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個居民區光伏發電站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南梅園居民區常高公寓并網發電已兩個月了。這是一件節約能源改善環境的好事,各方反響良好。
據小區相關人士介紹,運行一切正常,基本不需要人照看,預計年發電量約5萬千瓦時,基本覆蓋小區公共設施用電。項目安裝方測算,這個光伏發電系統每年可節約煤炭近20噸,減少碳粉塵近1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噸。
按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值得推廣,其實不然。這個小區光伏發電系統正常運轉后,參與各方如釋重負,感嘆“過程太艱難”,幾度面臨停滯。負責系統驗收、并網的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更是直言不諱地說:“這是多部門與居民合力推進的個案,沒有可復制性。”
這件好事緣何被貼上“個案”標簽、難以推廣呢?記者獲悉,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常高公寓,在安裝這個發電系統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首先遭遇的是居民的重重疑慮:幾戶業主擔心光伏裝置有輻射,又怕架設設備后破壞房頂防水層。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就請來專家到樓頂測量評估,并為居民一一解疑釋惑,居民這才“開綠燈”放行。最后,465戶中超過九成業主同意開工建設,今年6月下旬系統建成并試運行。一位住在頂樓的居民滿意地說:“雖然安裝在屋頂,但沒有任何噪聲。”
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的“出生難”,并不完全是因為個別居民最初的擔憂,而是從項目醞釀之初就“危機四伏”。小區業委會不算獨立業主,屬于群眾自治組織,不具備法人資格。電力部門并不認可業委會作為申請主體,業委會就無法直接擁有并網電表所有權,享受國家和上海對光伏項目的補貼資金,以及將來并網賣電的收益等。小區前后開過20多次協調會后,項目才終于落成。但業委會的負責人還是很心煩:“業委會和小區物業簽署了合同,以前是請物業代為申請安裝,現在要請物業進行后續管理,這樣很不方便,而且補貼發放給物業公司會產生稅,影響業主利益。”
記者從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獲悉,2014年年底,上海居民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并網的約為700戶,2015年年底累計為1200戶,截至目前,這一數據升至1500余戶,增速同比增加,但相對于上海常住人口的基數,這一數量可以忽略不計。有了這樣“出生難”的案例,其他小區要裝光伏發電系統就會打退堂鼓了。
除了常高公寓業委會遇到的主體資質難題,業內人士認為,上海的光照條件、住房密集性、光伏發電認知接受度等方面天然和人為的不足,也是光伏發電難以推廣的因素。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安裝企業的負責人稱,當初常高公寓請專家來樓頂做承重、抗風度、光照等測試,并對固定設備的底座做防水處理,其中光照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有一片樓頂沒有鋪滿,就是因為中午時分會被旁邊的尖頂裝置擋住陽光,光照不達標,發電效果受影響。”
上海一家光伏設備經營公司的老板透露,他們近3年為300余位用戶安裝了屋頂光伏發電系統,主要集中在青浦、浦東和松江等非中心區域的別墅區,這些嘗鮮者多是本身從事環保、新能源行業或經濟條件較好的市民,自然會對光伏發電系統情有獨鐘,但也有例外。據介紹,“只有一家是裝在一棟6層居民樓的樓頂,在東安新村,那位客戶就住在6樓,但他依然需要取得樓里絕大多數業主、小區居委會、物業公司等各方的同意,過程極其繁瑣。”
記者了解到,對于不住在頂層卻又想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的居民來說,難度更大。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安裝企業的負責人坦言,“在多層或高層的樓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如果居民本身居住的樓層較低,就直接建議他不要裝,因為輸送電距離遠,線路損耗大,劃不來。”
雖然居民安裝光伏發電項目起步遭遇重重阻礙,但這確認是個好項目。上海市一家光伏企業的負責人給算了一筆賬:1千瓦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系統安裝成本約為1萬元,一年大概可發1萬千瓦時電,國家補貼0.42元/千瓦時(含17%增值稅),補貼年限為連續20年,上海市政府補貼0.40元/千瓦時,余電上網每千瓦時可拿到0.4359元,“一般家庭正常用電情況下,基本六七年可回本,而后的十多年間,就等于免費用電,這還不算光伏系統給環境和能源帶來的正面效益。”
在實踐中,各方都感覺到,雖然收益可觀,但目前上海民用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得還太少,癥結在于適合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地方太少,居民樓的屋頂產權不明晰,容易產生各種利益分配糾紛,增加無形成本。
如何來破解這一難題,讓居民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之路越來越順暢呢?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給出的建議是:應該從建筑物設計施工之始就融入節能和環保的概念,可先將太陽能系統安裝好,隨著商品房一并賣出,會省去很多糾紛。
