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年有近20家上市企業跨界氫能,2023年至今也已有近10家上市企業宣布將擴張氫能業務,除風電、光伏等能源企業外,還包括建筑、鋼鐵、石油石化、環保、通信等多個行業。
今年1月以來,陽光電源、凱立新材、金宏氣體、吉林碳谷、中環環保等9大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將通過募集資金投建氫能項目、投設氫能子公司等方式擴張氫能業務。
“雙碳”目標下,尚處發展初期的氫能產業迎來巨大發展機遇,雖然目前氫能業務對上市企業業績還未能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但氫能投融資熱度仍持續升溫。業內普遍認為,得益于政策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前景向好,吸引上市企業提前布局,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持續穩健高質量發展。
搶占市場先機
隨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正式發布,近一年來,上市企業進軍氫能市場的步伐明顯加快,陽光電源、廣匯能源、金宏氣體等多家上市企業紛紛宣布投資布局氫能項目。
廣匯能源發布公告稱,公司2023年計劃投資支出0.93億元,主要用于電解水制氫裝置、加氫站及綠電項目。早在去年2022年10月,廣匯能源就發布公告稱將投資1.34億元引入國內領先的電解水制氫及加氫站技術,建設首期“綠電制氫及氫能一體化示范項目”。
廣匯能源表示,投資建設氫能示范項目旨在搭建一個集新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儲氫+加氫站+氫能燃料重卡為一體的應用示范工程,且同步開展綠氫成本控制及氫能交通應用的示范研究,為后期規?;茝V氫能產業提供全面的數據和經驗支持。
根據陽光電源、云內動力、金宏氣體等企業的公告,上述企業對氫能產業的布局覆蓋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儲運、加氫環節的用氫保障和材料研發,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氫能叉車等下游應用領域的拓展。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年有近20家上市企業跨界氫能,2023年至今也已有近10家上市企業宣布將擴張氫能業務,除風電、光伏等能源企業外,還包括建筑、鋼鐵、石油石化、環保、通信等多個行業。業內認為,“雙碳”目標下,布局氫能產業的戰略時機已經到來,各個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布局氫能背景下,將加速行業技術儲備和產業規模增長,助力氫能產業加速到達發展拐點,同時幫助上市企業搶占氫能市場先機。
政策支持激發投資活力
上市企業扎堆押注氫能背后,是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市場的良性發展。“上市企業對氫能業務布局仍持續開展甚至加碼布局,是看到了氫能產業的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與此同時,我國對于氫能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很大,這是上市企業持續加碼布局氫能業務的關鍵所在?!鼻鍟熤菐靹撌既怂吻遢x說。
從去年上半年開始,我國出臺了較為密集的氫能相關政策,主要內容涉及制儲運加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產業規模、企業培養、政策補貼、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汽車投放等方面的具體規劃。政策發布主體涉及相關部委以及部分省、市、自治區等。
華寶證券分析師張錦認為,大部分政策規劃目標圍繞“十四五”期間我國“雙碳”目標發展要求,從氫能產業規模、加氫站建設、氫燃料電池投放數量、引進或培育頭部企業數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在規劃節點方面,部分省市提出了多階段規劃的方案,以2023年、2025年、2030年及以后作為節點提出近期、中期、遠期氫能產業建設目標。
政策發力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前景持續向好。據清暉智庫預測,預計到2050年,氫能產業將會創造出近3萬億美元的產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預計將達到20%。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氫能產業的發展,氫能投融資資本支出門檻也將持續下降。以加氫站為例,張錦表示,隨著城市群示范政策的出臺,我國多地相繼出臺加氫站補貼相關政策,單座加氫站補貼金額最高達1000萬元,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進入加氫站建設和運營。而根據國富氫能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2021年公司加氫站單套價格563.87萬元,相比2019年和2020年均有明顯的回落,加氫站相關設備價格的下降,也降低了加氫站投資建設的資本門檻。
持續突破產業壁壘
資本加持無疑將進一步助力技術創新,但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氫能還需持續突破產業發展壁壘。
事實上,氫能產業已在材料國產化、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根據高工產研統計,2022年,氫能產業鏈各細分領域國產化替代趨勢在持續加強。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層面,國產質子交換膜市場占比超過10%;國產催化劑的市場占比穩步提升;國產氣體擴散層也實現小批量供貨。氫循環系統、空壓機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
不過,張錦認為,政策加碼、資本支持,以及產業資本整合能夠在一定程度對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設施建設起到有效的補短板作用,最終降低終端應用成本。但整體來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下游應用中只有交通領域的商業模式較為明晰,對上游產業帶動能力有限,依賴于下游應用場景的持續擴張,并形成產業鏈上下游規模效應、成本下降,而進一步正反饋提升氫能滲透率的效應并不明顯,需持續突破產業發展壁壘。
宋清輝進一步建議,應不斷完善我國氫能產業規劃布局,完善氫能標準體系等,加快推動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大氫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拓展氫能多元化應用場景,以實現多能聯動互補效應。此外,還應大力培養或引進氫能人才,助力中國氫能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