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池產業是中國光伏制造業中產能最為分散的領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前5大光伏電池生產商產量僅占行業總產量的37.9%,集中度遠低于多晶硅、硅片環節,也低于同樣產能分散的組件端。
2019年中國多晶硅前五大生產商產量占比為69.3%,硅片則為72.8%。在組件環節,前五大生產商也占據了42.8%的產量份額。
中國光伏電池的頭部廠商正在迅速擴產,以改變這一局面。今年2月,通威股份發布2020-2023年的發展計劃,其中電池片產能計劃到2023年達到80-100GW。該公司計劃到2023年電池片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30-50%。
愛旭股份的擴產計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今年1月,愛旭股份發布了未來三年(2020~2022)擴產計劃,計劃到今年底將光伏電池產能擴張到22GW,2021年底達到32GW,2022年底達到45GW。
一線的光伏電池廠商也在緊跟頭部企業擴產。由于整體光伏電池產能的嚴重過剩,這意味著大量的二三線電池生產商將逐漸出局。
光伏電池一線廠商的低成本、高品質,以及不斷擴產的更具競爭力的新產能,讓光伏電池行業呈現出強者愈強的格局。
但這樣的趨勢仍然存在變數。隨著現有電池技術的轉換效率逐漸達到天花板,光伏電池行業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多種技術路線正在加緊賽跑,以率先突破技術經濟性的臨界點,成為下一代大規模商業化的主流電池技術。
在這個光伏電池技術變革的前夜,各家正在押注看好的下一代技術。由于光伏電池行業有專業的設備生產商,行業內人員流動頻繁,幾乎沒有技術壁壘。這意味著在下一代技術突破臨界點后,押對方向的生產商,將享有最好的利潤回報,并可以在最佳時機擴產,就像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走過的路一樣。
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是現有電池技術的最大獲利者,正在積極擴產,并布局各種技術方向,以在這個沒有技術壁壘的行業建立壁壘。其他的一些電池生產商,也在押注下一代的電池技術,只等經濟性一旦突破,就立刻擴產。還有一些投資商,也在密切關注、跟進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的進展,他們也希望能夠搶準時機,復制通威、愛旭的成功故事。
從前所未有的產能擴張,到又一次的技術更替關口,中國光伏電池業迎來了一個變局時刻。在中國光伏業大規模發展的近二十年,這樣的變局已經發生了很多次。在最終結局塵埃落定之前,各家電池生產商的起伏成敗都還是未知數。
01
電池雙雄
第三方市場咨詢機構PVInfolink數據庫統計,2019年光伏電池片出貨量排名前兩位的分別為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榜單的出貨統計,未計入垂直一體化廠商對自有組件的出貨。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上的領先地位,很大程度源于其在PERC電池上超前布局和大規模擴產。以PERC電池產能計,通威股份為全球第一,愛旭則緊隨其后。
PERC電池即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通過在常規電池的背面疊加鈍化層,可以提高轉換效率。相比常規電池,PERC電池產線上只須增加兩道工藝,一道鍍膜鈍化,一道激光開槽。
PERC電池技術可在原電池產線上升級改造。2014年前后,中國光伏制造廠商開始逐漸導入PERC電池生產線。大規模產能擴產集中在2018、2019年。
中國光伏產業協會統計顯示,2019年PERC電池占比已經達到了65%,超過了常規電池。與PERC電池市占率提高相對應,是PERC電池產能的快速擴張,2019年PERC電池產能已達到116GW,2019年年初尚為57GW,2020年有望達到188GW。
通威集團進入光伏電池領域要追溯到2013年(2016年將光伏資產注入控股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以8.7億元收購了原來的光伏龍頭賽維LDK位于合肥的電池資產,并正式成立了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在此之前,通威集團的主營業務是水產飼料和畜禽飼料的生產和銷售,并已經在2007年先行進入了光伏制造的上游多晶硅的生產和銷售。
2015年4月,通威太陽能公司首次亮相當年全球最大光伏展——SNEC展會。當時業內還未預料到,這家光伏電池的新進入者很快會成為業內龍頭。
通威的動作非常之快。賽維LDK的原電池產線是多晶電池技術路線,通威太陽能在合肥賽維的電池產線上積累技術經驗。很快,在重新啟動賽維電池產線兩年后,通威開始在成都率先擴產新產能,布局雙流的5GW晶硅電池項目,一期1GW,二期2GW,技術路線已經切換到單晶電池路線。
隆基股份作為單晶硅片的龍頭,在2014年多晶占據市場頂點的時候,就看出單晶取代多晶的趨勢,并向下游拓展,隨著單晶取代多晶成為現實,隆基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通威布局單晶的節奏與隆基相似。到2017年9月,通威已經擁有了3GW的單晶電池產線,以及原合肥2.4GW的多晶電池產線,當年產能已經達到了5.4GW。
在2015年,僅依靠合肥舊有多晶電池線,通威就已經成為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并成功將賽維虧損的電池資產扭虧為盈。隨著后續電池產能的逐步投產,通威很快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電池廠商。
通威切入到PERC電池是在雙流電池基地三期,3.2GW的單晶電池產線加入了PERC工藝,并于2018年底投產,此外又在合肥投資2.3GW的PERC電池產線,并于2019年1月投產,這使得通威的PERC產能很快達到了5.5GW。
到了2019年,通威的電池產能在雙流、合肥兩大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再次開辟四川眉山電池生產基地和成都金堂生產基地,每個生產基地的規劃的電池產能都突破了10GW,其中金堂電池生產基地規劃產能達到了30GW。
截至2019年底,通威的電池產能已經達到了16GW,2019年通威的單晶PERC電池片出貨超過10GW。據PVInfolink統計,通威電池片出貨量從2017-2019年連續三年位列世界第一。
相比通威股份,愛旭股份進入光伏電池領域的時間更早。愛旭股份成立于2009年,最早也是從事多晶電池的生產、銷售。2017年,愛旭股份將其廣東佛山的多晶電池產線改造為單晶產線,并在次年再次升級為PERC電池產能。
廣東佛山之外,愛旭股份還在浙江義烏和天津布局PERC電池生產基地。截至2019年底,愛旭股份PERC電池產能達到了10GW,隨著義烏二期電池項目在今年1月投產,愛旭股份的PERC電池產能達到了15GW,僅次于通威股份。
據PVInfolink統計,2018、2019年,愛旭股份的電池片出貨量僅次于通威,并在PERC電池出口方面位居第一。
愛旭股份和通威股份都公布了規模龐大的擴產計劃。愛旭規劃到2022年底,電池產能達到45GW;通威計劃到2022年電池片產能達到6080GW,2023年達到80-100GW。
