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風電正迅速進入平價時代,明陽智能也將借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出臺的東風,邁開海上風電大開發步伐。
風電發展迅猛
談起新能源的優越性和發展趨勢,張傳衛表示,最近15年來,我國的風電開發步伐已經從“三北”地區逐漸向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大舉邁進,“2012年,當時大家還都認為河南、陜西、山西這些區域根本沒法開發風電,沒有經濟性,但是到了今天,低風速區域風電開發的經濟性問題已經解決,這些區域已是目前風電開發的重要區域之一。”
張傳衛表示,過去大家以為高原空氣稀薄適合做太陽能,但事實上青海也能開發風電。他介紹:“預計青海光伏和風能開發容量接近5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風光互補將使當地煤炭資源依賴型的經濟體系發生重大變化。”
除陸上風電,近幾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亦非常迅速。張傳衛介紹,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累計核準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了6000萬千瓦,約占世界海上風電開發計劃的七成。“相對于可開發的風電容量來講,深度開發和大規模開發才剛起步,尤其是海上風電,其實去年才全面啟動,而海上風電大開發階段將從今年開始。”
張傳衛還表示,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風向標,無論是在技術創新、裝機容量還是裝備水平等,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18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以上來自于中國,我國風電和光伏的新增裝機容量加起來近7000萬千瓦,約占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70%。
無補貼將促進技術創新
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促進風電、光伏發電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無補貼發展。
在張傳衛看來,無補貼正是行業的技術進步創造并推動的,其也會反過來促進整個行業持續、加速進行技術創新,淘汰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這是一個好事。實際上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促使行業各個環節廠商達成強烈共識,我們必須有低的建設成本和低的運營成本,高的技術水平及高的發電性能來支撐產業規模化發展。”
像明陽智能以技術創新驅動的高端裝備制造商便是推進風電平價上網的重要推手。張傳衛表示,希望從2019年開始,采用明陽提供的風場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除了海上風電)的項目都能實現平價,也就是說,采用明陽的解決方案,都能實現在基準電價下達到內部收益率10%的開發要求。明陽的技術創新,帶動了風電成本降低,促使市場向平價時代過渡。
而對于最近熱炒的電力物聯網概念,張傳衛說,明陽智能兩年前就開始部署能源物聯網,“新能源是民主化的,必然帶來生產和消費的分散式布局,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云存儲等技術搭建能源物聯網,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價值貢獻。”
張傳衛介紹,明陽智能的所有新增裝機均陪伴配備了“亞健康管理系統”,可實現毫秒級上傳數據,自尋優、自診斷。張傳衛表示,未來兩三年后,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可能不僅僅來自于設備制造,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能源物聯網方面的服務業務。
張傳衛說,明陽智能的核心技術不僅僅在于風機的抗臺風技術、混合驅動產品技術路線,還包括新能源解決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技術、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明陽智能從風機提供商到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全生命周期運營服務提供商,不僅擁有重資產,還有提供創新服務的能力,這樣,明陽在價值鏈的前端和后端均有布局,盈利能力大大增強。”
擁抱大灣區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規劃讓身處大灣區腹地的張傳衛倍感振奮。張傳衛表示,灣區發展,能源先行,要構建世界一流灣區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能源新體系,“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構建大灣區高質量現代化能源體系的基本方略,張傳衛建議,發展壯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灣區產業規劃中,要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傳衛粗略算了一筆賬:大灣區內約7000萬固定人口,加上流動人口,總人數近1億,每年10萬億元左右的經濟規模,有近7000億千瓦時的年耗電需求,按照8%的年度電力增長率計算,就是每年需增加560億千瓦時,如果增量中的80%靠新能源解決,那么就需要400多億千瓦時的用電增量。
對于大灣區新能源的結構,張傳衛認為,必須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建議大力開發粵港澳大灣區海上風電,大灣區未來10年新增電力需求都可以由海上風電提供。
風電發展迅猛
談起新能源的優越性和發展趨勢,張傳衛表示,最近15年來,我國的風電開發步伐已經從“三北”地區逐漸向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大舉邁進,“2012年,當時大家還都認為河南、陜西、山西這些區域根本沒法開發風電,沒有經濟性,但是到了今天,低風速區域風電開發的經濟性問題已經解決,這些區域已是目前風電開發的重要區域之一。”
張傳衛表示,過去大家以為高原空氣稀薄適合做太陽能,但事實上青海也能開發風電。他介紹:“預計青海光伏和風能開發容量接近5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風光互補將使當地煤炭資源依賴型的經濟體系發生重大變化。”
除陸上風電,近幾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亦非常迅速。張傳衛介紹,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累計核準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了6000萬千瓦,約占世界海上風電開發計劃的七成。“相對于可開發的風電容量來講,深度開發和大規模開發才剛起步,尤其是海上風電,其實去年才全面啟動,而海上風電大開發階段將從今年開始。”
張傳衛還表示,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風向標,無論是在技術創新、裝機容量還是裝備水平等,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18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以上來自于中國,我國風電和光伏的新增裝機容量加起來近7000萬千瓦,約占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70%。
無補貼將促進技術創新
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促進風電、光伏發電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無補貼發展。
在張傳衛看來,無補貼正是行業的技術進步創造并推動的,其也會反過來促進整個行業持續、加速進行技術創新,淘汰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這是一個好事。實際上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促使行業各個環節廠商達成強烈共識,我們必須有低的建設成本和低的運營成本,高的技術水平及高的發電性能來支撐產業規模化發展。”
像明陽智能以技術創新驅動的高端裝備制造商便是推進風電平價上網的重要推手。張傳衛表示,希望從2019年開始,采用明陽提供的風場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除了海上風電)的項目都能實現平價,也就是說,采用明陽的解決方案,都能實現在基準電價下達到內部收益率10%的開發要求。明陽的技術創新,帶動了風電成本降低,促使市場向平價時代過渡。
而對于最近熱炒的電力物聯網概念,張傳衛說,明陽智能兩年前就開始部署能源物聯網,“新能源是民主化的,必然帶來生產和消費的分散式布局,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云存儲等技術搭建能源物聯網,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價值貢獻。”
張傳衛介紹,明陽智能的所有新增裝機均陪伴配備了“亞健康管理系統”,可實現毫秒級上傳數據,自尋優、自診斷。張傳衛表示,未來兩三年后,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可能不僅僅來自于設備制造,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能源物聯網方面的服務業務。
張傳衛說,明陽智能的核心技術不僅僅在于風機的抗臺風技術、混合驅動產品技術路線,還包括新能源解決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技術、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明陽智能從風機提供商到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全生命周期運營服務提供商,不僅擁有重資產,還有提供創新服務的能力,這樣,明陽在價值鏈的前端和后端均有布局,盈利能力大大增強。”
擁抱大灣區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規劃讓身處大灣區腹地的張傳衛倍感振奮。張傳衛表示,灣區發展,能源先行,要構建世界一流灣區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能源新體系,“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構建大灣區高質量現代化能源體系的基本方略,張傳衛建議,發展壯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灣區產業規劃中,要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傳衛粗略算了一筆賬:大灣區內約7000萬固定人口,加上流動人口,總人數近1億,每年10萬億元左右的經濟規模,有近7000億千瓦時的年耗電需求,按照8%的年度電力增長率計算,就是每年需增加560億千瓦時,如果增量中的80%靠新能源解決,那么就需要400多億千瓦時的用電增量。
對于大灣區新能源的結構,張傳衛認為,必須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建議大力開發粵港澳大灣區海上風電,大灣區未來10年新增電力需求都可以由海上風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