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基建”悄然成為基礎設施領域的關鍵詞。今年兩會,“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又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布局新基建,諸多城市已經行動起來。
如何建設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在成都又將如何建?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出爐。為成都“新基建”清晰了路徑,也明確了未來三年的重點任務。
根據《方案》,到2022年,我市將基本形成技術先進、模式創新、四網融合、支撐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與鐵路、公路、橋梁等傳統基礎設施,共同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支撐力顯著提升。
四網融合
成為成都新基建未來三年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新基建’帶來的發展機遇,不在基建本身,而是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時與勢的結合。”
“在這種背景下,城市新基建的布局,一定要互相滲透、融合發展。”徐曉蘭分析,應該統籌開展新基建協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發展,形成新基建“組合拳”。
成都將如何打好“組合拳”?根據《方案》,未來三年,成都將著力實現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和科創產業網的深度融合。
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綠色的基礎信息網。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數據中心與超算中心實現規模發展、存算均衡、空間集聚、節能降耗。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率先完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任務,高質量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與產業發展全國領先。
建成輻射全球、內暢外聯的樞紐交通網。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成南達萬高鐵、成自瀘高鐵、成都至西寧、川藏鐵路等出川大通道,強化雙核聯動主軸線、構筑通江達海大通道,打造泛歐泛亞國際樞紐中心。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市域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515公里,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建成安全持續、保障有力的智慧能源網。加快推進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級電網建設,持續優化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電網布局,打造支撐東部新區、天府新區等重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慧電網樞紐中心和負荷中心。構建布局合理、高效開放的充電網絡,建成新能源充電樁4.5萬個,更好滿足市民綠色出行需要。
建成創新驅動、集群支撐的科創產業網。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匹配服務鏈、提升供應鏈,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打造集研發設計、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社區服務等為一體的高品質科創空間1000萬平方米,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功能平臺、共性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在產業功能區聚集,形成創新支撐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
16條任務
配套4項工程明確目標和著力點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石建勛認為,從現實情況來看,此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為應對疫情的沖擊,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一方面,以“鐵公機”為主的傳統基建要繼續發力;另一方面,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新基建”要承擔更大的新使命。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激發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成都此次出臺的《方案》,相比全國其他城市而言,較為細化。4項工程共計16條重點任務,每一條都有比較清晰的目標和行動指南。”石建勛評價道。
記者梳理發現,配套四網融合路徑,我市將大力實施基礎信息網攻堅工程、樞紐交通網暢達工程、智慧能源網支撐工程和科創產業網升級工程,并且配套每一項工程都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著力點。
基礎信息網攻堅工程,將著力強基礎、擴終端、建平臺,夯實信息網絡支撐,建設成為5G網絡供給全國領先、行業應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態高度匯聚、產業聚集效應明顯的中國5G創新名城。
樞紐交通網暢達工程,則將著力強樞紐、構網絡、提效能,大力推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構建鏈接全球、輻射歐亞、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實施智慧能源網支撐工程,將著力強供給、優網絡、補短板,加快特高壓高等級供電網絡、天然氣管網、新能源充電樁、加氫站等建設,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供給能力和保障水平。
大力實施科創產業網升級工程,則將目標瞄準為著力強創新、優服務、促發展,堅持以創新生態鏈、產業生態圈推進經濟工作組織方式變革,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大裝置、大平臺、大團隊集聚,增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和條件。
7個領域
均勾勒出清晰的布局和具體任務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的定義,主要涵蓋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7個領域。
認真梳理發現,《方案》在7個領域都有清晰的布局和目標。成都提出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數據中心與超算中心實現規模發展、存算均衡、空間集聚、節能降耗。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
根據《方案》,成都將拓寬川西水電輸入通道,加快推進“甘孜—天府南—成都東”特高壓交流電工程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配套建設成都東特高壓變電站,規劃研究西北能源供給通道。優化500千伏樞紐電網,加快推進成都西、新津、大林、十陵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成都將從建強綜合交通主樞紐、提升軌道交通暢行力和打造智能交通新設施三個方面發力。包括啟動天府樞紐站、東部新區樞紐站建設,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加快成都—資陽(S3線)、成都—眉山(S5線)、成都—德陽(S11線)等市域鐵路建設,高質量完成智能交通前二期建設,啟動智能交通三期規劃建設,加快中德智能網聯四川試驗基地建設,推動基于5G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證與應用等具體行動。
成都將堅持樁站先行、適度超前,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建設,加快構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網絡,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新建公共停車場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車停車位,加強居民小區、商業樓宇、行政辦公、公園、大型產業功能區等重點區域停車場充電樁建設,推進居民小區智能充電試點。
成都還將積極打造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加強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建設,建成國家超算成都中心,規劃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加快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都)、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和醫療健康、教育、工業等行業創新特色的大數據中心布局,布局中科院西部科學數據資源庫等科學數據中心,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在人工智能領域,成都將加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主要包括積極探索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創新、建設“未來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平臺、推進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率先應用等具體舉措。