第三方產業咨詢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深分析師江亞俐認為,2023年之前,全球光伏年新增裝機預計不會超過170GW。
如果愛旭和通威的產能規劃如約落地,這意味著到2022年底,僅愛旭、通威兩家電池產能合計就將達到105-125GW。兩家的全球市占率將可能達到70%以上。
兩家企業都有電池行業的技術經驗的積累,并超前布局,抓住了單晶替代多晶的歷史機遇,并在后續PERC技術革新潮流中,搶準時機,在2018年就大規模擴產PERC電池產能,從而成為電池行業的領導者。
02
模式之爭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領域的快速崛起,掀起了一股專業電池生產商的潮流。兩者的迅猛發展,不僅體現在產能的迅速擴張上,在光伏電池的成本控制方面,也遠遠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通威擁有最好的成本。”江亞俐說。在光伏行業內部,一般認為通威的成本控制能力是獨一檔,愛旭和其他一線電池廠商是一檔,其他電池廠商再一檔。
成本控制能力是光伏電池競爭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光伏電池設備商可以提供標準化的設備,因此對整個生產流程的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則成了電池生產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業界一般認為,通威在光伏電池上做到的低成本與其在管理模式上的創新相關。
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精細化管理以及引入先進的無人生產線,通威股份在光伏電池的非硅成本控制上一直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年報顯示,2019年通威電池片銷量13.33GW,其中多晶3.2GW,單晶10.13GW,平均非硅成本0.23元/瓦。
通威公告顯示,如果僅計算單晶PERC產能,通威的非硅成本平均為0.22元/W左右,低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的行業內平均單晶PERC非硅成本0.34元/W的水平。
愛旭股份的非硅成本略高于通威,但仍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據招商證券研報,2019年愛旭股份單晶PERC電池非硅成本為0.25元每瓦,未來隨著兼容210mm大硅片的新產線投產,非硅成本有望達到0.21元/瓦。
值得注意的是,愛旭和通威均沒有或僅有極小的組件產能,這意味著他們生產的光伏電池幾乎全部供應到公開市場,這與垂直一體化廠商電池產能絕大多數都供應給自身的組件業務,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通威與愛旭在電池非硅成本控制上的優異表現,并非源于其專攻電池片生產。
“主要是新產能、新設備。”一位不愿具名的電池生產商負責人表示,在光伏電池領域,新投產的產線往往比舊有產線更具有競爭力,生產效率提高,同時投資成本降低。
不僅通威、愛旭,包括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一線廠商新投產的電池產線,同樣具備與通威、愛旭相比肩的非硅成本。
咨詢機構EnergyTrend曾在2018年做過各光伏電池企業非硅成本的分析,通威股份和隆基泰州工廠處于第一梯隊,擁有最好的非硅成本,愛旭和天合、阿特斯、晶澳、晶科等一線廠商的新投產電池產線擁有相當的非硅成本,第三梯隊則是一些二、三線電池生產商,第四梯隊是產能小于1GW,不能正常運營的電池廠商。
不管從成本控制、還是轉換效率提升,專業化生產的模式并沒有相對垂直一體化模式的獨特的競爭力,其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仍然有賴各家提升管理水平、投產高效率新產線,以及各家的研發團隊水平。
上述不愿具名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恰恰相反,專業電池生產商的電池產線,經過幾年后,相比新建產能也會失去競爭力,這時候往往會選擇向下游發展,去做組件,甚至發展電站業務,來盡可能延長這些已成為舊產線的生命周期,讓生產的失去競爭力的電池片在體系內消化。
晶澳太陽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晶澳起家即從事光伏電池的研發、生產,2006年進入光伏電池領域后很快擴張產能,躍升為世界電池生產商前列,到了2011年,晶澳開始拓展組件業務,在合肥投資電池、組件一體化基地,之后又發展電站業務。
通威、愛旭大規模進入光伏電池領域的時間還不長,那些投產的電池產線還沒有成為失去競爭力的“包袱”,不過通威已經呈現出向下游發展的趨勢,除了上游更早進入的多晶硅領域,通威也有少量的組件業務,以及較大規模的光伏電站。
03
擴產不停歇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上的擴產計劃令業界印象深刻,但事實上,光伏電池的擴產是一線電池廠商的普遍行為。
上個月初,隆基股份在西安的5GW單晶電池項目正式投產,這只是隆基三年擴產計劃(20192021)中電池產能布局的一個項目。按照隆基規劃,2021年PERC電池產能將達到20GW。
從2019年以來,不僅通威、愛旭,包括隆基、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一線廠商均在PERC電池上不斷擴產。
從去年7月份開始,單晶PERC電池開始快速跌價。去年6月底,單晶PERC電池片的市場均價還在1.16元/W左右,到今年6月,158.75mm單晶PERC電池片市場均價已經跌至0.79元/W,接近一年時間,單晶PERC電池的價格下跌了30%以上。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PERC電池價格快速下跌開始沖擊那些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的電池生產廠家,整個電池行業的出貨量開始向一線大廠集中。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顯示,到2019年12月,產能小于1GW的電池廠商產能利用率跌到了4成,產能小于2GW大于1GW的電池廠商的產能利用率也跌到了5成以下。作為對比,2GW以上產能規模的電池生產商,產能利用率則不降反升,突破了8成。
至于成本控制能力公認最為出色的通威股份,截至2019年11月,其電池產能已經連續63個月滿產滿銷,開工率100%。
PERC電池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優異的一線廠商加速擴產,來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并擠出那些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的中小電池生產商。
“通威、愛旭的擴產是零和游戲。”上述電池生產商的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一線大廠擴張的PERC電池新產能不僅將擠掉市場上弱勢的多晶電池,也將對早期的PERC產能形成替代。
一家電池設備企業負責人在投資者交流會中表示,隨著新PERC產能在2020年集中投產,預計2020年將有30-40GW多晶產能面臨淘汰,同時前兩三年投產的約20GW老PERC產能因成本較高也可能被淘汰。
