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巴彥淖爾這個內蒙邊陲小城也迎來了一個大投資,6月4日,巴彥淖爾欣顏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風電總裝廠項目開工。根據官方新聞了解,巴彥淖爾欣顏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由首欣集團注冊成立,此次開工建設的風電總裝廠投資2.5億元,占地面積75.5畝。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年產風機200~300臺套,可實現產值30億元。問題的核心在于,巴彥淖爾欣顏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風電總裝廠項目由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撐。作為業內人就不言而喻,又是一次風電裝備產業參與地方風電大基地建設合作大戲的再現。
而在去年8月,由遠景集團投資建設的智能風機裝備制造基地項目,在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一期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52畝,建成后具備年產風電整機500臺能力。
巴彥淖爾大草原(照片來自網絡)
一個小小的巴彥淖爾,迎來了兩家國內兩家風電裝備企業的投資青睞,根據裝備投資企業的BP來看,年產能達到700臺以上,容量超過200萬千瓦,這一切無疑是因為巴彥淖爾豐富的風資源和內蒙的風電大基地規劃落地這棵梧桐樹。
巴彥淖爾市風光資源富集,風能總儲量約1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風電規模在9000萬千瓦左右,風電年等效利用小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而且穩定性好,是全國風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根據《巴彥淖爾市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引進了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等60多家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近500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70%,占自治區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的13%.
錫盟上海電氣風機2019年產品下線(照片來自網絡)
近年來,無論是海上大基地,還是陸上三北大基地,已經成為央企電力企業和風電裝備企業投資肌肉大秀場。我們來清理一下:山東海陽,江蘇鹽城,南通,浙江,福建,廣東,不下十幾個裝備產業基地,前三名的第一梯隊,金風,遠景,明陽,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持續投資多
再看內蒙陸上大基地,錫盟,烏蘭察布,鄂爾多斯,阿拉善,興安盟,包頭等盟市,凡是國企央企背景的風電裝備企業都已在這些地方扎根興業,莊公舞劍,意在沛公,風電帶來的投資GDP已經不是當地政府當初的期望值了,而是后續源源不斷的裝備制造業帶來的產業拉動以及本身帶來的GDP,實現風電全產業鏈的GDP增值。加上電網投資以及電源送出賣電帶來的GDP收入,地方政府已經嘗到了裝備業投資帶來的甜頭,利用有利的風資源優勢,獲得了過去從未想過的經濟騰飛。
裝備制造業一直是國家實體經濟實力的體現,在這方面一直是國企央企的天下(沒有歧視民企的意思)。原因在于制造業的投資大,投資回報期長,相對過去十年發展如日中天的信息產業而言,是一個吃虧不討好的行業。風電裝備企業前十名,前三名基本都是設計為主,采購部件組裝,實行的輕資產模式(明陽自己做葉片,稍微重一點)。而第二梯隊的上汽,海裝,東汽,湘電,運達,聯合動力,都是基本完善的自有核心大部件產業鏈(各不相同,中車稍微完善一點,所以去年價格投標價格較低)。
隨著風電商業模式的變化,從產品銷售到產業鏈服務供應商,無論是海上的風電發展還是陸上大基地風電崛起,都是裝備基地配套而生,從南到北的海上風電,從西到東的陸上大基地風電,基本可以說一個大項目就配套一個裝備產業基地,由于地方政府的GDP要求和資源配置要求,裝備企業無奈被迫去投資,某種意義上說,投資換訂單已經變成未來大項目風機的主要商業模式,而從現有的裝備基地來看,只有經濟實力背景雄厚的大企業集團才能持續的投資。就連我們一直死扛的GE都開始了投資換訂單的路徑,不入鄉隨俗很難啊。
烏蘭察布的600萬千瓦招標開始了陸上風電大訂單的歷史,上海電氣140萬千瓦為起始點,然后是興安盟東汽與金風各150萬千瓦再創新高。過去20-40萬千瓦的陸上風電訂單現在都已經不是什么事了,訂單總額也陸續刷新了海上幾十萬千瓦的大訂單銷售總額。風電不僅僅是大容量機型的時代,而且開始了超大容量的招標時代,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無一例外,這也是平價和低價風電時代的重要特征。隨著大訂單時代的開始,風電裝備行業也更加加劇了行業的整合和自然淘汰,這樣也有利于行業資源的進一步集中,技術力量的進一步加強。風電裝備行業發展到今天,與其他裝備制造業一樣,最后都是由分散到集中,然后剩下實力雄厚和背景雄厚的企業存在。
當然,從商業模式的產業鏈來看,這是一個多方受益,皆大歡喜的局面,但在這方面,個人認為我們的陸上大基地和海上雙海戰略(遠海深海)走的步子可以適當放緩,一方面是我們能源的需求是不是有這么迫切,一方面是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在短期內能達到市場預期的度電成本目標。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可以從長遠考慮,有限的資源有步驟的開發,和采煤沒啥區別。
期待大容量風機和大訂單帶來風機成本的大幅降低,這才是風電與常規電力競爭的重要籌碼。
而在去年8月,由遠景集團投資建設的智能風機裝備制造基地項目,在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一期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52畝,建成后具備年產風電整機500臺能力。
巴彥淖爾大草原(照片來自網絡)
一個小小的巴彥淖爾,迎來了兩家國內兩家風電裝備企業的投資青睞,根據裝備投資企業的BP來看,年產能達到700臺以上,容量超過200萬千瓦,這一切無疑是因為巴彥淖爾豐富的風資源和內蒙的風電大基地規劃落地這棵梧桐樹。
巴彥淖爾市風光資源富集,風能總儲量約1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風電規模在9000萬千瓦左右,風電年等效利用小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而且穩定性好,是全國風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根據《巴彥淖爾市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引進了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等60多家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近500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70%,占自治區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的13%.
