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快速發展,正成為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額達320億美元。
缺乏統一的界定標準是當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日前于北京舉辦的媒體會上,美銀美林債券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Suzanne Buchta對記者表示,央行及有關監管部門正在與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積極交流,參考國際經驗,加速出臺中國綠色債券標準指引。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充分調動發行人與投資者的積極性,才能避免綠色債發行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
綠色債發展如火如荼
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市場綠色債券的發行總量超過185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兩倍。發行主體也日趨多元,從此前僅有主權國家機構發行,到目前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加入進來。
Suzanne Buchta表示:“綠色債券已逐漸從此前的小眾市場,變為主流市場的一部分。在2013年前后,綠色債券在美國市場未成為主流,我們主動給資產管理人打電話,問他們是否了解綠色債券,80%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兩年之后,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
此外,Suzanne Buchta認為:“亞洲將會是未來驅動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的主要因素,而中國則是其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彭博咨詢綠色債券數據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額達320億美元。其中,約86%為境內市場公司及金融機構發行人發行。
從債券類型看,目前貼標綠色債券包含金融債、公司債、中票、企業債、資產支持證券、國際機構債六大類。當前銀行業仍是綠色債券發行主力。鵬元資信數據顯示,綠色金融債的債券數量和發行金額占比分別達39.62%和75.52%。
綠色債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從發行人行業屬性看,民營企業參與綠色債券直接融資的占比仍然較低。
鵬元資信數據顯示,2016年貼標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中有43.40%來自于銀行業,24.53%來自于公用事業,16.98%來自于資本貨物。發行主體企業性質方面,以央企和地方國企為主力,兩者所發債券數量合計占樣本總數的70.37%,民營企業所發債券數量占比則僅為22.22%。
融資成本偏高
企業發行綠色債的積極性不及預期。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債券承銷二處處長吳之雄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坦言,在創新試點前,國開行廣泛動員潛在客戶,但絕大多數企業對“第一單”更感興趣,而不是綠色債券本身。
企業對綠色債發行不夠積極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問題。“從融資成本看,長期限綠色項目貸款利率顯著低于綠色債券。”吳之雄說,“以某民企光伏發電項目為例,銀行貸款往往采用基準利率,最多上浮10%;而該企業發行3年期綠色債券的利率卻超過6%;若發10年期債券,利率估計至少8%以上。”
此外,即使企業選擇發債融資,也會更傾向于選擇普通債券,而非綠色債券。雖然綠色債券僅在理念設計和資金使用要求上有別于普通債券,但是,在評估認證、材料審核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遠高于普通債券,特別是評估認證需要企業自行付費完成,額外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和時間成本。
據記者了解,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財稅優惠是各國普遍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價格補貼、貼息、減免稅收等。
吳之雄認為,財稅優惠短期內較難在中國落地。一是,這并非財稅部門一家就能確定;二是,財稅優惠的市場基礎短期內很難具備,比如哪類綠色債券予以減免?需不需要強制認定?若由第三方認定,那么誰來給第三方發牌照,怎么監管?這些都是問題。
摩根大通全球綠色債券主管MarilynCeci曾表示,如果加大對綠色債券發行的優惠政策支持,會在短期內促進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但同時也可能為發行人“漂綠”(即為了享受優惠政策,把項目包裝成綠色項目)提供動機。
投資者觀望
天風證券認為,從投資者角度看,綠色債券相較普通債券優勢并不明顯,長期看投資者或難對綠色債券保持熱度,從而影響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積極性。
為何投資者對部分綠色債券敬而遠之?吳之雄認為,主要原因一是資本天生是逐利的;二是國內機構綠色意識總體還是不足;三是對具體負責投資的交易員而言,風險收益匹配才是王道,前幾年超日、英利和天威等新能源企業債券接連違約,在投資者心中投射的陰影面積較大,在政府補貼不到位、補貼政策說變就變等情況下,投資者對部分綠色債券敬而遠之。