光伏電池的頭部廠商通過擴張產能來提升市占率僅是目標之一,事實上,由于新產能相比舊產能的競爭力優勢,頭部廠商也不得不繼續擴產。
光伏電池產線作為固定資產投產,一般在十年折舊,但由于光伏行業技術更迭非常快速,電池產線往往在短短幾年間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在PERC電池從2016年快速產業化以來,光伏行業經歷了一個技術更迭異常快速的5年,5年間,每年PERC電池的轉換效率都在不斷提升,新建產能的生產效率在快速提高,投資成本卻大幅下降。
2011-2016年,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年提升約0.3%,2016年至今,PERC電池的轉換效率年提升達到了0.5%,以上個月隆基西安投產的5GW電池項目為例,PERC電池量產效率已經超過了23%。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PERC電池產線投資成本已經降到了30.3萬元/MW,折合約3億元/GW。
一家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在2016年,一條1GW的電池長線投資成本要超過5億元,但現在最新的投資成本只要1.5億元/GW,如果配上好的設備,1GW產線投資成本也就在2億元左右。
與投資成本大幅降低相對應,是PERC電池產線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這些帶來了新產能相比舊產能的競爭優勢,隨著PERC新產能的投產,早前從常規電池改造而來的PERC電池產線,以及二三年前投產的PERC電池產線,都面臨淘汰風險。
“頭部廠商需要擴張新產能,來保持競爭力。”上述負責人表示,為了攤薄舊產能的相對較高的成本,也需要投產更大規模的低成本的新產能,“某種程度來說,電池廠商也不得不擴產。”
資本市場的普遍看好,也對電池廠商的擴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在電池產能上擴產迅猛的廠商,均為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通過發行股票募資,擴充自身的電池產能,而新產能帶來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提升,又反過來推動了公司市值的上漲。
7月24日,隆基股份市值突破2000億元,再次創下記錄,保持全球市值第一的光伏企業地位。7月21日,通威股份市值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家突破千億市值的光伏企業,市值僅次于隆基。
上述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由于光伏電池行業技術更新太快,把3年作為光伏電池產線的投資回收期限比較合理,在現實中,如果一年半還沒有收回投資,就可能存在成本收不回來的風險。
該負責人認為,從投資的角度,2GW的電池產能是一個較為合適的投產規模,其規模足以產生規模效益,盡可能在3年內收回成本,同時又不至于在舊技術、舊產能上投入太多,最后成為面臨淘汰的“包袱”。
“現在電池廠商的大規模擴產,資本市場的推動是關鍵因素之一,”上述負責人表示,他不太認同如此大規模的擴產,“但資本市場還認可這個故事。”
04
技術大變局
PERC技術的量產效率在7月初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隆基西安5GWPERC電池項目投產,PERC電池的平均量產效率超過了23%。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PERC單晶電池平均量產效率為22.4-22.5%,最高量產效率接近23%。
去年1月份,隆基曾宣布PERC電池實驗室轉換效率達到了24.06%,刷新了PERC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
業內普遍認為,23%的量產效率已經接近PERC電池技術的極限,未來還可以向24%效率提升,但將會是投入大、提效小的局面,和過去通過較少的投入,就可以獲得比較明顯的效率提升不同了。
光伏發電正處在普遍平價的前夜,光伏電站更低的度電成本意味著更高的投資收益,這也倒逼整個光伏制造業,來提供更低度電成本的電池、組件產品。對下游電站來說,電池、組件轉換效率的提升,對降低度電成本至關重要。
從2015年起,提升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就成為光伏行業的中心邏輯。其背后,是組件成本在光伏電站系統成本中的比例不斷降低,這意味著,僅僅降低組件成本對降低整個電站系統成本的收益越來越小。
通過提升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可以在同等面積、重量的組件產品上,輸出更大的功率,這意味著光伏電站將需要更少的逆變器、電纜、支架等輔助設備,由于輔助系統成本在電站系統成本中的比例已經突破了50%,這使得轉換效率提升相比降低組件成本,能為電站系統帶來更大的度電成本降低。
由于PERC電池技術轉換效率提升已經接近天花板,整個光伏制造業開始在硅片端進行革新,通過推出更大尺寸硅片產品,帶動電池、組件產線生產效率提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大硅片也推動著組件向更大功率發展。
大硅片帶來的更大功率組件產品,與提高轉換效率具有相同的效應,即降低輔助設備所需的數量,從而更有效降低度電成本。
硅片尺寸的提升在不斷突破現有產業及配套供應鏈的邊界條件。硅片尺寸從156.85mm提升到158.85mm,利用了組件的冗余面積,電池、組件舊有產線也僅需微調即可,最終電池、組件產線提升了效率,組件產品提升了功率,158.55mm硅片很快成為主流。
接下來是隆基推出的166mm硅片,組件面積增大,功率顯著提高,電池、組件產線升級改造就可以兼容166mm硅片。
相比166mm硅片更大的182mm硅片,同樣增大了組件面積,大幅提高了功率,讓組件廠商的組件產品普遍突破了500W。兼容182mm硅片需要新建電池、組件產線,但這一尺寸考慮到了產業配套的成熟度,比如現有運輸用的集裝箱、逆變器、支架的匹配度。
中環股份推出的210mm硅片則突破了各項邊界條件。兼容210mm硅片需要新建電池、組件產線。天合光能、東方日升基于210mm硅片推出了600W+的組件設計方案,為匹配這一大功率組件,逆變器、支架等輔助設備廠商正在研發相匹配的新產品。
光伏組件在短短的半年里,就從500W+躍升到600W+,進入了供應鏈需圍繞大功率組件研發新產品的新階段,這實際意味著通過增大硅片尺寸提高電池、組件產線生產效率,推動更大功率組件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逼近了現有光伏產業鏈水平的極限。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技術專家表示,通過增大硅片尺寸,來提高組件功率,降低系統度電成本,是一條較低投入較高回報的技術路徑,因為硅片在尺寸上的革新,新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向后推遲了。
今年5月29日,工信部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要求新增單晶電池片轉換效率需大于23%,這個效率是目前PERC電池量產效率的最高值。