如何建設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在成都又將如何建?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出爐。為成都“新基建”清晰了路徑,也明確了未來三年的重點任務。
根據《方案》,到2022年,我市將基本形成技術先進、模式創新、四網融合、支撐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與鐵路、公路、橋梁等傳統基礎設施,共同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支撐力顯著提升。
四網融合
成為成都新基建未來三年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新基建’帶來的發展機遇,不在基建本身,而是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時與勢的結合。”
“在這種背景下,城市新基建的布局,一定要互相滲透、融合發展。”徐曉蘭分析,應該統籌開展新基建協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發展,形成新基建“組合拳”。
成都將如何打好“組合拳”?根據《方案》,未來三年,成都將著力實現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和科創產業網的深度融合。
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綠色的基礎信息網。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數據中心與超算中心實現規模發展、存算均衡、空間集聚、節能降耗。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率先完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任務,高質量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與產業發展全國領先。
建成輻射全球、內暢外聯的樞紐交通網。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成南達萬高鐵、成自瀘高鐵、成都至西寧、川藏鐵路等出川大通道,強化雙核聯動主軸線、構筑通江達海大通道,打造泛歐泛亞國際樞紐中心。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市域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515公里,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建成安全持續、保障有力的智慧能源網。加快推進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級電網建設,持續優化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電網布局,打造支撐東部新區、天府新區等重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慧電網樞紐中心和負荷中心。構建布局合理、高效開放的充電網絡,建成新能源充電樁4.5萬個,更好滿足市民綠色出行需要。
建成創新驅動、集群支撐的科創產業網。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匹配服務鏈、提升供應鏈,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打造集研發設計、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社區服務等為一體的高品質科創空間1000萬平方米,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功能平臺、共性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在產業功能區聚集,形成創新支撐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
16條任務
配套4項工程明確目標和著力點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石建勛認為,從現實情況來看,此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為應對疫情的沖擊,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一方面,以“鐵公機”為主的傳統基建要繼續發力;另一方面,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新基建”要承擔更大的新使命。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激發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成都此次出臺的《方案》,相比全國其他城市而言,較為細化。4項工程共計16條重點任務,每一條都有比較清晰的目標和行動指南。”石建勛評價道。
記者梳理發現,配套四網融合路徑,我市將大力實施基礎信息網攻堅工程、樞紐交通網暢達工程、智慧能源網支撐工程和科創產業網升級工程,并且配套每一項工程都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著力點。
基礎信息網攻堅工程,將著力強基礎、擴終端、建平臺,夯實信息網絡支撐,建設成為5G網絡供給全國領先、行業應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態高度匯聚、產業聚集效應明顯的中國5G創新名城。
樞紐交通網暢達工程,則將著力強樞紐、構網絡、提效能,大力推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構建鏈接全球、輻射歐亞、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實施智慧能源網支撐工程,將著力強供給、優網絡、補短板,加快特高壓高等級供電網絡、天然氣管網、新能源充電樁、加氫站等建設,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供給能力和保障水平。
大力實施科創產業網升級工程,則將目標瞄準為著力強創新、優服務、促發展,堅持以創新生態鏈、產業生態圈推進經濟工作組織方式變革,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大裝置、大平臺、大團隊集聚,增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和條件。
7個領域
均勾勒出清晰的布局和具體任務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的定義,主要涵蓋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7個領域。
認真梳理發現,《方案》在7個領域都有清晰的布局和目標。成都提出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數據中心與超算中心實現規模發展、存算均衡、空間集聚、節能降耗。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
根據《方案》,成都將拓寬川西水電輸入通道,加快推進“甘孜—天府南—成都東”特高壓交流電工程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配套建設成都東特高壓變電站,規劃研究西北能源供給通道。優化500千伏樞紐電網,加快推進成都西、新津、大林、十陵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成都將從建強綜合交通主樞紐、提升軌道交通暢行力和打造智能交通新設施三個方面發力。包括啟動天府樞紐站、東部新區樞紐站建設,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加快成都—資陽(S3線)、成都—眉山(S5線)、成都—德陽(S11線)等市域鐵路建設,高質量完成智能交通前二期建設,啟動智能交通三期規劃建設,加快中德智能網聯四川試驗基地建設,推動基于5G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證與應用等具體行動。
成都將堅持樁站先行、適度超前,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建設,加快構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網絡,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新建公共停車場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車停車位,加強居民小區、商業樓宇、行政辦公、公園、大型產業功能區等重點區域停車場充電樁建設,推進居民小區智能充電試點。
成都還將積極打造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加強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建設,建成國家超算成都中心,規劃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加快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都)、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和醫療健康、教育、工業等行業創新特色的大數據中心布局,布局中科院西部科學數據資源庫等科學數據中心,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在人工智能領域,成都將加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主要包括積極探索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創新、建設“未來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平臺、推進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率先應用等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