錫盟上海電氣風機2019年產品下線(照片來自網絡)
近年來,無論是海上大基地,還是陸上三北大基地,已經成為央企電力企業和風電裝備企業投資肌肉大秀場。我們來清理一下:山東海陽,江蘇鹽城,南通,浙江,福建,廣東,不下十幾個裝備產業基地,前三名的第一梯隊,金風,遠景,明陽,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持續投資多
再看內蒙陸上大基地,錫盟,烏蘭察布,鄂爾多斯,阿拉善,興安盟,包頭等盟市,凡是國企央企背景的風電裝備企業都已在這些地方扎根興業,莊公舞劍,意在沛公,風電帶來的投資GDP已經不是當地政府當初的期望值了,而是后續源源不斷的裝備制造業帶來的產業拉動以及本身帶來的GDP,實現風電全產業鏈的GDP增值。加上電網投資以及電源送出賣電帶來的GDP收入,地方政府已經嘗到了裝備業投資帶來的甜頭,利用有利的風資源優勢,獲得了過去從未想過的經濟騰飛。
裝備制造業一直是國家實體經濟實力的體現,在這方面一直是國企央企的天下(沒有歧視民企的意思)。原因在于制造業的投資大,投資回報期長,相對過去十年發展如日中天的信息產業而言,是一個吃虧不討好的行業。風電裝備企業前十名,前三名基本都是設計為主,采購部件組裝,實行的輕資產模式(明陽自己做葉片,稍微重一點)。而第二梯隊的上汽,海裝,東汽,湘電,運達,聯合動力,都是基本完善的自有核心大部件產業鏈(各不相同,中車稍微完善一點,所以去年價格投標價格較低)。
隨著風電商業模式的變化,從產品銷售到產業鏈服務供應商,無論是海上的風電發展還是陸上大基地風電崛起,都是裝備基地配套而生,從南到北的海上風電,從西到東的陸上大基地風電,基本可以說一個大項目就配套一個裝備產業基地,由于地方政府的GDP要求和資源配置要求,裝備企業無奈被迫去投資,某種意義上說,投資換訂單已經變成未來大項目風機的主要商業模式,而從現有的裝備基地來看,只有經濟實力背景雄厚的大企業集團才能持續的投資。就連我們一直死扛的GE都開始了投資換訂單的路徑,不入鄉隨俗很難啊。
烏蘭察布的600萬千瓦招標開始了陸上風電大訂單的歷史,上海電氣140萬千瓦為起始點,然后是興安盟東汽與金風各150萬千瓦再創新高。過去20-40萬千瓦的陸上風電訂單現在都已經不是什么事了,訂單總額也陸續刷新了海上幾十萬千瓦的大訂單銷售總額。風電不僅僅是大容量機型的時代,而且開始了超大容量的招標時代,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無一例外,這也是平價和低價風電時代的重要特征。隨著大訂單時代的開始,風電裝備行業也更加加劇了行業的整合和自然淘汰,這樣也有利于行業資源的進一步集中,技術力量的進一步加強。風電裝備行業發展到今天,與其他裝備制造業一樣,最后都是由分散到集中,然后剩下實力雄厚和背景雄厚的企業存在。
當然,從商業模式的產業鏈來看,這是一個多方受益,皆大歡喜的局面,但在這方面,個人認為我們的陸上大基地和海上雙海戰略(遠海深海)走的步子可以適當放緩,一方面是我們能源的需求是不是有這么迫切,一方面是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在短期內能達到市場預期的度電成本目標。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可以從長遠考慮,有限的資源有步驟的開發,和采煤沒啥區別。
期待大容量風機和大訂單帶來風機成本的大幅降低,這才是風電與常規電力競爭的重要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