政策的推動,以及硅片向大尺寸演進接近極限,使得光伏電站降低度電成本的壓力再次來到了電池端,光伏電池制造業面臨著提高效率的壓力。
各家電池廠商都在儲備相應的電池技術,以保證在下一輪的電池技術革新中不至于掉隊。比如在通威的四年擴產規劃中,提到通威在PERC+、TOPCon、HJT新型電池技術上均有重點布局。
PERC+是在PERC電池技術上在加入其它工藝,來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還是屬于PERC電池技術范疇,TOPCon和HJT電池技術則是業內公認最有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
TOPCon和HJT技術公認相比Perc更具有轉換效率的增長潛力。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賈銳表示,TOPCon技術的最高量產效率已經達到了23.6%;晉能科技則公開表示,其HJT技術量產平均效率已經達到了23.85%,并計劃在今年底突破24%。
但制約TOPCon和HJT技術產業化的關鍵在于投資成本。考慮到投資成本,PERC電池技術仍然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電池技術路線。
賈銳表示,同為1GW電池產線,TOPCon技術要比PERC技術高出30-40%的投資成本,而HJT技術則為PERC電池技術投資成本的3倍以上。此外,不管在電池片的良品率以及產線長周期穩定運行方面,TOPCon和HJT技術都難以比肩成熟的PERC電池技術。
江亞俐認為,至少在三年之內,PERC電池技術都將是市場的絕對主流。這也是光伏業內的主流觀點。
上述資深技術專家表示,目前比較穩妥的一種技術升級路線是投資PERC產線,為后續的PERC+、TopCon技術預留升級空間,等待技術成熟,先升級PERC+技術,再升級TOPCon技術,相對風險比較低。
TOPCon技術可以在PERC電池產線上升級改造,而HJT電池技術則必須新建電池產線,而且TOPCon電池的投資成本要遠低于HJT電池,因此多位業內人士均看好TOPCon技術成為PERC的替代技術。
深圳拉普拉斯能源技術公司是專注TOPCon電池技術的設備生產商。拉普拉斯總經理林佳繼認為,PERC+技術也正在研究之中,并未成熟,并不一定是現有PERC技術到TOPCon技術的中間過渡技術路線,如果TOPCon技術成本進一步降低,現有的電池生產商完全沒必要在PERC+技術上繼續投入精力,可以直接升級到TOPCon技術。
林佳繼透露,今年拉普拉斯接到的設備訂單對應的TOPCon產能已達6GW,為應對即將到來TOPCon電池產能建設,拉普拉斯位于無錫的TOPCon設備生產基地將在年底投產,該基地的設備產能可供應每年20GW以上的TOPCon電池生產設備。
一家光伏電池上市公司的原首席技術官表示,他更看好HJT電池技術的前景,HJT技術多年來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HJT電池技術專利擁有者日本三洋的專利壁壘,2015年三洋專利保護期滿后,HJT技術產業化進入了快車道。
“HJT技術和TOPCon技術在賽跑,現在TOPCon技術跑得稍微領先一點,但不代表會先到終點。”上述技術專家表示,未來隨著技術突破,HJT技術的成本會大幅降低,就好像金剛線切割技術成熟,推動單晶成為主流一樣。
江亞俐認為,至少在2023年之前,PERC電池產能還將是新增電池產能的絕對主流,包括HJT、TOPCon、HBC在內的N型電池技術,將合計不足10%的市場裝機規模,其中TOPCon技術占據6成份額。
05
王無恒王?
在中國光伏電池業大規模發展的近二十年間,位列第一的電池生產商變動頻繁。
尚德電力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已經在2019年宣布破產;賽維LDK也曾經進行過規模龐大的光伏電池擴產,如今其在合肥的電池資產已經出售給通威股份。
就在通威、愛旭快速崛起之前,中國臺灣電池廠商還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以通威、愛旭為代表的專業電池生產商興起后,臺灣電池廠商的市場份額和產能都在不斷萎縮。
晶澳也曾經登上過全球光伏電池第一的寶座,也在通威、愛旭的迅速擴產下,名次被擠到后面。
通威和愛旭都宣布了大規模的電池產能擴張計劃,希望通過擴產,來提高市占率,鞏固自身在光伏電池行業的地位。
上述兩家公司都在借助這一輪的PERC電池技術浪潮興起,考慮到中國光伏電池業正處于一個技術變革的關口,現在的頭部電池廠商還會在下一個技術商業化時,保持在電池業內的領先位置嗎?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電池產業技術更迭非常迅速,新產能在生產效率和投資成本上的比較優勢,使其在與舊產能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相比常規單晶電池,PERC電池在效率上占據優勢,常規單晶電池在市場上又優于多晶電池,即使在PERC電池內部,新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要優于常規單晶電池升級改造而來的PERC電池產能,最新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又要明顯優于早幾年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
光伏電池的新進入者,其電池產能總是因為新投產,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就好像通威和愛旭的崛起一樣,疊加新電池產能和新技術,是其非硅成本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為應對新產能的沖擊,頭部電池廠商往往選擇擴產來保持自己電池產能的競爭力,擴產的總是最具競爭力的新產能,不斷有更大規模的新產能投產,也可以攤薄舊有產能相對較高的舊成本。
面對新產能的沖擊,頭部廠商還可以通過擴產來防御,但面對新興電池技術的到來,頭部廠商往往反應相對要慢一些。
由于具有專業的設備生產商,可以提供標準的產線設備,而業內人員又流動頻繁,這使得中國光伏電池廠商很難保持相對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
一位業內技術專家認為,頭部電池廠商意味著已經擁有龐大的電池產能,這些產能往往還沒有折舊完成,全部收回投資成本,這導致頭部廠商在接納新技術,并快速大規模擴產上態度偏向保守。
這首先要取決于新電池技術能夠多快取代現有技術。行業主流觀點認為PERC電池技術至少在3-5年內仍然會占據市場絕對主流。但押注TOPCon和HJT技術的相關廠商顯然不這么認為。
作為一家TOPCon電池設備廠商的創始人,林佳繼認為TOPCon技術就是下一代大規模商業化的新型電池技術。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就是擴產的最佳時機。”林佳繼表示,在這個時間節點擴產TOPCon電池的廠商,會在未來的電池市場中獲得一個好的市場地位和投資回報。
一位正在尋求資本投資HJT產線的技術專家則表示,HJT技術正處在成本快速下降的前夜,他預計到明年,HJT技術的投資成本就會降到與PERC技術相當。
林佳繼認為,新的電池廠商的領導者往往需要超前布局新技術,在合適的時機擴產,擴產要迅速,以拉開與同行的差距,因此,他覺得新技術出現會讓行業再次出現跨界進入的電池投資商,這些投資商既沒有存量的產能“包袱”,也沒有思想包袱,就好像通威從水產飼料生產切入到光伏電池行業,東方希望集團切入到多晶硅行業一樣。
