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汽車都是日本玩剩下的,安全、成本都是問題,這條路線根本行不通”,在不少人對氫能源抱有如此消極態度之下,屬于氫能產業的萬億市場東風已悄然刮至華夏大地。
日本氫能源汽車的失敗是因為成本和安全性?
人類對于氫能的應用,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它是國際公認最清潔的能源,能量密度較高,從補能時長來說,也非常接近燃油車加油的效率。
那么,為何如今的氫能源汽車卻遠落后于晚它發展十幾年的電動車呢?
是因為成本和安全性嗎?
自身的“先天不足”,使得日本高度依賴外部能源進口,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自我生產的新能源。日本最終鎖定了氫能源賽道,從政府到企業,開始向著氫能源的研究發力。
日本對于氫能源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是妥妥的世界先行者。21世紀初期,日本從氫的制備到儲存,從加氫站的建設到安全標準,幾乎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覆蓋。在2011年的統計中,日本在民用氫能源汽車上的專利占比達到了54%的水平。
技術雖然有了,但想要大規模推廣氫能源汽車使之商業化,日本卻面臨著內外雙重掣肘。
1.傳統車企被“綁架”,自上而下喪失革新動力
首先,日本國內有將近50%的人口,超過三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燃油汽車制造業緊密相關,其中就業和利潤大頭來自與汽車零配件和加工生產。可以說汽車零配件制造和供應是日本核心的產業支柱,是支撐著今天日本人依舊過著好日子的最后一個壓艙石。然而氫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燃油車簡化掉了將近70%的零件,一旦氫能源汽車成為主流,沖擊的是日本核心產業的大半壁江山。
在日本政府態度左右搖擺之際,日本汽車配件供應商聯合各路政客對日本整車車企進行施壓,最終日本車企自上而下的開始放慢研發氫能源汽車的速度,甚至暫停了對于100%氫能源汽車的開發,轉而向著更符合零部件供應商利益,但卻十分雞肋的混合動力汽車發力。這是日本傳統車企被下面零件供應商綁架的真實寫照,也意味著日本從汽車企業到社會本身,都已經完全喪失了接納新技術,實現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能力。
2.只顧跑馬圈地,蛋糕卻越做越小
對外,日本又以極為保守的態度,企圖以專利授權的方式回收絕大多數的利潤,延續傳統燃油車的成功,把高附加值的部分全部留在日本本土,徹底擠垮歐洲和美國的汽車制造業。
而與此同時,車企根本顧及不到全球潛在的市場需求,不僅加氫站的建設過于滯后,輿論造勢方面也是獨木難支,與各國政府商討新能源補貼也是分身乏術,最終除了不差錢想嘗鮮的那些消費者之外,根本沒人愿意為氫能源汽車去買單。
這樣的態度及發展態勢下,日本擠走了絕大多數氫能源玩家和對此有興趣的國際資本,也擠走了提供基建設施的第三方企業。
隨著資金的撤離,曾經支持氫能源技術的其他國家和企業,被迫投奔電動車賽道,市面上的氫能源汽車數量增長開始迅速放緩。而銷售的數量越少,相應配套設施匱乏的問題就越嚴重,第三方服務商看不到商機,也就更不會參與這個把蛋糕做大的游戲。
在國際需求不斷增長之際,特斯拉以完全相反的專利開放態度,徹底宣告了日本氫能源戰略的野望破滅。
百花齊放格局下,氫能產業萬事俱備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前后僅歷經五十余年,長時間的技術與專利鴻溝,使我國傳統燃油車發展備受艱辛。
然而在新能源時代,作為一個缺油少氣的泱泱大國,我國對于新能源的態度,絕不會孤注一擲的“押寶”一種,而是用更加開放、國際化的態度,使各種能源方式百花齊放,“用魔法打敗魔法”。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銷量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連續8年全球第一。與此同時,電動車的發展與氫能源車也并不互斥。
1.專利技術差距迅速縮小
2011~2020年,中國的氫能專利申請超過2萬件,增至2001~2010年的近10倍,與此同時日本的申請件數卻減少近3成,中日兩國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
此外,除了“利用”之外,中國在“制造”、“儲藏”、“運輸與供給”、“安全管理”這4個領域的專利分數均高于日本。日本在技術驗證上領先,而我國于廣泛專利、專利剩余有效期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
2.政策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不僅明確了氫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而且明確了氫能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規劃還提到,至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保有量有望達到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到2035年實現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3.資本就位,投資人苦等氫能爆發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氫能市場規模約為1000多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市場總規模將超1萬億美元。在政策和潛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氫能受到熱捧。
