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意大利共和國總理倫齊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中午乘專機離開北京,赴德國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并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并舉行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對意大利進行正式訪問。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意大利共和國總理倫齊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邀請,李克強將在羅馬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出席在米蘭舉行的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及相關活動。據新華社電
又訊 李克強于當地時間9日下午乘專機抵達柏林泰格爾軍用機場,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李克強還將會見德國總統高克,分別出席中德經濟技術論壇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并發表演講。據中新網
縱深
揭秘中德“政府磋商”:共同的“內閣會議”
10月李克強總理再訪德國,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中德第三輪政府磋商。
2010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默克爾商定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至今已順利開展兩輪。這是中國首次同外國政府建立的,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政府磋商機制。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一次創新;即使對于已經和其他七個國家建立過類似機制的德國,也并不尋常。
誰促成磋商?
德國最先提出意愿
建立政府磋商機制的意愿,最先是德方提出的。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孟虹對新京報記者介紹。
德國一直都有政府磋商機制。在歐盟境內,德國最早和法國,后來和意大利、西班牙、波蘭都建立了政府磋商機制。而在歐盟之外,德國還和俄羅斯、以色列建立有政府磋商機制。在亞洲,德國和印度、中國建立了這一機制。
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而德國創新和科技水平世界領先;德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中國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國已成為德國汽車、機械制造、電子、化工等支柱產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而德國也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額占中歐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雙方合作基礎本就深厚,隨著合作規模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入,也就需要更多的部門參與。”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因此,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的想法一經提出,雙方“一拍即合”。
孟虹表示,建立這樣的機制,說明了兩國的互信程度。“能夠建立起這種機制,一個是雙方需要、有這個意愿,另一個方面,也說明雙方的互信程度比較高。”
前兩次談了什么?
曾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問題
前兩輪政府磋商在德國和中國各進行了一次。
2010年,兩國總理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機制。在籌備了一年之后,次年6月27日至28日,首輪磋商在柏林舉行。中方共有13名部委領導隨同溫家寶參加,德方有10名內閣部長參加。會議期間,雙方達成八項重要共識,發表了首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新聞公報》,簽署近20個合作文件,涉及政治和經濟、環境與社會問題以及科學、教育、文化與媒體三大領域。
首輪政府磋商會議期間簽署的雙邊協議總金額達到了150億美元。
目前中德兩國間已經存在60多個不同級別的對話,盡管如此,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所所長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表示,雙方政府磋商機制仍然意義重大,“在困難時期將有助于消除雙方存在的意見分歧和利益分歧”。
這在第二輪政府磋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012年8月30日,溫家寶與默克爾在北京共同主持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中方8位部長和5位副部長、德方7位部長和2位國務秘書參加磋商。在政府磋商中,兩國總理聽取了雙方外交、經濟等23個部門負責人進行對口會談的工作匯報,并對下一階段各領域合作進行指導和部署。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并簽署了18項協議。
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中國與德國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產業的有關問題,這對于中國當時面臨的光伏反傾銷案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盡管第三輪磋商成果尚未揭曉,但從目前規模來看,此次磋商規模比之前兩次都要大。“雙方合作的領域、合作的項目,也是中歐之間最多的。”梅兆榮介紹。
如何磋商?
由政府首腦親自主持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此前對新京報記者介紹,此次政府磋商,中方有15個部委(機構)參加,而德國方面也有13名內閣成員參加。而德國內閣除了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理府部長之外,只有14名內閣部長,也因此政府磋商被柯慕賢形象地稱為兩國共同的“內閣會議”。
政府磋商盡管只有一到兩天,但籌備工作卻一直在進行。兩國對口部門分別尋找合作的結合點,然后將成果匯總,在政府磋商時予以討論和展示。
“政府磋商由政府首腦親自主持,大部分內閣成員都參加,一個是領域很廣泛;另外也有利于未來的落實。因為各部門部長親自參與討論,已經認可了,回來執行就比較方便。而且雙方當時都在場,也比較利于溝通。”梅兆榮介紹。
孟虹也認為,這樣的政府磋商相互之間的溝通效率是很高的。
不過,梅兆榮也強調,中德政府磋商也存在一些難題。“比如中國希望德國放寬技術轉讓,而德國在某種程度上則擔心中國發展很快,勞動力又便宜,會和德國形成競爭。因此德國是否在轉讓技術上能夠更開放,雙方還存在一定的分歧。”
又訊 李克強于當地時間9日下午乘專機抵達柏林泰格爾軍用機場,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李克強還將會見德國總統高克,分別出席中德經濟技術論壇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并發表演講。據中新網
縱深
揭秘中德“政府磋商”:共同的“內閣會議”
10月李克強總理再訪德國,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中德第三輪政府磋商。
2010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默克爾商定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至今已順利開展兩輪。這是中國首次同外國政府建立的,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政府磋商機制。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一次創新;即使對于已經和其他七個國家建立過類似機制的德國,也并不尋常。
誰促成磋商?
