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依靠政府“輸血”的光伏行業迎來了“斷奶”論。
近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在“2016中國光伏領袖高峰論壇”做主題發言時表示,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成本比較高,需要政府繼續支持,另外也需要走向市場,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需要完善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
侯守禮說,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因素,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成本較高的新能源光伏發電來說,我國政府的持續補貼在促進其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一度給行業帶來了一些亂象。
其實,早在2014年,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曾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透露,將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分布式光伏商業模式,逐步降低發電成本,力爭2020年光伏發電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在華企商學院研究總監鄭學浩看來,取消補貼對在成長中的光伏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鄭學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味地補貼是無法補出光伏業的強勁“筋骨”,逐漸取消補貼,倒逼行業進行創新、技術升級也是一種無奈的做法。
減少“輸血”倒逼產業技術升級
綜上所述,足以明確,降補貼,降成本,成為光伏產業亟待解決的事情。優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尚顏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受政策補貼的大力刺激,光伏行業發展很快,甚至一度過熱帶來了一系列諸如棄光限電嚴重、補貼基金缺口加大等行業亂象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增長168倍,超越所有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2014、2015連續3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位列全球排名第一。2015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約43GW,躍居全球第一,今年新增規模將在20GW到23GW。
毫無疑問,國家的補貼政策對于光伏行業來說起到了決定性的發展。鄭學浩對記者說,由于光伏電站開發投資的內部收益率超過10%,遠高于光伏制造業平均水平,前20名傳統組件制造商幾乎全部涉足光伏電站開發投資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光伏發電相比傳統發電成本高一直是最大“瓶頸”,另一方面,光伏在國內的應用又繞不過一塊“絆腳石”——棄光。
有資料顯示,甘肅棄光率達31%、新疆棄光率達26%,光伏電站產能過剩隱憂也逐步顯現。
“從長期來看,補貼下降甚至補貼全部取消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尚顏對此表示出了擔憂,電價下調短期內對項目的收益能力及企業的融資能力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降價和限發等在同一時間發生,對原本就投資大、回收期長的光伏電站來說今后建設和運營會更加艱難。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正是因為巨大的壓力,也使得光伏企業積極尋求出路。”在鄭學浩看來,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不僅不是壞現象,反而會促進行業技術升級。
“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生存,縮減補貼將迫使傳統組件生產商進行技術創新升級、商業模式創新來適應市場競爭,而發電投資企業的投資熱情也將進一步受到遏制。” 鄭學浩說。
有業內人士稱,光伏補貼的削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項目投資收益。迫使項目開發商對項目質量有更高的要求,意味著最具性價比的發電設備、最優的電站選址和設計。
也有媒體認為,從整個產業來看,國家對新能源的補貼必然持續下降直至無補貼。而補貼的意義在于使產業規模增加,促進技術進步、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帶來的成本下降,直至最終達到無補貼平價上網的水平。
記者了解到,隨著光伏補貼、電價下調工作的開展,目前有實力的大企業早已展開了應對策略。
補貼政策新思考
可以說,就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而言,給予業內諸多思考。究竟是補貼多好,還是補貼少好,究竟如何實施補貼政策,才能恰到好處呢?
鄭學浩認為,補貼政策要穩定,時間要明確,才會有利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一味的補貼和突然的斷奶都將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財政補貼刺激了光伏產業大力發展。但又不得不承認,相關配套措施不健全與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使得補貼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諸如產業發展規劃混亂、大量濫竽充數者騙補等問題。”尚顏則表示,補貼政策的定位不應僅僅滿足于“出臺政策就是對產業發展的支持”,或者僅僅通過下調補貼額度來減少浪費,而是根據技術、核心競爭力、效益、品牌等多重考核標準,對不同目標企業進行有的放矢,使產業真正得到有效發展。
尚顏強調,補貼不等于福利,補貼政策的重點不在于爭取到更多補貼,而在于目標產業的實質發展,誤導決策帶來的資源濫用問題必須警覺。
模式轉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公開表示,目前光伏行業處于關鍵轉型期,要實現規模擴張型發展轉變到質量效益型發展,實現高補貼政策依賴模式向低補貼競爭力提高模式轉變。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光伏產業發展其中就包括同步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到2020年,系統成本達到每瓦5元以下。另外,要實現產業升級,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關鍵設備實現國產化,全產業鏈技術能力和產業配套體系。政策引導先進技術產品擴大市場,加大領跑者示范基地建設規模。
有業內人士認為,光伏行業不能一直依靠補貼撐腰。作為企業,需要持續不斷地創新,提高轉換效率、促進成本不斷下降,而我們對于促進成本下降非常有信心。
隨著高層對于光伏行業國家隊補貼政策給予了未來發展方向,鄭學浩表示,太陽能遠距離傳送沒有任何優勢,以后真正的前途是分布式。隨著國家補貼的減少取消,地面電站的裝機量會逐漸下降,未來幾年商業地產的屋頂電站(BAPV)和建筑一體化(BIPV),光伏應用產品(結合柔性電池技術)的市場銷售份額將逐漸擴大。
最后,鄭學浩表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未來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西北大型地面電站的大規模投資和由此帶來的棄光問題,同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更多的分布式光伏應用,自發自用,就近消納,更高效地利用太陽能資源。