“說不定新的光伏電池新星會來自家電等傳統行業,”林佳繼說,家電行業的收入、利潤增長都到了天花板,通過管理控制成本也做到極致,而且家電巨頭都對新能源行業密切關注,“TCL控股中環股份就是一個信號。”
2019年中國多晶硅前五大生產商產量占比為69.3%,硅片則為72.8%。在組件環節,前五大生產商也占據了42.8%的產量份額。
中國光伏電池的頭部廠商正在迅速擴產,以改變這一局面。今年2月,通威股份發布2020-2023年的發展計劃,其中電池片產能計劃到2023年達到80-100GW。該公司計劃到2023年電池片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30-50%。
愛旭股份的擴產計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今年1月,愛旭股份發布了未來三年(2020~2022)擴產計劃,計劃到今年底將光伏電池產能擴張到22GW,2021年底達到32GW,2022年底達到45GW。
一線的光伏電池廠商也在緊跟頭部企業擴產。由于整體光伏電池產能的嚴重過剩,這意味著大量的二三線電池生產商將逐漸出局。
光伏電池一線廠商的低成本、高品質,以及不斷擴產的更具競爭力的新產能,讓光伏電池行業呈現出強者愈強的格局。
但這樣的趨勢仍然存在變數。隨著現有電池技術的轉換效率逐漸達到天花板,光伏電池行業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多種技術路線正在加緊賽跑,以率先突破技術經濟性的臨界點,成為下一代大規模商業化的主流電池技術。
在這個光伏電池技術變革的前夜,各家正在押注看好的下一代技術。由于光伏電池行業有專業的設備生產商,行業內人員流動頻繁,幾乎沒有技術壁壘。這意味著在下一代技術突破臨界點后,押對方向的生產商,將享有最好的利潤回報,并可以在最佳時機擴產,就像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走過的路一樣。
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是現有電池技術的最大獲利者,正在積極擴產,并布局各種技術方向,以在這個沒有技術壁壘的行業建立壁壘。其他的一些電池生產商,也在押注下一代的電池技術,只等經濟性一旦突破,就立刻擴產。還有一些投資商,也在密切關注、跟進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的進展,他們也希望能夠搶準時機,復制通威、愛旭的成功故事。
從前所未有的產能擴張,到又一次的技術更替關口,中國光伏電池業迎來了一個變局時刻。在中國光伏業大規模發展的近二十年,這樣的變局已經發生了很多次。在最終結局塵埃落定之前,各家電池生產商的起伏成敗都還是未知數。
01
電池雙雄
第三方市場咨詢機構PVInfolink數據庫統計,2019年光伏電池片出貨量排名前兩位的分別為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榜單的出貨統計,未計入垂直一體化廠商對自有組件的出貨。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上的領先地位,很大程度源于其在PERC電池上超前布局和大規模擴產。以PERC電池產能計,通威股份為全球第一,愛旭則緊隨其后。
PERC電池即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通過在常規電池的背面疊加鈍化層,可以提高轉換效率。相比常規電池,PERC電池產線上只須增加兩道工藝,一道鍍膜鈍化,一道激光開槽。
PERC電池技術可在原電池產線上升級改造。2014年前后,中國光伏制造廠商開始逐漸導入PERC電池生產線。大規模產能擴產集中在2018、2019年。
中國光伏產業協會統計顯示,2019年PERC電池占比已經達到了65%,超過了常規電池。與PERC電池市占率提高相對應,是PERC電池產能的快速擴張,2019年PERC電池產能已達到116GW,2019年年初尚為57GW,2020年有望達到188GW。
通威集團進入光伏電池領域要追溯到2013年(2016年將光伏資產注入控股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以8.7億元收購了原來的光伏龍頭賽維LDK位于合肥的電池資產,并正式成立了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在此之前,通威集團的主營業務是水產飼料和畜禽飼料的生產和銷售,并已經在2007年先行進入了光伏制造的上游多晶硅的生產和銷售。
2015年4月,通威太陽能公司首次亮相當年全球最大光伏展——SNEC展會。當時業內還未預料到,這家光伏電池的新進入者很快會成為業內龍頭。
通威的動作非常之快。賽維LDK的原電池產線是多晶電池技術路線,通威太陽能在合肥賽維的電池產線上積累技術經驗。很快,在重新啟動賽維電池產線兩年后,通威開始在成都率先擴產新產能,布局雙流的5GW晶硅電池項目,一期1GW,二期2GW,技術路線已經切換到單晶電池路線。
隆基股份作為單晶硅片的龍頭,在2014年多晶占據市場頂點的時候,就看出單晶取代多晶的趨勢,并向下游拓展,隨著單晶取代多晶成為現實,隆基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通威布局單晶的節奏與隆基相似。到2017年9月,通威已經擁有了3GW的單晶電池產線,以及原合肥2.4GW的多晶電池產線,當年產能已經達到了5.4GW。
在2015年,僅依靠合肥舊有多晶電池線,通威就已經成為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并成功將賽維虧損的電池資產扭虧為盈。隨著后續電池產能的逐步投產,通威很快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電池廠商。
通威切入到PERC電池是在雙流電池基地三期,3.2GW的單晶電池產線加入了PERC工藝,并于2018年底投產,此外又在合肥投資2.3GW的PERC電池產線,并于2019年1月投產,這使得通威的PERC產能很快達到了5.5GW。
到了2019年,通威的電池產能在雙流、合肥兩大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再次開辟四川眉山電池生產基地和成都金堂生產基地,每個生產基地的規劃的電池產能都突破了10GW,其中金堂電池生產基地規劃產能達到了30GW。
截至2019年底,通威的電池產能已經達到了16GW,2019年通威的單晶PERC電池片出貨超過10GW。據PVInfolink統計,通威電池片出貨量從2017-2019年連續三年位列世界第一。
相比通威股份,愛旭股份進入光伏電池領域的時間更早。愛旭股份成立于2009年,最早也是從事多晶電池的生產、銷售。2017年,愛旭股份將其廣東佛山的多晶電池產線改造為單晶產線,并在次年再次升級為PERC電池產能。
廣東佛山之外,愛旭股份還在浙江義烏和天津布局PERC電池生產基地。截至2019年底,愛旭股份PERC電池產能達到了10GW,隨著義烏二期電池項目在今年1月投產,愛旭股份的PERC電池產能達到了15GW,僅次于通威股份。
據PVInfolink統計,2018、2019年,愛旭股份的電池片出貨量僅次于通威,并在PERC電池出口方面位居第一。
愛旭股份和通威股份都公布了規模龐大的擴產計劃。愛旭規劃到2022年底,電池產能達到45GW;通威計劃到2022年電池片產能達到6080GW,2023年達到80-100GW。
第三方產業咨詢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深分析師江亞俐認為,2023年之前,全球光伏年新增裝機預計不會超過170GW。