據投資界VC情報局不完全統計,近一年氫能行業融資事件38起,已披露金額超74.72億元,單個項目融資億元以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氫能賽道已經擠滿了一級市場投資人。
其中,去年12月,國氫科技完成45億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高達130億元。此次國氫科技一舉新引入了11家投資方:國開制造、綠色發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團、嘉興國禾投資、武漢經開投、北京大興投資、尚融綠能、共青城氫能、中國信達、西安唐興科創。
氫能重卡,眾里尋他千百度
長時間以來,對于氫能源汽車的未來,各種態度眾說紛紜。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氫能源汽車如何在儲運高技術難度、配套設施不完全下,與目前發展熱火朝天的電動汽車相比,取得商業化價值。
2023年,屬于氫能的萬事已備,隨之商業化的東風也悄然降臨。
1.物流配送、商用重卡成為新能源主戰場,氫能或將更具性價比
當前,國內商用車保有量約為4000萬輛,乘用車則有2.79億輛,但前者的碳排放量占比卻高達60%。其中,在整體汽車保有量中僅占3%的重卡,卻“貢獻”了50%左右的碳排放量。
要想完成雙碳目標,商用車是重點,重卡更是重中之重。
2023年,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 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該《通知》旨在提升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率,要求三年內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的新能源滲透率達到80%。其中,根據公共領域車輛折算關系,大噸位、純電動的商用車型折算比例明顯高于乘用車。
由此,新能源車退補之際,商用車成為新能源汽車的又一主要戰場,各地政策也開始向物流配送、商用重卡傾斜。其中以深圳最為顯著,深圳專門出臺了包括路權、停車優惠及運營補貼政策,已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新能源物流車注冊登記數量最多、保有量最大的城市。
在商用車無疑踏上整改道路的如今,物流配送、商用重卡于氫能真可謂“眾里尋他千百度”!
跑運輸的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性價比就是王道。
氫能較于充電,具備快速加油、長續航的顯著優勢;較于換電,具備電池尺寸、節能優勢;對于令人長期詬病的用氫難的難題,物流配送、商用重卡具備路線固定,有利于加油站整改的應用優勢。
如今我國水、風、光電獲得長足發展,電網也不斷整改優化,高額電費成本帶來的綠氫制備困境也可進一步得以緩解。
2.“西氫東送”強勢啟動,氫能重卡實力品牌涌現
目前我國現行的儲運方式也以高壓氣氫運輸為主,液氫運輸作為試點進行推廣。這種運輸模式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高成本、近距離”,遠無法達到經濟性推廣的要求。
就在近日,作為我國油氣網絡建設的重要工程,西氫東送管道項目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第一條跨省區、大規模、長距離純氫輸送管道,在滿足京津冀地區用氫需求的同時,也將全面推動綠氫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綠氫應用越來越廣泛,氫能在京津冀等地的交通領域已經得到深度應用。隨著西氫東送管道項目持續推進,預計到2030年,整個管道輸氫產業鏈年產值將高達1800億元,這也讓氫能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黃金周期。
經過數年發展,我國氫能重卡產業鏈已經基本完善。其中,在汽車廠商領域,以老牌大廠牽頭,氫能重卡賽道已經涌現出一批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其中,中國重汽旗下黃河、汕德卡、豪沃等多平臺都已先后推出氫燃料電池車型。
去年6月,中國重汽還與濰柴聯合發布全國首輛商業化氫內燃機重卡,據悉,它的有效熱效率達41.8%,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未來將在港口、城市、電廠、鋼廠、工業園區等多個領域實現商業化推廣。
如今,各種新能源技術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百花齊放。在這個時代下,沒有最好 的能源,只有更適宜、更符合市場的能源。馬路上奔馳的汽車,也并不僅局限于裝三元鋰還是磷酸鋰,還具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