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2010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市場規模在2193.3億元左右,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3967.3億元,2010年至2016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38%,行業規模連年增長。雖然我國再生資源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行業仍處于市場化發展初級階段。同時,隨著“洋垃圾”禁令的實施和國內環保政策收緊,國內固體廢物再生行業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壓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按照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數十個生態環保領域的重要政策文件。
在政策的持續引導下,我國環保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果,人民生活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根據《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以來,我國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水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36個重點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已全面展開。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的必然要求。面對巨大的固體廢物量,作為綠色循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的再生資源行業受到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固體廢物產量和進口量驚人。根據環保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6年全國214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4.8億噸;2016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4657.9萬噸,其中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4442萬噸。
自2010年商務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在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布局。黨的十九大也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
為攻克“洋垃圾”頑疾,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進口。2018年新發布的《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將廢五金類、廢船、廢汽車壓件、冶煉渣、工業來源廢塑料等16個品種固體廢物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根據環保部公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實現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9.2%,其中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12%。
在環保監管約束下,我國再生資源產業市場規模和效率有所提高。根據《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2010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市場規模在2193.3億元左右,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3967.3億元,2010年至2016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38%,行業規模連年增長。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63.8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97.14%;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74%。按照《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的指標要求,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
雖然我國再生資源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行業仍處于市場化發展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技術含量低、產業集聚度低、產業小而散、資源回收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隨著“洋垃圾”禁令的實施和國內環保政策收緊,國內固體廢物再生行業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壓力。從短期來看,固體廢物再生行業正面臨陣痛,許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甚至被迫退出市場;從長期來看,這是再生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合理、精細的垃圾分類處理能夠從源頭上有效減少垃圾的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是垃圾回收的前提。《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垃圾計量收費,旨在進一步促進垃圾分類,從根源上降低再生資源收集難度和成本,引導全社會形成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此外,在設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時要充分考慮回收便利性,還要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收集站的整合,實現垃圾清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個網點緊密銜接。
回收和互聯網的嫁接是提高再生資源回收效率的新途徑。2016年,商務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要推廣“互聯網+回收”的新模式。同時《“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方案》也提出要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一方面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建立或整合再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提高回收企業組織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優化再生資源產業鏈。例如,智能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平臺——小黃狗,采用對生活垃圾前端返現分類回收、中端統一運輸、末端集中處理的“智能回收” 新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垃圾回收“最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要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使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線上線下結合,降低回收交易成本。
分揀加工企業上游連接垃圾回收、下游連接加工利用企業,是再生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在轉運和分揀環節,要鼓勵研發和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的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加工設備,提高分揀加工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促進與產廢環節和加工利用環節的充分對接。
在加工利用環節,廢舊商品分揀中心、加工處理基地與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要充分銜接。通過協同發展,提高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揀、利用等環節的運作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回收率。
此外,再生產業園區的規范化建設能夠有效解決再生資源產業鏈短、集散市場功能單一、再生企業小而散的問題。按照環保產業園區的標準建設擁有深加工能力和環保集中處理設施,能夠實現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的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是提升再生產業集聚效應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按照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數十個生態環保領域的重要政策文件。
在政策的持續引導下,我國環保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果,人民生活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根據《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以來,我國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水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36個重點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已全面展開。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的必然要求。面對巨大的固體廢物量,作為綠色循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的再生資源行業受到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固體廢物產量和進口量驚人。根據環保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6年全國214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4.8億噸;2016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4657.9萬噸,其中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4442萬噸。
自2010年商務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在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布局。黨的十九大也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
為攻克“洋垃圾”頑疾,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進口。2018年新發布的《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將廢五金類、廢船、廢汽車壓件、冶煉渣、工業來源廢塑料等16個品種固體廢物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根據環保部公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實現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9.2%,其中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12%。
在環保監管約束下,我國再生資源產業市場規模和效率有所提高。根據《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2010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市場規模在2193.3億元左右,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3967.3億元,2010年至2016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38%,行業規模連年增長。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63.8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97.14%;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74%。按照《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的指標要求,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
雖然我國再生資源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行業仍處于市場化發展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技術含量低、產業集聚度低、產業小而散、資源回收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隨著“洋垃圾”禁令的實施和國內環保政策收緊,國內固體廢物再生行業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壓力。從短期來看,固體廢物再生行業正面臨陣痛,許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甚至被迫退出市場;從長期來看,這是再生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合理、精細的垃圾分類處理能夠從源頭上有效減少垃圾的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是垃圾回收的前提。《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垃圾計量收費,旨在進一步促進垃圾分類,從根源上降低再生資源收集難度和成本,引導全社會形成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此外,在設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時要充分考慮回收便利性,還要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收集站的整合,實現垃圾清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個網點緊密銜接。
回收和互聯網的嫁接是提高再生資源回收效率的新途徑。2016年,商務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要推廣“互聯網+回收”的新模式。同時《“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方案》也提出要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一方面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建立或整合再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提高回收企業組織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優化再生資源產業鏈。例如,智能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平臺——小黃狗,采用對生活垃圾前端返現分類回收、中端統一運輸、末端集中處理的“智能回收” 新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垃圾回收“最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要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使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線上線下結合,降低回收交易成本。
分揀加工企業上游連接垃圾回收、下游連接加工利用企業,是再生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在轉運和分揀環節,要鼓勵研發和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的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加工設備,提高分揀加工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促進與產廢環節和加工利用環節的充分對接。
在加工利用環節,廢舊商品分揀中心、加工處理基地與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要充分銜接。通過協同發展,提高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揀、利用等環節的運作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回收率。
此外,再生產業園區的規范化建設能夠有效解決再生資源產業鏈短、集散市場功能單一、再生企業小而散的問題。按照環保產業園區的標準建設擁有深加工能力和環保集中處理設施,能夠實現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的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是提升再生產業集聚效應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