缺乏統一的界定標準是當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日前于北京舉辦的媒體會上,美銀美林債券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Suzanne Buchta對記者表示,央行及有關監管部門正在與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積極交流,參考國際經驗,加速出臺中國綠色債券標準指引。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充分調動發行人與投資者的積極性,才能避免綠色債發行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
綠色債發展如火如荼
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市場綠色債券的發行總量超過185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兩倍。發行主體也日趨多元,從此前僅有主權國家機構發行,到目前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加入進來。
Suzanne Buchta表示:“綠色債券已逐漸從此前的小眾市場,變為主流市場的一部分。在2013年前后,綠色債券在美國市場未成為主流,我們主動給資產管理人打電話,問他們是否了解綠色債券,80%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兩年之后,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
此外,Suzanne Buchta認為:“亞洲將會是未來驅動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的主要因素,而中國則是其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彭博咨詢綠色債券數據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額達320億美元。其中,約86%為境內市場公司及金融機構發行人發行。
從債券類型看,目前貼標綠色債券包含金融債、公司債、中票、企業債、資產支持證券、國際機構債六大類。當前銀行業仍是綠色債券發行主力。鵬元資信數據顯示,綠色金融債的債券數量和發行金額占比分別達39.62%和75.52%。
綠色債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從發行人行業屬性看,民營企業參與綠色債券直接融資的占比仍然較低。
鵬元資信數據顯示,2016年貼標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中有43.40%來自于銀行業,24.53%來自于公用事業,16.98%來自于資本貨物。發行主體企業性質方面,以央企和地方國企為主力,兩者所發債券數量合計占樣本總數的70.37%,民營企業所發債券數量占比則僅為22.22%。
融資成本偏高
企業發行綠色債的積極性不及預期。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債券承銷二處處長吳之雄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坦言,在創新試點前,國開行廣泛動員潛在客戶,但絕大多數企業對“第一單”更感興趣,而不是綠色債券本身。
企業對綠色債發行不夠積極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問題。“從融資成本看,長期限綠色項目貸款利率顯著低于綠色債券。”吳之雄說,“以某民企光伏發電項目為例,銀行貸款往往采用基準利率,最多上浮10%;而該企業發行3年期綠色債券的利率卻超過6%;若發10年期債券,利率估計至少8%以上。”
此外,即使企業選擇發債融資,也會更傾向于選擇普通債券,而非綠色債券。雖然綠色債券僅在理念設計和資金使用要求上有別于普通債券,但是,在評估認證、材料審核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遠高于普通債券,特別是評估認證需要企業自行付費完成,額外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和時間成本。
據記者了解,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財稅優惠是各國普遍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價格補貼、貼息、減免稅收等。
吳之雄認為,財稅優惠短期內較難在中國落地。一是,這并非財稅部門一家就能確定;二是,財稅優惠的市場基礎短期內很難具備,比如哪類綠色債券予以減免?需不需要強制認定?若由第三方認定,那么誰來給第三方發牌照,怎么監管?這些都是問題。
摩根大通全球綠色債券主管MarilynCeci曾表示,如果加大對綠色債券發行的優惠政策支持,會在短期內促進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但同時也可能為發行人“漂綠”(即為了享受優惠政策,把項目包裝成綠色項目)提供動機。
投資者觀望
天風證券認為,從投資者角度看,綠色債券相較普通債券優勢并不明顯,長期看投資者或難對綠色債券保持熱度,從而影響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積極性。
為何投資者對部分綠色債券敬而遠之?吳之雄認為,主要原因一是資本天生是逐利的;二是國內機構綠色意識總體還是不足;三是對具體負責投資的交易員而言,風險收益匹配才是王道,前幾年超日、英利和天威等新能源企業債券接連違約,在投資者心中投射的陰影面積較大,在政府補貼不到位、補貼政策說變就變等情況下,投資者對部分綠色債券敬而遠之。