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成功推動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后, Solarworld目前正在敦促歐洲做出同樣的立案裁決,而歐洲占據著中國光伏產品80%以上的出口市場。中國光伏產品2010年的出口額約305億美元,,保守估計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總額超過200億美元。
1月9日,作為德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Solarworld CEO Frank Asbec公開表示,過去幾個月多家本國光伏企業指責中國光伏制造商以低于市場價在德國市場傾銷產品,該公司正力圖,聯合其他歐洲同行向歐洲委員會競爭機構提起訴訟。
“從行業而言,歐洲同行很難與Solarworld做這樣的決定,因為大家認可中國優質低價的光伏產品;但如果上升到其他層面,這件事情就很難判斷。”1月11日,德國拜爾光熱發電公司董事長王學軍對記者坦言。
受歐債危機、歐洲光伏裝機增速下降及日益加劇的競爭影響,歐洲光伏企業在2010年出現令人矚目的倒閉潮。
據業內人士預測,如若Solarworld獲得多個歐洲同行的響應,那么該聯盟有可能于春節期間發起訴訟,而春節剛好處于中國光伏企業運營的空當期。
“事實上,我們為歐洲其它的工廠提供了更多的訂單、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歐洲光伏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更多資金。”中盛光電總裁佘海峰對此表示擔憂。
歐洲雙反疑云
“初步估算,2011年全球的光伏安裝量在23GW左右,歐洲地區僅德國和西班牙就占據了14GW以上的安裝量。”王學軍說,歐洲市場在未來數年仍舊為世界最大安裝市場,為中國光伏企業所不能丟棄。
歐洲市場對于中國企業的成長具有培育之功。2004年,德國引爆歐洲光伏市場;2005年、2007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光伏市場啟動,由是帶動國際光伏安裝熱潮,并造就了尚德電力、晶澳、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大批世界級的中國光伏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此次對華“雙反”的主角,SolarWorld同樣為2011年美國對華光伏“雙反”、2009年德國光伏產業聯盟意欲提出同樣訴訟的先鋒。
Frank Asbec稱,2011年12月德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3GW,這種裝機量的激增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光伏制造商以傾銷價在德國市場大肆兜售光伏電池板,削減庫存量。
一位光伏行業高管透露,由于成功促成美國對華光伏的雙反立案,中國部分組件入美受阻,加之德國市場第四季度安裝量的突然增大,SolarWorld2011年Q4的營收表現極為亮麗,“全年度將可達超越10億歐元的目標,超于預期”,但不會達到2010年度的13億歐元水準,SolarWorld由是想借助打擊中國企業再擴大市場份額。
相對于2009年德國光伏產業聯盟對華訴訟由是擱淺,現今歐洲光伏企業輝煌不再:solar Fabric關閉新加坡電池基地SEPPL,AriseTechnologies德國分公司、SolonSE和Solar MillenniumAG宣布破產,昔日的歐洲第一大光伏電池廠商Q-Cells也在尋求買家。
更為嚴峻的是市場競爭,德國網絡監管機構BnetzA稱,由于2010年安裝量創下紀錄,按此速度,7月光伏補貼將削減15%,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激進派德國經濟部長PhilippRoesler更倡議,新建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補貼應該進一步削減。
“德國有五六千家光伏企業,但大部分主要為安裝,制造業可能是20家如此,他們依靠安裝分銷、服務增值創造價值,我們賺的是制造環節。”佘海峰說,歐洲的優勢主要是上游的設備和下游電站,中國廠商則長于中游的制造。
前述光伏企業高管稱,中國光伏組件已占據世界80%的市場份額,產量90%銷往歐美,接受兩地最嚴格的技術和質量認證,“國際化的競爭讓我們的價格也很透明,經得起任何的調查”。
王學軍表示同意,目前德國光伏上網電價補貼為0.18歐元/度,至今年6月底或降到0.15歐元/度,“如果沒有中國組件廠商的貢獻,根本不可能降得如此之快”。
中國價值
根據IMSResearch最新的季度報告顯示,去年四季度中國二極晶體硅光伏組件制造商的平均產能利用率跌至35%,與2010年四季度80%的產能利用率達形成鮮明對比,并預計今年一季度將持續走跌。
“很多的企業都已經在裁員,包括一線大廠。”前述光伏人士透露,估計目前倒閉的光伏企業已超過70家,“事實上中國光伏企業的倒閉現象更加嚴重”。
財報或能對此有更直觀體現。2011年在美上市光伏企業財報顯示,僅有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勉強保持贏利,其中尚德的凈虧損為1.164億美元。
在企業虧損背后,中國光伏安裝市場正迅速啟動。以青海“930”項目為契機,2011年中國光伏安裝量為1.7GW,僅位居德國、意大利、美國之后。對于2012年國內光伏安裝量的預測,在各大廠商中,英利給出至少3GW的判斷,而大部分廠商則認為可以達到4GW。
王學軍認為,國內市場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是否能夠拿到并網,并網后是否能夠拿到及時、足額的補貼;二是銀行是否能夠較低利率的貸款。“國內做電站目前存在這樣的兩大風險,所以我們目前的電站項目基本都在歐洲和美國”。
佘海峰對此表示認同,國內電站投資渠道比較窄,基本為五大電力集團為主導,同時補貼政策尚未具體明朗,審批流程亦有待規范,“國內企業更多的是做EPC(工程總承包)和賣組件,而這一塊的利潤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