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4日的到來,朱共山總算是松了口氣。這位協鑫集團的當家人,終于將自己的孩子嫁進了戶好人家。
一周前,保利協鑫與保利新能源聯合發布公告:保利協鑫之全資子公司杰泰環球有限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集團)之附屬公司中國華能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訂立合作意向協議。華能集團擬收購協鑫新能源51%的股票,完成入主。
同樣的事情,劉紅維也在5月份經歷了一遭:5月16日,興業太陽能與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股權認購協議,為期四個月之久的興業太陽能股權認購事宜塵埃落定,國資背景的水發能源強勢入駐。
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火熱發展,此前零星進場的國有資本開始加大規模涌入。特別是在去年531光伏新政后,國有資本對光伏行業進行了持續性的抄底進場。邁入2019年,國資進場光伏行業的勢頭仍舊不減。
國資的加速涌入,對于光伏行業來說,究竟是苦等而來、解決暫困境的“白衣騎士”,還是進場收割的“攪局者”,仍有待事實的論證。
光伏行業的“國進民退”
國資入主光伏企業或直接殺入行業,已成為近幾年光伏資本市場的一種常態。手握資本、資源的國有企業,在繞過光伏行業發展初期的艱難后,開始用資本換技術,用資源換市場。
并且,為方便國有資本在行業市場中進行注資和收購,6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向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務院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國進”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通知》要求,各地國資委按照國發〔2019〕9號文件要求,結合實際積極推進本地區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制定授權放權清單,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促進激發微觀主體活力與管住管好國有資本有機結合。根據該授權清單,共授權、放權中央企業21個事項,其中包含:中央企業決定國有參股非上市企業與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事項。
近期,除去華能集團收購協鑫新能源51%的股份,水發集團收購興業太陽能66.92%股份外,國資對注資中電光伏和重組英利紛紛拋去了橄欖枝,并極具的向落地推進。
華夏能源網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老牌光伏龍頭中電光伏庭外重整迎來轉機。兩家在各自領域內享有盛譽的大型國企將聯合向中電光伏注資數十億元。此次重整完成后,中電光伏將獲得資金擺脫背負已久的債務輕裝上陣,而相關國企不僅擁有了完整的產業股權,還將進入中電的主營業務領域。
同樣是老牌光伏企業的英利集團,在2015年至2016年爆發了嚴重的債務危機,企業被迫走向資產債務重組。2016年4月,在銀保監會的指導下,國家開發銀行率領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債權銀行組建了英利集團金融債權人委員會,涉及金融債務達到120億元;2018年8月,在銀保監會、國家能源局、河北省政府、保定市政府參與、協調和支持下,主要債權人的重組意向基本確定。
國資入場,遠不是表面的那點波瀾
“企業在國資背景之外,首先是一家企業。企業有錢、有新的發展需求,就會去采取并購行為。國資收購光伏企業,對雙方都是機遇和挑戰”一位業內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國企的財大氣粗,不差錢的買買買,但其實在收購背后,也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并承擔著相應的風險。雖然國有企業資金和資源的雄厚,會比民營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但市場風險因素仍不可忽視。
以華能集團收購協鑫新能源為例。截至2018年,協鑫新能源全球的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7.3GW,擁有215座光伏電站項目,是中國最大的民營光伏發電企業。但由于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和國家拖欠總計高達62億的補貼,協鑫新能源的日子并不好過。
同樣,華能集團接手協鑫新能源后,也將面臨著融資、向國家討要補貼以及后續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在深化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華能進入光伏發電領域,更是要精打細算好投資回報比。好在,華能集團的融資成本以及與政府的關系,會比民營企業要有優勢。
“光伏行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重點建設的“中國名片”。國資也面臨著國家給的一些壓力與要求,特別是能源板塊的大國企,比如要配備多少的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力”一位資深能源人士向華夏能源網透露。
鐵塔集團設立鐵塔新能源,進軍儲能、風、光發電行業,一部分原因也是響應政府相關部門的號召,去消納和解決淘汰的動力電池,并去探索實現以基站為單位的光儲聯動商用系統。因此,鐵塔新能源的經營范圍,從一開始就囊括了光伏、儲能、電力管理等新能源全領域。
我國光伏行業是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作為主力的行業。最為活躍、創新和市場競爭最為敏感的民營企業,一手開拓了中國光伏行業的火熱局面。國資的進入,是否會使光伏行業轉向注重資本運作,從而固化行業發展活力,也一直在討論之中。
光伏行業的新“國進民退”,絕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平靜。在最為簡單的抄底進場背后,有著各方利益訴求、發展戰略調整的大博弈在暗流涌動。中國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之美,已得到各方的追逐和認可,如何做的更美,則需要國資、民企攜手共謀。