如果愛旭和通威的產能規劃如約落地,這意味著到2022年底,僅愛旭、通威兩家電池產能合計就將達到105-125GW。兩家的全球市占率將可能達到70%以上。
兩家企業都有電池行業的技術經驗的積累,并超前布局,抓住了單晶替代多晶的歷史機遇,并在后續PERC技術革新潮流中,搶準時機,在2018年就大規模擴產PERC電池產能,從而成為電池行業的領導者。
02
模式之爭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領域的快速崛起,掀起了一股專業電池生產商的潮流。兩者的迅猛發展,不僅體現在產能的迅速擴張上,在光伏電池的成本控制方面,也遠遠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通威擁有最好的成本。”江亞俐說。在光伏行業內部,一般認為通威的成本控制能力是獨一檔,愛旭和其他一線電池廠商是一檔,其他電池廠商再一檔。
成本控制能力是光伏電池競爭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光伏電池設備商可以提供標準化的設備,因此對整個生產流程的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則成了電池生產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業界一般認為,通威在光伏電池上做到的低成本與其在管理模式上的創新相關。
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精細化管理以及引入先進的無人生產線,通威股份在光伏電池的非硅成本控制上一直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年報顯示,2019年通威電池片銷量13.33GW,其中多晶3.2GW,單晶10.13GW,平均非硅成本0.23元/瓦。
通威公告顯示,如果僅計算單晶PERC產能,通威的非硅成本平均為0.22元/W左右,低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的行業內平均單晶PERC非硅成本0.34元/W的水平。
愛旭股份的非硅成本略高于通威,但仍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據招商證券研報,2019年愛旭股份單晶PERC電池非硅成本為0.25元每瓦,未來隨著兼容210mm大硅片的新產線投產,非硅成本有望達到0.21元/瓦。
值得注意的是,愛旭和通威均沒有或僅有極小的組件產能,這意味著他們生產的光伏電池幾乎全部供應到公開市場,這與垂直一體化廠商電池產能絕大多數都供應給自身的組件業務,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通威與愛旭在電池非硅成本控制上的優異表現,并非源于其專攻電池片生產。
“主要是新產能、新設備。”一位不愿具名的電池生產商負責人表示,在光伏電池領域,新投產的產線往往比舊有產線更具有競爭力,生產效率提高,同時投資成本降低。
不僅通威、愛旭,包括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一線廠商新投產的電池產線,同樣具備與通威、愛旭相比肩的非硅成本。
咨詢機構EnergyTrend曾在2018年做過各光伏電池企業非硅成本的分析,通威股份和隆基泰州工廠處于第一梯隊,擁有最好的非硅成本,愛旭和天合、阿特斯、晶澳、晶科等一線廠商的新投產電池產線擁有相當的非硅成本,第三梯隊則是一些二、三線電池生產商,第四梯隊是產能小于1GW,不能正常運營的電池廠商。
不管從成本控制、還是轉換效率提升,專業化生產的模式并沒有相對垂直一體化模式的獨特的競爭力,其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仍然有賴各家提升管理水平、投產高效率新產線,以及各家的研發團隊水平。
上述不愿具名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恰恰相反,專業電池生產商的電池產線,經過幾年后,相比新建產能也會失去競爭力,這時候往往會選擇向下游發展,去做組件,甚至發展電站業務,來盡可能延長這些已成為舊產線的生命周期,讓生產的失去競爭力的電池片在體系內消化。
晶澳太陽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晶澳起家即從事光伏電池的研發、生產,2006年進入光伏電池領域后很快擴張產能,躍升為世界電池生產商前列,到了2011年,晶澳開始拓展組件業務,在合肥投資電池、組件一體化基地,之后又發展電站業務。
通威、愛旭大規模進入光伏電池領域的時間還不長,那些投產的電池產線還沒有成為失去競爭力的“包袱”,不過通威已經呈現出向下游發展的趨勢,除了上游更早進入的多晶硅領域,通威也有少量的組件業務,以及較大規模的光伏電站。
03
擴產不停歇
通威和愛旭在光伏電池上的擴產計劃令業界印象深刻,但事實上,光伏電池的擴產是一線電池廠商的普遍行為。
上個月初,隆基股份在西安的5GW單晶電池項目正式投產,這只是隆基三年擴產計劃(20192021)中電池產能布局的一個項目。按照隆基規劃,2021年PERC電池產能將達到20GW。
從2019年以來,不僅通威、愛旭,包括隆基、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一線廠商均在PERC電池上不斷擴產。
從去年7月份開始,單晶PERC電池開始快速跌價。去年6月底,單晶PERC電池片的市場均價還在1.16元/W左右,到今年6月,158.75mm單晶PERC電池片市場均價已經跌至0.79元/W,接近一年時間,單晶PERC電池的價格下跌了30%以上。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PERC電池價格快速下跌開始沖擊那些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的電池生產廠家,整個電池行業的出貨量開始向一線大廠集中。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顯示,到2019年12月,產能小于1GW的電池廠商產能利用率跌到了4成,產能小于2GW大于1GW的電池廠商的產能利用率也跌到了5成以下。作為對比,2GW以上產能規模的電池生產商,產能利用率則不降反升,突破了8成。
至于成本控制能力公認最為出色的通威股份,截至2019年11月,其電池產能已經連續63個月滿產滿銷,開工率100%。
PERC電池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優異的一線廠商加速擴產,來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并擠出那些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的中小電池生產商。
“通威、愛旭的擴產是零和游戲。”上述電池生產商的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一線大廠擴張的PERC電池新產能不僅將擠掉市場上弱勢的多晶電池,也將對早期的PERC產能形成替代。
一家電池設備企業負責人在投資者交流會中表示,隨著新PERC產能在2020年集中投產,預計2020年將有30-40GW多晶產能面臨淘汰,同時前兩三年投產的約20GW老PERC產能因成本較高也可能被淘汰。
光伏電池的頭部廠商通過擴張產能來提升市占率僅是目標之一,事實上,由于新產能相比舊產能的競爭力優勢,頭部廠商也不得不繼續擴產。