德國最先提出意愿
建立政府磋商機制的意愿,最先是德方提出的。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孟虹對新京報記者介紹。
德國一直都有政府磋商機制。在歐盟境內,德國最早和法國,后來和意大利、西班牙、波蘭都建立了政府磋商機制。而在歐盟之外,德國還和俄羅斯、以色列建立有政府磋商機制。在亞洲,德國和印度、中國建立了這一機制。
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而德國創新和科技水平世界領先;德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中國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國已成為德國汽車、機械制造、電子、化工等支柱產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而德國也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額占中歐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雙方合作基礎本就深厚,隨著合作規模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入,也就需要更多的部門參與。”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因此,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的想法一經提出,雙方“一拍即合”。
孟虹表示,建立這樣的機制,說明了兩國的互信程度。“能夠建立起這種機制,一個是雙方需要、有這個意愿,另一個方面,也說明雙方的互信程度比較高。”
前兩次談了什么?
曾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問題
前兩輪政府磋商在德國和中國各進行了一次。
2010年,兩國總理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機制。在籌備了一年之后,次年6月27日至28日,首輪磋商在柏林舉行。中方共有13名部委領導隨同溫家寶參加,德方有10名內閣部長參加。會議期間,雙方達成八項重要共識,發表了首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新聞公報》,簽署近20個合作文件,涉及政治和經濟、環境與社會問題以及科學、教育、文化與媒體三大領域。
首輪政府磋商會議期間簽署的雙邊協議總金額達到了150億美元。
目前中德兩國間已經存在60多個不同級別的對話,盡管如此,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所所長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表示,雙方政府磋商機制仍然意義重大,“在困難時期將有助于消除雙方存在的意見分歧和利益分歧”。
這在第二輪政府磋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012年8月30日,溫家寶與默克爾在北京共同主持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中方8位部長和5位副部長、德方7位部長和2位國務秘書參加磋商。在政府磋商中,兩國總理聽取了雙方外交、經濟等23個部門負責人進行對口會談的工作匯報,并對下一階段各領域合作進行指導和部署。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并簽署了18項協議。
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中國與德國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產業的有關問題,這對于中國當時面臨的光伏反傾銷案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盡管第三輪磋商成果尚未揭曉,但從目前規模來看,此次磋商規模比之前兩次都要大。“雙方合作的領域、合作的項目,也是中歐之間最多的。”梅兆榮介紹。
如何磋商?
由政府首腦親自主持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此前對新京報記者介紹,此次政府磋商,中方有15個部委(機構)參加,而德國方面也有13名內閣成員參加。而德國內閣除了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理府部長之外,只有14名內閣部長,也因此政府磋商被柯慕賢形象地稱為兩國共同的“內閣會議”。
政府磋商盡管只有一到兩天,但籌備工作卻一直在進行。兩國對口部門分別尋找合作的結合點,然后將成果匯總,在政府磋商時予以討論和展示。
“政府磋商由政府首腦親自主持,大部分內閣成員都參加,一個是領域很廣泛;另外也有利于未來的落實。因為各部門部長親自參與討論,已經認可了,回來執行就比較方便。而且雙方當時都在場,也比較利于溝通。”梅兆榮介紹。
孟虹也認為,這樣的政府磋商相互之間的溝通效率是很高的。
不過,梅兆榮也強調,中德政府磋商也存在一些難題。“比如中國希望德國放寬技術轉讓,而德國在某種程度上則擔心中國發展很快,勞動力又便宜,會和德國形成競爭。因此德國是否在轉讓技術上能夠更開放,雙方還存在一定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