據小區相關人士介紹,運行一切正常,基本不需要人照看,預計年發電量約5萬千瓦時,基本覆蓋小區公共設施用電。項目安裝方測算,這個光伏發電系統每年可節約煤炭近20噸,減少碳粉塵近1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噸。
按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值得推廣,其實不然。這個小區光伏發電系統正常運轉后,參與各方如釋重負,感嘆“過程太艱難”,幾度面臨停滯。負責系統驗收、并網的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更是直言不諱地說:“這是多部門與居民合力推進的個案,沒有可復制性。”
這件好事緣何被貼上“個案”標簽、難以推廣呢?記者獲悉,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常高公寓,在安裝這個發電系統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首先遭遇的是居民的重重疑慮:幾戶業主擔心光伏裝置有輻射,又怕架設設備后破壞房頂防水層。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就請來專家到樓頂測量評估,并為居民一一解疑釋惑,居民這才“開綠燈”放行。最后,465戶中超過九成業主同意開工建設,今年6月下旬系統建成并試運行。一位住在頂樓的居民滿意地說:“雖然安裝在屋頂,但沒有任何噪聲。”
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的“出生難”,并不完全是因為個別居民最初的擔憂,而是從項目醞釀之初就“危機四伏”。小區業委會不算獨立業主,屬于群眾自治組織,不具備法人資格。電力部門并不認可業委會作為申請主體,業委會就無法直接擁有并網電表所有權,享受國家和上海對光伏項目的補貼資金,以及將來并網賣電的收益等。小區前后開過20多次協調會后,項目才終于落成。但業委會的負責人還是很心煩:“業委會和小區物業簽署了合同,以前是請物業代為申請安裝,現在要請物業進行后續管理,這樣很不方便,而且補貼發放給物業公司會產生稅,影響業主利益。”
記者從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獲悉,2014年年底,上海居民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并網的約為700戶,2015年年底累計為1200戶,截至目前,這一數據升至1500余戶,增速同比增加,但相對于上海常住人口的基數,這一數量可以忽略不計。有了這樣“出生難”的案例,其他小區要裝光伏發電系統就會打退堂鼓了。
除了常高公寓業委會遇到的主體資質難題,業內人士認為,上海的光照條件、住房密集性、光伏發電認知接受度等方面天然和人為的不足,也是光伏發電難以推廣的因素。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安裝企業的負責人稱,當初常高公寓請專家來樓頂做承重、抗風度、光照等測試,并對固定設備的底座做防水處理,其中光照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有一片樓頂沒有鋪滿,就是因為中午時分會被旁邊的尖頂裝置擋住陽光,光照不達標,發電效果受影響。”
上海一家光伏設備經營公司的老板透露,他們近3年為300余位用戶安裝了屋頂光伏發電系統,主要集中在青浦、浦東和松江等非中心區域的別墅區,這些嘗鮮者多是本身從事環保、新能源行業或經濟條件較好的市民,自然會對光伏發電系統情有獨鐘,但也有例外。據介紹,“只有一家是裝在一棟6層居民樓的樓頂,在東安新村,那位客戶就住在6樓,但他依然需要取得樓里絕大多數業主、小區居委會、物業公司等各方的同意,過程極其繁瑣。”
記者了解到,對于不住在頂層卻又想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的居民來說,難度更大。常高公寓光伏發電系統安裝企業的負責人坦言,“在多層或高層的樓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如果居民本身居住的樓層較低,就直接建議他不要裝,因為輸送電距離遠,線路損耗大,劃不來。”
雖然居民安裝光伏發電項目起步遭遇重重阻礙,但這確認是個好項目。上海市一家光伏企業的負責人給算了一筆賬:1千瓦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系統安裝成本約為1萬元,一年大概可發1萬千瓦時電,國家補貼0.42元/千瓦時(含17%增值稅),補貼年限為連續20年,上海市政府補貼0.40元/千瓦時,余電上網每千瓦時可拿到0.4359元,“一般家庭正常用電情況下,基本六七年可回本,而后的十多年間,就等于免費用電,這還不算光伏系統給環境和能源帶來的正面效益。”
在實踐中,各方都感覺到,雖然收益可觀,但目前上海民用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得還太少,癥結在于適合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地方太少,居民樓的屋頂產權不明晰,容易產生各種利益分配糾紛,增加無形成本。
如何來破解這一難題,讓居民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之路越來越順暢呢?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給出的建議是:應該從建筑物設計施工之始就融入節能和環保的概念,可先將太陽能系統安裝好,隨著商品房一并賣出,會省去很多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