坦言,為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近兩年國家電網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規措施:“先行調度,如何和電站結算、什么時候結算等因素都暫且不考慮,先把可再生能源消納調度了再說。通過這樣的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才達到目前的水平,但這根本不可持續。”
癥結指向省間壁壘
非常規手段固然難以持續,那么,一直以來,困擾可再生能源消納的癥結究竟在何處呢?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直言,可再生能源消納最主要的難題在于省間壁壘。早在2017年,舒印彪就曾公開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以就地消納為主,缺乏跨省、跨區輸電的市場機制。由于省間壁壘造成的棄電量占總棄電量的40%以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談及如何改善棄電,舒印彪依舊指出,打破省間壁壘仍需繼續努力。對此,全生明深有同感:“但如果單純依靠電網的力量是很難打破省間壁壘的,必須從制度層面著手推進配額制的落地。”
全生明進一步指出,在配額制的實施過程中,要壓實各省主體責任。“以各省級行政區域為主體,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的測算和確定、配額完成量的核算和考核。省內也要細化責任和分工。例如,省級能源主管部門牽頭,負責組織本省配額落實,并開展對市場主體的考核;各類市場主體主要承擔配額義務,并接受完成情況考核;電網企業主要負責組織經營區內的配額實施工作。”對于配額指標的測算和確定,全生明表示,科學選取計算因子尤為重要。“這其中有很多具體問題,比如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影響,部分特高壓輸電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低于設計比重,在測算確定受端省級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配額時,就不宜采用設計比重或統一的比重數據。”
期待安全、靈活的電力系統
受制于省間壁壘的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也對整個系統的安全、靈活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對此,舒印彪指出,火電靈活性改造工作要持續推進。“火電今后要進行深度調峰,才能和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配合。由于靈活性改造涉及調峰,因此輔助服務市場也需要不斷完善,逐步推開。目前靈活性改造技術已經沒有問題,但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場機制。企業投入改造后,如果沒有經濟補償,會影響到企業調峰的積極性。”同時,舒印彪也強調,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最優消納,必須在電源端實現多能互補。
除電網本身面臨的安全運行壓力外,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也表示,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以南方電網覆蓋區域為例,云貴互聯通道工程等后續新增西電東送工程制約因素多、建設難度大;廣西等地區燃煤自備電廠違規建設運營問題凸出,亟需規范治理;電力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遠景集團首席執行官張雷也指出,在進一步推進消納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和技術。“通過智能互聯網的手段,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天氣,更好地預測用電負荷,實現更加優化的調度和消納。”
“其實,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實現自由、靈活消納。只是因為可再生能源還在持續發展,達成既有目標不是終點。當未來風電、光伏等裝機規模繼續增長,屆時對電力系統靈活度的要求也會更高。相應的技術和其他手段也將隨著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舒印彪說。
消納情況逐年改善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棄風電量277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7%,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棄光電量54.9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光率3%,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棄水電量約691億千瓦時,在來水好于2017年的情況下,全國平均水能利用率達到95%左右。
可再生能源棄電的逐年改善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有效持續呢?
“首先,限批力度加大,限制了棄風、棄光嚴重地區的發展速度。”談到棄電率的下降,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的第一反應就是限制開發建設起到的關鍵作用。
從2016年7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建立監測預警機制促進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至今,國家能源局已連續4年對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進行公開發布,對于棄風率較高、年利用小時數偏低、調節電源裝機較差的地區采取限制核準、限制建設的手段。同樣,2017年開始,在國家層面,對于光伏電站市場開發環境監測評價體系也正式建立。部分省份也針對省內項目開展預警。一系列調控措施,從源頭上規范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建設。
避免一哄而上、無序建設的同時,在電力調度層面,國家電網公司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全生明坦言,為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近兩年國家電網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規措施:“先行調度,如何和電站結算、什么時候結算等因素都暫且不考慮,先把可再生能源消納調度了再說。通過這樣的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才達到目前的水平,但這根本不可持續。”
癥結指向省間壁壘
非常規手段固然難以持續,那么,一直以來,困擾可再生能源消納的癥結究竟在何處呢?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直言,可再生能源消納最主要的難題在于省間壁壘。早在2017年,舒印彪就曾公開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以就地消納為主,缺乏跨省、跨區輸電的市場機制。由于省間壁壘造成的棄電量占總棄電量的40%以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談及如何改善棄電,舒印彪依舊指出,打破省間壁壘仍需繼續努力。對此,全生明深有同感:“但如果單純依靠電網的力量是很難打破省間壁壘的,必須從制度層面著手推進配額制的落地。”
全生明進一步指出,在配額制的實施過程中,要壓實各省主體責任。“以各省級行政區域為主體,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的測算和確定、配額完成量的核算和考核。省內也要細化責任和分工。例如,省級能源主管部門牽頭,負責組織本省配額落實,并開展對市場主體的考核;各類市場主體主要承擔配額義務,并接受完成情況考核;電網企業主要負責組織經營區內的配額實施工作。”對于配額指標的測算和確定,全生明表示,科學選取計算因子尤為重要。“這其中有很多具體問題,比如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影響,部分特高壓輸電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低于設計比重,在測算確定受端省級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配額時,就不宜采用設計比重或統一的比重數據。”
期待安全、靈活的電力系統
受制于省間壁壘的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也對整個系統的安全、靈活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對此,舒印彪指出,火電靈活性改造工作要持續推進。“火電今后要進行深度調峰,才能和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配合。由于靈活性改造涉及調峰,因此輔助服務市場也需要不斷完善,逐步推開。目前靈活性改造技術已經沒有問題,但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場機制。企業投入改造后,如果沒有經濟補償,會影響到企業調峰的積極性。”同時,舒印彪也強調,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最優消納,必須在電源端實現多能互補。
除電網本身面臨的安全運行壓力外,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也表示,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以南方電網覆蓋區域為例,云貴互聯通道工程等后續新增西電東送工程制約因素多、建設難度大;廣西等地區燃煤自備電廠違規建設運營問題凸出,亟需規范治理;電力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遠景集團首席執行官張雷也指出,在進一步推進消納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和技術。“通過智能互聯網的手段,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天氣,更好地預測用電負荷,實現更加優化的調度和消納。”
“其實,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實現自由、靈活消納。只是因為可再生能源還在持續發展,達成既有目標不是終點。當未來風電、光伏等裝機規模繼續增長,屆時對電力系統靈活度的要求也會更高。相應的技術和其他手段也將隨著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舒印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