一周前,保利協鑫與保利新能源聯合發布公告:保利協鑫之全資子公司杰泰環球有限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集團)之附屬公司中國華能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訂立合作意向協議。華能集團擬收購協鑫新能源51%的股票,完成入主。
同樣的事情,劉紅維也在5月份經歷了一遭:5月16日,興業太陽能與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股權認購協議,為期四個月之久的興業太陽能股權認購事宜塵埃落定,國資背景的水發能源強勢入駐。
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火熱發展,此前零星進場的國有資本開始加大規模涌入。特別是在去年531光伏新政后,國有資本對光伏行業進行了持續性的抄底進場。邁入2019年,國資進場光伏行業的勢頭仍舊不減。
國資的加速涌入,對于光伏行業來說,究竟是苦等而來、解決暫困境的“白衣騎士”,還是進場收割的“攪局者”,仍有待事實的論證。
光伏行業的“國進民退”
國資入主光伏企業或直接殺入行業,已成為近幾年光伏資本市場的一種常態。手握資本、資源的國有企業,在繞過光伏行業發展初期的艱難后,開始用資本換技術,用資源換市場。
并且,為方便國有資本在行業市場中進行注資和收購,6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向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務院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國進”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通知》要求,各地國資委按照國發〔2019〕9號文件要求,結合實際積極推進本地區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制定授權放權清單,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促進激發微觀主體活力與管住管好國有資本有機結合。根據該授權清單,共授權、放權中央企業21個事項,其中包含:中央企業決定國有參股非上市企業與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事項。
近期,除去華能集團收購協鑫新能源51%的股份,水發集團收購興業太陽能66.92%股份外,國資對注資中電光伏和重組英利紛紛拋去了橄欖枝,并極具的向落地推進。
華夏能源網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老牌光伏龍頭中電光伏庭外重整迎來轉機。兩家在各自領域內享有盛譽的大型國企將聯合向中電光伏注資數十億元。此次重整完成后,中電光伏將獲得資金擺脫背負已久的債務輕裝上陣,而相關國企不僅擁有了完整的產業股權,還將進入中電的主營業務領域。
同樣是老牌光伏企業的英利集團,在2015年至2016年爆發了嚴重的債務危機,企業被迫走向資產債務重組。2016年4月,在銀保監會的指導下,國家開發銀行率領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債權銀行組建了英利集團金融債權人委員會,涉及金融債務達到120億元;2018年8月,在銀保監會、國家能源局、河北省政府、保定市政府參與、協調和支持下,主要債權人的重組意向基本確定。
國資入場,遠不是表面的那點波瀾
“企業在國資背景之外,首先是一家企業。企業有錢、有新的發展需求,就會去采取并購行為。國資收購光伏企業,對雙方都是機遇和挑戰”一位業內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國企的財大氣粗,不差錢的買買買,但其實在收購背后,也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并承擔著相應的風險。雖然國有企業資金和資源的雄厚,會比民營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但市場風險因素仍不可忽視。
以華能集團收購協鑫新能源為例。截至2018年,協鑫新能源全球的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7.3GW,擁有215座光伏電站項目,是中國最大的民營光伏發電企業。但由于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和國家拖欠總計高達62億的補貼,協鑫新能源的日子并不好過。
同樣,華能集團接手協鑫新能源后,也將面臨著融資、向國家討要補貼以及后續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在深化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華能進入光伏發電領域,更是要精打細算好投資回報比。好在,華能集團的融資成本以及與政府的關系,會比民營企業要有優勢。
“光伏行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重點建設的“中國名片”。國資也面臨著國家給的一些壓力與要求,特別是能源板塊的大國企,比如要配備多少的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力”一位資深能源人士向華夏能源網透露。
鐵塔集團設立鐵塔新能源,進軍儲能、風、光發電行業,一部分原因也是響應政府相關部門的號召,去消納和解決淘汰的動力電池,并去探索實現以基站為單位的光儲聯動商用系統。因此,鐵塔新能源的經營范圍,從一開始就囊括了光伏、儲能、電力管理等新能源全領域。
我國光伏行業是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作為主力的行業。最為活躍、創新和市場競爭最為敏感的民營企業,一手開拓了中國光伏行業的火熱局面。國資的進入,是否會使光伏行業轉向注重資本運作,從而固化行業發展活力,也一直在討論之中。
光伏行業的新“國進民退”,絕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平靜。在最為簡單的抄底進場背后,有著各方利益訴求、發展戰略調整的大博弈在暗流涌動。中國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之美,已得到各方的追逐和認可,如何做的更美,則需要國資、民企攜手共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