光伏電池產線作為固定資產投產,一般在十年折舊,但由于光伏行業技術更迭非常快速,電池產線往往在短短幾年間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在PERC電池從2016年快速產業化以來,光伏行業經歷了一個技術更迭異常快速的5年,5年間,每年PERC電池的轉換效率都在不斷提升,新建產能的生產效率在快速提高,投資成本卻大幅下降。
2011-2016年,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年提升約0.3%,2016年至今,PERC電池的轉換效率年提升達到了0.5%,以上個月隆基西安投產的5GW電池項目為例,PERC電池量產效率已經超過了23%。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PERC電池產線投資成本已經降到了30.3萬元/MW,折合約3億元/GW。
一家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在2016年,一條1GW的電池長線投資成本要超過5億元,但現在最新的投資成本只要1.5億元/GW,如果配上好的設備,1GW產線投資成本也就在2億元左右。
與投資成本大幅降低相對應,是PERC電池產線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這些帶來了新產能相比舊產能的競爭優勢,隨著PERC新產能的投產,早前從常規電池改造而來的PERC電池產線,以及二三年前投產的PERC電池產線,都面臨淘汰風險。
“頭部廠商需要擴張新產能,來保持競爭力。”上述負責人表示,為了攤薄舊產能的相對較高的成本,也需要投產更大規模的低成本的新產能,“某種程度來說,電池廠商也不得不擴產。”
資本市場的普遍看好,也對電池廠商的擴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在電池產能上擴產迅猛的廠商,均為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通過發行股票募資,擴充自身的電池產能,而新產能帶來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提升,又反過來推動了公司市值的上漲。
7月24日,隆基股份市值突破2000億元,再次創下記錄,保持全球市值第一的光伏企業地位。7月21日,通威股份市值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家突破千億市值的光伏企業,市值僅次于隆基。
上述電池廠商負責人表示,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由于光伏電池行業技術更新太快,把3年作為光伏電池產線的投資回收期限比較合理,在現實中,如果一年半還沒有收回投資,就可能存在成本收不回來的風險。
該負責人認為,從投資的角度,2GW的電池產能是一個較為合適的投產規模,其規模足以產生規模效益,盡可能在3年內收回成本,同時又不至于在舊技術、舊產能上投入太多,最后成為面臨淘汰的“包袱”。
“現在電池廠商的大規模擴產,資本市場的推動是關鍵因素之一,”上述負責人表示,他不太認同如此大規模的擴產,“但資本市場還認可這個故事。”
04
技術大變局
PERC技術的量產效率在7月初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隆基西安5GWPERC電池項目投產,PERC電池的平均量產效率超過了23%。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PERC單晶電池平均量產效率為22.4-22.5%,最高量產效率接近23%。
去年1月份,隆基曾宣布PERC電池實驗室轉換效率達到了24.06%,刷新了PERC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
業內普遍認為,23%的量產效率已經接近PERC電池技術的極限,未來還可以向24%效率提升,但將會是投入大、提效小的局面,和過去通過較少的投入,就可以獲得比較明顯的效率提升不同了。
光伏發電正處在普遍平價的前夜,光伏電站更低的度電成本意味著更高的投資收益,這也倒逼整個光伏制造業,來提供更低度電成本的電池、組件產品。對下游電站來說,電池、組件轉換效率的提升,對降低度電成本至關重要。
從2015年起,提升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就成為光伏行業的中心邏輯。其背后,是組件成本在光伏電站系統成本中的比例不斷降低,這意味著,僅僅降低組件成本對降低整個電站系統成本的收益越來越小。
通過提升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可以在同等面積、重量的組件產品上,輸出更大的功率,這意味著光伏電站將需要更少的逆變器、電纜、支架等輔助設備,由于輔助系統成本在電站系統成本中的比例已經突破了50%,這使得轉換效率提升相比降低組件成本,能為電站系統帶來更大的度電成本降低。
由于PERC電池技術轉換效率提升已經接近天花板,整個光伏制造業開始在硅片端進行革新,通過推出更大尺寸硅片產品,帶動電池、組件產線生產效率提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大硅片也推動著組件向更大功率發展。
大硅片帶來的更大功率組件產品,與提高轉換效率具有相同的效應,即降低輔助設備所需的數量,從而更有效降低度電成本。
硅片尺寸的提升在不斷突破現有產業及配套供應鏈的邊界條件。硅片尺寸從156.85mm提升到158.85mm,利用了組件的冗余面積,電池、組件舊有產線也僅需微調即可,最終電池、組件產線提升了效率,組件產品提升了功率,158.55mm硅片很快成為主流。
接下來是隆基推出的166mm硅片,組件面積增大,功率顯著提高,電池、組件產線升級改造就可以兼容166mm硅片。
相比166mm硅片更大的182mm硅片,同樣增大了組件面積,大幅提高了功率,讓組件廠商的組件產品普遍突破了500W。兼容182mm硅片需要新建電池、組件產線,但這一尺寸考慮到了產業配套的成熟度,比如現有運輸用的集裝箱、逆變器、支架的匹配度。
中環股份推出的210mm硅片則突破了各項邊界條件。兼容210mm硅片需要新建電池、組件產線。天合光能、東方日升基于210mm硅片推出了600W+的組件設計方案,為匹配這一大功率組件,逆變器、支架等輔助設備廠商正在研發相匹配的新產品。
光伏組件在短短的半年里,就從500W+躍升到600W+,進入了供應鏈需圍繞大功率組件研發新產品的新階段,這實際意味著通過增大硅片尺寸提高電池、組件產線生產效率,推動更大功率組件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逼近了現有光伏產業鏈水平的極限。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技術專家表示,通過增大硅片尺寸,來提高組件功率,降低系統度電成本,是一條較低投入較高回報的技術路徑,因為硅片在尺寸上的革新,新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向后推遲了。
今年5月29日,工信部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要求新增單晶電池片轉換效率需大于23%,這個效率是目前PERC電池量產效率的最高值。
政策的推動,以及硅片向大尺寸演進接近極限,使得光伏電站降低度電成本的壓力再次來到了電池端,光伏電池制造業面臨著提高效率的壓力。
各家電池廠商都在儲備相應的電池技術,以保證在下一輪的電池技術革新中不至于掉隊。比如在通威的四年擴產規劃中,提到通威在PERC+、TOPCon、HJT新型電池技術上均有重點布局。