近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在“2016中國光伏領袖高峰論壇”做主題發言時表示,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成本比較高,需要政府繼續支持,另外也需要走向市場,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需要完善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
侯守禮說,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因素,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成本較高的新能源光伏發電來說,我國政府的持續補貼在促進其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一度給行業帶來了一些亂象。
其實,早在2014年,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曾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透露,將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分布式光伏商業模式,逐步降低發電成本,力爭2020年光伏發電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在華企商學院研究總監鄭學浩看來,取消補貼對在成長中的光伏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鄭學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味地補貼是無法補出光伏業的強勁“筋骨”,逐漸取消補貼,倒逼行業進行創新、技術升級也是一種無奈的做法。
減少“輸血”倒逼產業技術升級
綜上所述,足以明確,降補貼,降成本,成為光伏產業亟待解決的事情。優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尚顏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受政策補貼的大力刺激,光伏行業發展很快,甚至一度過熱帶來了一系列諸如棄光限電嚴重、補貼基金缺口加大等行業亂象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增長168倍,超越所有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2014、2015連續3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位列全球排名第一。2015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約43GW,躍居全球第一,今年新增規模將在20GW到23GW。
毫無疑問,國家的補貼政策對于光伏行業來說起到了決定性的發展。鄭學浩對記者說,由于光伏電站開發投資的內部收益率超過10%,遠高于光伏制造業平均水平,前20名傳統組件制造商幾乎全部涉足光伏電站開發投資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光伏發電相比傳統發電成本高一直是最大“瓶頸”,另一方面,光伏在國內的應用又繞不過一塊“絆腳石”——棄光。
有資料顯示,甘肅棄光率達31%、新疆棄光率達26%,光伏電站產能過剩隱憂也逐步顯現。
“從長期來看,補貼下降甚至補貼全部取消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尚顏對此表示出了擔憂,電價下調短期內對項目的收益能力及企業的融資能力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降價和限發等在同一時間發生,對原本就投資大、回收期長的光伏電站來說今后建設和運營會更加艱難。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正是因為巨大的壓力,也使得光伏企業積極尋求出路。”在鄭學浩看來,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不僅不是壞現象,反而會促進行業技術升級。
“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生存,縮減補貼將迫使傳統組件生產商進行技術創新升級、商業模式創新來適應市場競爭,而發電投資企業的投資熱情也將進一步受到遏制。” 鄭學浩說。
有業內人士稱,光伏補貼的削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項目投資收益。迫使項目開發商對項目質量有更高的要求,意味著最具性價比的發電設備、最優的電站選址和設計。
也有媒體認為,從整個產業來看,國家對新能源的補貼必然持續下降直至無補貼。而補貼的意義在于使產業規模增加,促進技術進步、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帶來的成本下降,直至最終達到無補貼平價上網的水平。
記者了解到,隨著光伏補貼、電價下調工作的開展,目前有實力的大企業早已展開了應對策略。
補貼政策新思考
可以說,就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而言,給予業內諸多思考。究竟是補貼多好,還是補貼少好,究竟如何實施補貼政策,才能恰到好處呢?
鄭學浩認為,補貼政策要穩定,時間要明確,才會有利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一味的補貼和突然的斷奶都將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財政補貼刺激了光伏產業大力發展。但又不得不承認,相關配套措施不健全與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使得補貼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諸如產業發展規劃混亂、大量濫竽充數者騙補等問題。”尚顏則表示,補貼政策的定位不應僅僅滿足于“出臺政策就是對產業發展的支持”,或者僅僅通過下調補貼額度來減少浪費,而是根據技術、核心競爭力、效益、品牌等多重考核標準,對不同目標企業進行有的放矢,使產業真正得到有效發展。
尚顏強調,補貼不等于福利,補貼政策的重點不在于爭取到更多補貼,而在于目標產業的實質發展,誤導決策帶來的資源濫用問題必須警覺。
模式轉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公開表示,目前光伏行業處于關鍵轉型期,要實現規模擴張型發展轉變到質量效益型發展,實現高補貼政策依賴模式向低補貼競爭力提高模式轉變。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光伏產業發展其中就包括同步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到2020年,系統成本達到每瓦5元以下。另外,要實現產業升級,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關鍵設備實現國產化,全產業鏈技術能力和產業配套體系。政策引導先進技術產品擴大市場,加大領跑者示范基地建設規模。
有業內人士認為,光伏行業不能一直依靠補貼撐腰。作為企業,需要持續不斷地創新,提高轉換效率、促進成本不斷下降,而我們對于促進成本下降非常有信心。
隨著高層對于光伏行業國家隊補貼政策給予了未來發展方向,鄭學浩表示,太陽能遠距離傳送沒有任何優勢,以后真正的前途是分布式。隨著國家補貼的減少取消,地面電站的裝機量會逐漸下降,未來幾年商業地產的屋頂電站(BAPV)和建筑一體化(BIPV),光伏應用產品(結合柔性電池技術)的市場銷售份額將逐漸擴大。
最后,鄭學浩表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未來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西北大型地面電站的大規模投資和由此帶來的棄光問題,同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更多的分布式光伏應用,自發自用,就近消納,更高效地利用太陽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