PERC+是在PERC電池技術上在加入其它工藝,來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還是屬于PERC電池技術范疇,TOPCon和HJT電池技術則是業內公認最有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
TOPCon和HJT技術公認相比Perc更具有轉換效率的增長潛力。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賈銳表示,TOPCon技術的最高量產效率已經達到了23.6%;晉能科技則公開表示,其HJT技術量產平均效率已經達到了23.85%,并計劃在今年底突破24%。
但制約TOPCon和HJT技術產業化的關鍵在于投資成本。考慮到投資成本,PERC電池技術仍然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電池技術路線。
賈銳表示,同為1GW電池產線,TOPCon技術要比PERC技術高出30-40%的投資成本,而HJT技術則為PERC電池技術投資成本的3倍以上。此外,不管在電池片的良品率以及產線長周期穩定運行方面,TOPCon和HJT技術都難以比肩成熟的PERC電池技術。
江亞俐認為,至少在三年之內,PERC電池技術都將是市場的絕對主流。這也是光伏業內的主流觀點。
上述資深技術專家表示,目前比較穩妥的一種技術升級路線是投資PERC產線,為后續的PERC+、TopCon技術預留升級空間,等待技術成熟,先升級PERC+技術,再升級TOPCon技術,相對風險比較低。
TOPCon技術可以在PERC電池產線上升級改造,而HJT電池技術則必須新建電池產線,而且TOPCon電池的投資成本要遠低于HJT電池,因此多位業內人士均看好TOPCon技術成為PERC的替代技術。
深圳拉普拉斯能源技術公司是專注TOPCon電池技術的設備生產商。拉普拉斯總經理林佳繼認為,PERC+技術也正在研究之中,并未成熟,并不一定是現有PERC技術到TOPCon技術的中間過渡技術路線,如果TOPCon技術成本進一步降低,現有的電池生產商完全沒必要在PERC+技術上繼續投入精力,可以直接升級到TOPCon技術。
林佳繼透露,今年拉普拉斯接到的設備訂單對應的TOPCon產能已達6GW,為應對即將到來TOPCon電池產能建設,拉普拉斯位于無錫的TOPCon設備生產基地將在年底投產,該基地的設備產能可供應每年20GW以上的TOPCon電池生產設備。
一家光伏電池上市公司的原首席技術官表示,他更看好HJT電池技術的前景,HJT技術多年來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HJT電池技術專利擁有者日本三洋的專利壁壘,2015年三洋專利保護期滿后,HJT技術產業化進入了快車道。
“HJT技術和TOPCon技術在賽跑,現在TOPCon技術跑得稍微領先一點,但不代表會先到終點。”上述技術專家表示,未來隨著技術突破,HJT技術的成本會大幅降低,就好像金剛線切割技術成熟,推動單晶成為主流一樣。
江亞俐認為,至少在2023年之前,PERC電池產能還將是新增電池產能的絕對主流,包括HJT、TOPCon、HBC在內的N型電池技術,將合計不足10%的市場裝機規模,其中TOPCon技術占據6成份額。
05
王無恒王?
在中國光伏電池業大規模發展的近二十年間,位列第一的電池生產商變動頻繁。
尚德電力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已經在2019年宣布破產;賽維LDK也曾經進行過規模龐大的光伏電池擴產,如今其在合肥的電池資產已經出售給通威股份。
就在通威、愛旭快速崛起之前,中國臺灣電池廠商還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以通威、愛旭為代表的專業電池生產商興起后,臺灣電池廠商的市場份額和產能都在不斷萎縮。
晶澳也曾經登上過全球光伏電池第一的寶座,也在通威、愛旭的迅速擴產下,名次被擠到后面。
通威和愛旭都宣布了大規模的電池產能擴張計劃,希望通過擴產,來提高市占率,鞏固自身在光伏電池行業的地位。
上述兩家公司都在借助這一輪的PERC電池技術浪潮興起,考慮到中國光伏電池業正處于一個技術變革的關口,現在的頭部電池廠商還會在下一個技術商業化時,保持在電池業內的領先位置嗎?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電池產業技術更迭非常迅速,新產能在生產效率和投資成本上的比較優勢,使其在與舊產能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相比常規單晶電池,PERC電池在效率上占據優勢,常規單晶電池在市場上又優于多晶電池,即使在PERC電池內部,新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要優于常規單晶電池升級改造而來的PERC電池產能,最新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又要明顯優于早幾年投產的PERC電池產能。
光伏電池的新進入者,其電池產能總是因為新投產,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就好像通威和愛旭的崛起一樣,疊加新電池產能和新技術,是其非硅成本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為應對新產能的沖擊,頭部電池廠商往往選擇擴產來保持自己電池產能的競爭力,擴產的總是最具競爭力的新產能,不斷有更大規模的新產能投產,也可以攤薄舊有產能相對較高的舊成本。
面對新產能的沖擊,頭部廠商還可以通過擴產來防御,但面對新興電池技術的到來,頭部廠商往往反應相對要慢一些。
由于具有專業的設備生產商,可以提供標準的產線設備,而業內人員又流動頻繁,這使得中國光伏電池廠商很難保持相對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
一位業內技術專家認為,頭部電池廠商意味著已經擁有龐大的電池產能,這些產能往往還沒有折舊完成,全部收回投資成本,這導致頭部廠商在接納新技術,并快速大規模擴產上態度偏向保守。
這首先要取決于新電池技術能夠多快取代現有技術。行業主流觀點認為PERC電池技術至少在3-5年內仍然會占據市場絕對主流。但押注TOPCon和HJT技術的相關廠商顯然不這么認為。
作為一家TOPCon電池設備廠商的創始人,林佳繼認為TOPCon技術就是下一代大規模商業化的新型電池技術。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就是擴產的最佳時機。”林佳繼表示,在這個時間節點擴產TOPCon電池的廠商,會在未來的電池市場中獲得一個好的市場地位和投資回報。
一位正在尋求資本投資HJT產線的技術專家則表示,HJT技術正處在成本快速下降的前夜,他預計到明年,HJT技術的投資成本就會降到與PERC技術相當。
林佳繼認為,新的電池廠商的領導者往往需要超前布局新技術,在合適的時機擴產,擴產要迅速,以拉開與同行的差距,因此,他覺得新技術出現會讓行業再次出現跨界進入的電池投資商,這些投資商既沒有存量的產能“包袱”,也沒有思想包袱,就好像通威從水產飼料生產切入到光伏電池行業,東方希望集團切入到多晶硅行業一樣。
“說不定新的光伏電池新星會來自家電等傳統行業,”林佳繼說,家電行業的收入、利潤增長都到了天花板,通過管理控制成本也做到極致,而且家電巨頭都對新能源行業密切關注,“TCL控股中環股份就是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